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阳东区那龙镇山陂的鱼苗场上,40多个新修的鱼池泛起粼粼波光。李小强蹲在池边,仔细观察着一尾尾游动的鱼苗,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这批澳洲鲈鱼苗才培育70天,每尾能卖4.5元,而且供不应求。”他操着一口流利的阳江话说道。谁也想不到这位皮肤黝黑且言谈举止已完全“本地化”的新农人,来自数百里外的湛江市遂溪县。
这位70后异乡人,用16年的执着与智慧,在阳江这片热土上书写了一段精彩的农业创业故事。从最初的土方工程到如今的现代化农业企业,李小强的奋斗历程,正是当代中国新农人勇于创新、敢于追梦的生动写照。
李小强在观察鱼苗生长情况。
1991年,年轻的李小强离开家乡遂溪县黄略镇——那个1898年至1899年湛江人民抗法斗争的发源地,带着家乡人特有的血性和韧劲,来到阳江开始新的生活。最初,他开着载重车从事土方工程,风里来雨里去,凭借勤劳和智慧积累了一些资本。
“那些年开载重车确实辛苦,但让我学会了坚持和忍耐。”李小强说,每天天不亮就要出车,晚上很晚才能休息。这种经历磨练了他的意志,为后来的农业创业打下了基础。
转机出现在200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小强认识了那龙镇一位朋友。“山里有很多田地因为年轻人外出务工撂荒了,你去看看或许能找到机会。”他的话触动了李小强。当时正值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景观树市场需求旺盛,李小强心动之后立即行动,在那龙镇亨洞村承包了数百亩土地,种植当时畅销的幌伞枫景观树。
然而市场变化莫测,这次尝试不仅没赚钱,反而让李小强赔了不少本钱。不过,挫折没有击垮这个从抗法斗争发源地走出来的汉子。“农业投资周期长,风险大,但我相信只要找对方向,一定能成功。”李小强表示。
他很快重整旗鼓,听说种桉树赚钱,就跑到阳春种桉树,这次终于赚到了第一桶金。这段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从事农业的决心,也让他认识到必须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种植结构。
鱼池中游走的鱼苗。
亨洞村虽然地处山区,但用水方便,土地肥沃,民风淳朴。2013年,李小强了解到种植苹果粉香蕉收益不错,毅然决定种下700多亩。他多方请教农科技术人员,学习香蕉栽培技术,在香蕉园装上滴灌设施,实施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
“那些年,我经常和工人吃住在香蕉园,精心呵护每一株香蕉。”李小强回忆。他适时追施有机肥,促进根、茎、叶等营养体生长;精心调控,促使花蕾发育和早抽蕾;科学管理促进果实膨大,增加果实含糖量,防止开裂,提高果实品质。
对品质的追求,让他的香蕉深受收购商喜爱。“李老板的香蕉品质稳定,甜度高,外观好,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一位来自珠三角的采购商这样评价。李小强的香蕉亩产一直保持在3500公斤,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他还在亨洞村种植了1000多亩优质南晶香粘稻,亩产达400公斤,市场反响热烈。他说:“我们采用生态种植方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虽然产量不是最高的,但品质很好,深受消费者喜爱。”
近三年来,他创新种植模式,晚稻收获后接着种植香芋南瓜和香甜糯玉米,将冬种作为重要一造来经营。今春收获的香芋南瓜亩产达1500公斤,香甜糯玉米亩产达1300公斤,产品大部分销往珠三角。
站在田埂上,李小强指着刚整理好的土地说:“田地刚整理好,两三天内将全部种上南瓜。接着就是覆盖薄膜进行管理了。”覆盖薄膜能够保持土壤湿度并保温,还能防杂草生长。今秋,他在那龙镇共种植800亩贝贝南瓜和香芋南瓜。
生机勃勃的亨洞村。
近三年,李小强在亨洞村利用冬闲田栽种100多亩波斯菊和向日菊,将花期控制在春节期间,吸引了成千上万城市游客前往观光,极大提升了亨洞村的知名度。
“最多的时候,一天来了3000多名游客。”李小强笑着说,村民们借机卖起了农产品和特色小吃,增加了不少收入。这片花海不仅成为网红打卡地,更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
2022年9月,针对亨洞村撂荒地问题,李小强成立了广东景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为方向,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们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从选种、育苗到种植、采收,每个环节都严格把控。”李小强介绍,公司还聘请了专业农技人员,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2024年,在政府支持下,阳东区水稻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在那龙镇那顿村启动。李小强在当地耕种200多亩稻田,示范带动片区1000亩稻田推广水稻大田集中育秧、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等关键技术,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亩产达900斤。
