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县地古建置史浅探

岭南古县 高凉故郡

——阳江县地古建置史浅探

2025-09-28 来源:阳江日报

□ 阮广西

   

大八古城村,曾经是高凉县县治所在地。

白沙街道大岗村委会旧洲城村俯瞰图。这里曾为高凉县治、高凉郡治、高州州治所在地。


阳江历史悠久,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纵观阳江县地的建置史,就“高凉文化”的地理地域标志来看,不论是首个县——“高凉县”,首个郡——“高凉郡”,还是首个州——“高州”,都是首先设立在阳江县地。阳江县地在粤西地区设县、设郡、设州最早,是“海丝文化”“高凉文化”“漠阳文化”的重要孕育地、核心地、传承地。本文主要就阳江县地的建置历史探讨几个问题,实为抛砖引玉,一得之见,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视和研究,深入挖掘研究阳江深厚、悠久、独特的历史文化,丰富集成“海丝文化”“高凉文化”“漠阳文化”等优秀地方文化。

本文中“阳江”或“阳江县地”是指1988年阳江撤县建市时阳江县行政区划,即现阳江市江城区〔含阳江海陵试验区、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阳东区和阳西县。

一、简单地以“阳江县”建立定义为阳江建县时间值得商榷

1、“阳江县”建县时间不等于阳江县地建县时间

说到阳江县地建县的时间,可以说言必称“隋、唐”,不论文史典籍或者语言闲谈,大都说阳江建县始于隋朝,有三种说法,即开皇十八年(598)、大业二年(606)、大业十三年(617),另有一说阳江建县始于唐贞观二十三年(649),一般取第一种说法即最早的隋开皇十八年。即使如此,阳江建县距今1400多年,这个建县时间在全国众多的县中亦属普通,掩盖了阳江作为一个古老郡县的历史,更造成一种表面印象,阳江是唐宋以后才为世人所知,为史上所记,也很容易造成一种误解,认为阳江建县的历史不长,充其量也是中世纪初始建的一个县,因而忽视其建县前悠久的县级及以上的建置史,进而忽视其长期存在的、作为粤西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地区的历史地位。

2、“阳江县”只是“阳江县地”上众多建置中的一个

准确地说,以“阳江”为县名的建县时间是隋开皇十八年即公元598年,但笼统地说阳江建县始于这年是不科学、不准确的,阳江建县是在原“高凉郡”析出“西平县”改名而来。在“阳江县”建县前,阳江县地早已存在县级、郡、州级的建制了。“阳江县”建县后,阳江县地建置发生过很大变化,同样存在县级、州(厅)级、府级、路级等的建制。“阳江县”在阳江县地上续存的时间约300年,加上“阳江直隶州(厅)”,以“阳江”命名的古阳江建置在600年左右。而阳江县地上最早的“高凉县”建置续存超过400年时间,加上“高凉郡”和与之相近名字的“高州”,“高凉”作为阳江县地上续存古建置时间是最长的,将近800年。

3、高凉县设置前阳江县地的归属

各个时期的《阳江县志》记载不尽相同,还需要进行专题的探究。依目前资料来看,秦时的阳江县地,地处桂林郡和南海郡的接合部,加之当时记载不详,很难明确行政区划的边界,历代志书亦有不同的说法。归属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阳江县地属南海郡,如康熙二十年《阳江县志》第1页中记载:“阳江为南粤海邦,秦始皇初置南海郡。”康熙二十七年《阳江县志》、民国《阳江志》、2000年的《阳江县志》都有同样记载。另一种说法是阳江县地归属象郡,清道光二年《阳江县志》第17页中记载:“秦始皇遣任嚣、赵佗击南越,取南海、桂林、象郡,县境属象郡,然无所为县也。”笔者更倾向于《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记载,当时阳江县地的标注属桂林郡,没有设置县,或许上述三郡的地划有变化,阳江县地又处交界处,属地变化亦属正常。

二、“阳江县地”建置县在粤西地区最早

1、《阳江县志》中阳江置县的记载

现存最早的清康熙二十年《阳江县志》开篇《沿革》中记载:“元鼎六年,置高凉郡(“县”误为“郡”)。晋武帝于高凉置西平县。隋文帝开皇十八年,改西平曰阳江,此阳江之名自始也。”

康熙二十七年《阳江县志》《建置考》中记载:“元鼎六年,乃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初开高凉县,隶合浦郡。桓帝续置高兴郡,三国吴改高凉郡,开海安县。晋武帝析置西平、思平二县,复改海安、西平属高兴郡。梁乃措置杜陵、永宁、宋康、齐安四郡。隋初并废为县。开皇十八年,改杜陵曰杜原,宋康曰义康,齐安复名海安,改西平曰阳江。此阳江之名所自始也。”

清道光二年《阳江县志》《历代沿革》中记载:“自汉元鼎六年(前111)初开高凉县,隶合浦郡,为置县之始。建和元年(147),析置高兴郡。建宁元年(168),改为高凉郡,寻废。建安二十年(220),孙权复置高凉郡。吴赤乌元年(238),复析置高兴郡,领五县:曰广化、曰海安、曰化平、曰黄阳、曰西平。海安、西平即今阳江、恩平地。晋太康元年(280),省高兴郡入于高凉,海安、西平隶焉。咸和六年(331),以海安为东官郡,后乃错置杜陵、永宁、宋康、齐安四郡。隋初并废为县。唐武德四年(621),废高凉郡。五年析高凉县,置西平县,改海安曰‘齐安’,改杜陵曰‘杜原’,以属高州。贞观二十三年(649),析三县置恩州,改西平曰‘阳江’,此‘阳江’之名自始也。”

此后,各个时期修编的县志对阳江的建县表述大同小异。通过历代《阳江县志》的记载可以得出,阳江县地最早设立的县级建制是高凉县,设立的时间是汉朝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距今已2100多年。

“县”作为行政区划,其名称始于春秋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推行郡县制,是县制正式设置的开端。岭南建县同样始于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岭南地区,于公元前214年设置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下辖番禺(广州)、龙川、四会、傅罗(博罗)、揭阳等县,这是广东境内首次设置县建制。汉高祖时公元前206年设置桂阳县(连县)、浈阳县(英德),这两个县属桂阳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设置属南海郡的中宿县(清远),属桂阳郡的曲江县,属苍梧郡的端溪县(德庆)、高要县,属合浦郡的临允县(新兴)、徐闻县、高凉县。西汉时期今广东境内共存在14个县,高凉县与徐闻县成为粤西地区首次设置的县建制,是粤西最早成立县建制的地方,也是岭南广东古县。

出于巩固边疆及海外贸易的需要,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设置合浦郡,位于桂林郡、南海郡、象郡交界地方。查有关资料:“合浦郡是今广东粤西地区大部和今广西南部地区大部,下辖五个县,即合浦县:郡治和县治均在合浦,徐闻县:即今广东徐闻,高凉县:在今阳江县地,后改为高兴郡,再改为高凉郡;临允县:位于今广西广东境内;朱卢县:位于今广西境内。”

2、高凉县、高凉郡、高州在阳江县地最早设置

其中最初带“高”字的“高凉县”最早设置在阳江县地的证据主要有:

一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历史资料记载。如《汉书·地理志》(西汉 班固著),等等。

二是各个时期《阳江县志》中的记载。清道光二年《阳江县志》就把“高凉县”的设置直接记载为“置县之始”,这个结论是十分科学和准确的。

三是高凉县治长期在阳江县地境内,下文专题表述。

四是《中国历史地图集》的标注。该图集“秦、西汉、东汉时期”第35页-36页《西汉交阯刺史部地图》,清晰标注“高凉县”,县治符号“⊙”标在今阳江市区北面,按照方位和比例尺示距,县治在今阳东区大八镇无疑。此后的“高凉郡”“高州”的治所标志〔除个别标在“思平”(即今“恩平”)外〕也都在“阳江县地”,并与现代“阳江县”县城即今阳江市区位置相近或重合,“高州”在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分三个州后的治所才开始标志在今高州境内。

3、大汉古县、岭南古县、粤西古县

综上所述,阳江在全国和广东首次实行郡县制时没有设置县,但在盛汉时期(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首次设置了县级建制——高凉县,距今已2100多年,是广东较早、粤西最早设置县级建制的,只比全国首次建县晚100余年。当时全国共设置1300多个县,其中今广东境14个,粤西境2个,阳江县地建县历史悠久。