“我们采用‘三控’栽培技术,即控肥、控苗、控水,既能提高产量,又能保证品质。”李小强站在稻田边指着绿油油的稻苗说,同时推广机械化稻草还田技术,既解决了秸秆处理问题,又提高了土壤肥力。
站在那顿村的田埂上,但见那龙河蜿蜒流过,两岸稻浪翻滚,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条件成熟时,我计划在这里建设一个综合渔农观光旅游区,为那龙镇的乡村振兴出一点力。”李小强望着眼前的景色,眼中闪烁着憧憬的光芒。
今年,他的120亩鱼苗场正式投产,1200平方米冷库也基本建成。这些设施的启用,标志着他的农业事业迈上新台阶。早在两年前,李小强在市场调查中发现,澳洲鲈、加州鲈、桂花鱼等淡水鱼经济价值很高,而那龙镇正好有适合培育和养殖的山塘。
“这些优质鱼类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但本地鱼苗供应不足,大多需要从外地购买。”李小强看准了这个商机,认为如果能自己培育鱼苗,不仅可以满足本地需求,还能供应周边市场。
鱼苗场建设得到了那龙镇委、镇政府和阳东供电局的大力支持。那龙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专门协调供电部门安装了2.1公里的供电线路,确保项目顺利投产。”
鱼苗场内,24小时供氧设备、水质监测器等一应俱全,还有专业技术人员全程守护。技术员小陈介绍,他们建立了严格的水质监控体系,确保鱼苗生长环境最优。同时,根据不同鱼类的生长特点,定制专门的饲料配方。
“目前是从外地购入鱼卵进行培育,今后我们要自己培育母鱼,扩大生产规模。”李小强说,他还计划与有关企业合作,由企业养殖,他则供应鱼苗并回收成鱼,形成完整产业链。这样既能保证成鱼品质,又能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养殖,实现共赢。
在亨洞村,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座1200平方米的冷库正在加紧建设。“冷库建成后,我们可以更好地调节农产品上市时间,避免集中上市导致的价格波动。”李小强说,还能开展农产品初加工,提高附加值。
李小强计划未来将AI技术应用于冷库管理。通过智能温控系统,精准控制储存环境;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库存管理;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监控。
在李小强的带动下,亨洞村早已消灭了撂荒田,所有田地都种上了农作物,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变化。村道正在铺设沥青,有人回村建起了新别墅……这片曾经因为劳动力外出而逐渐沉寂的土地,重新焕发了生机。
李小强的公司常年为亨垌村村民提供就业岗位,20多人得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以前很多地荒着,看着都心疼。李总来了,地都种上了,我们还能在家门口干活,一天能挣100多块钱呢。”村民邓伯说。
李小强还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特色种植,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销售服务,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李总经常给我们传授种植技术,还帮我们联系销售渠道。”种植户小邓说,跟着李小强干,村民少走了很多弯路。
李小强种植的粮食和蔬菜,均受到采购商和市场的一致好评,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2023年,广东景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农业产值达1500万元,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农业企业。
如今,李小强全家都早已在阳江安家落户,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但他依然每天奔波在田间地头,追逐着更大的农业梦想。从异乡客到新农人,李小强用16年的奋斗历程,诠释了新时代农业创业者的执着与智慧。
“我看好亨洞村发展山地特色农业的前景,一定要努力做好新时代的新农人。”夕阳西下,李小强站在田埂上,望着绿油油的稻田,语气坚定而自信。他坚信,农业是个朝阳产业,只要肯用心,一定能做好。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看到现代农业的发展前景,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农业,共同推动乡村振兴。
这位从抗法斗争发源地走出来的汉子,在阳江这片热土上,正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农业传奇,同时也带动着更多农户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农民的形象——懂技术、善经营、敢创新、有担当,这正是当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希望所在。
■ 文/图 阳江日报记者 刘再扬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