三、“阳江县地”建置史的时间轴:“阳江”是对“高凉”的继承和延续

为更清晰地把“阳江县地”建置史展示出来,笔者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简要地把“阳江县地”建置史时间轴列表如下。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对阳江县地古建置中各个建置起始终止的确切时间,治所、区划的具体变迁情况,还须进一步深入考证,本表只是列出简要内容,即某个朝代,阳江县地设置的建制,所属和所辖,治所所在地等。可以简单地说,“高凉县”的设置是阳江的“置县之始”,而“阳江县”的设置则是阳江的“得名之始”,两者在时间上相距近800年。阳江县地的建置史,历经2100多年,建制级别、行政区划、治所住地等变化变迁,“高凉县”演变成了“阳江县”。限于资料和水平,本表仅供参考,敬请批评指正,补充完善。


■ 制表/阮广西  谢国瑞

四、阳江县地是高凉历史文化的重要孕育地、核心地、传承地

1、高凉县(郡、州)治:“高凉古城”与“高州”

在本文的“《阳江县地建置史简表》”中,笔者依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和历代《阳江县志》的记载,大体列出了阳江县地各个时期的治地(即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位置。《中国历史地图集》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谭其骧(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历史地理学家)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被誉为我国著名历史地图《禹贡地域》(西晋·裴秀绘)、《海内华夷图》(唐·贾耽绘)、《历代舆地图》(清·杨守敬绘)的续编,是比较权威的中国历史地图;县志由官方主办主编并由上级审定,一般来说是可信的。

总的来看,阳江县志中对阳江县地的建置记载与《中国历史地图集》基本吻合、基本一致。当然,县志中有的记载《地图集》上并没有全部标注,因为《地图集》限于篇幅和程度,只是标注了一定时间的建置现状,并不能反映整个建制沿革史的全过程。换话句来说,《地图集》上标注的是科学考证过的,应该真实可信。

十多年前,阳江市有关部门为筹建“阳江市冼夫人冯盎将军文化纪念馆”,组织进行了“高凉古城”的专项调查研究,通过现场考古探寻,查阅古籍资料,得出了“古高凉从西汉元鼎六年(前111)起到唐初(公元649年)止,700多年间,高凉(高州)郡(州)治几度变迁,先后有过五座郡(州)城遗址,其中除一处在今恩平境外,其余四处都在今江城和阳东境内”这样的成果。具体引述如下(资料来源于“阳江市冼夫人冯盎将军文化纪念馆”):

“第一座高凉古城设在今阳东县大八镇。西汉元鼎六年(前111),汉武帝始设的合浦郡高凉县治在今阳东县大八镇古城村(古城村因此得名)。公元174年,汉桓帝将高凉县析置始设高凉郡,郡治仍在此处。大八高凉县(郡)城设置了284年,至公元220年废。

第二座高凉古城设在今恩平境内。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高凉郡迁治到恩平(今恩平圣堂镇境内)。圣堂高凉郡城作为郡治共65年。

第三座高凉古城设在今江城白沙镇境内。西晋太康六年(285),废恩平圣堂高凉郡治,迁往今阳江江城漠阳江西岸的白沙镇旧洲村,至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旧洲古城作为晋和刘宋时期的高凉郡治共154年,后因战乱于公元439年复迁回恩平圣堂老治所。至公元479年到刘宋王朝灭亡后,齐时又把高凉郡治迁回白沙旧洲城,至齐亡(公元502年),旧洲古城复作郡治23年。

第四座高凉古城设在今阳东县麻汕墟。公元502年齐亡,梁代齐,梁初仍沿齐制设高凉郡,但郡治又回迁恩平圣堂至公元528年。这时,因高凉郡升格设州(高州),高州及其下辖高凉郡两治所作重大调整:高州治所设在今阳江白沙旧洲城,而高凉郡治则从恩平迁至今阳东县麻汕墟,即红丰镇的塘载上云岗一带。塘载作为梁大通中新的高凉郡治,冯宝曾在此任太守,并于公元535年与冼夫人在此联姻。所以塘载高凉古城地位十分重要。

第五座高凉(州)古城设在今阳江市江城区南恩路鼍山一带。塘载古城作梁高凉郡治与同期白沙旧洲城作梁高州府治,这种州管郡的体制经历梁陈隋时不变,直到隋时才被打破。隋大业三年(607),隋废州设郡县制,析高州置新高凉郡,下辖九县。整合两治所即原高州治(白沙旧洲城)和高凉郡治(塘载),新设置的高凉郡治迁安宁即今阳江城南恩路鼍山一带。此后安宁古城从公元607年起,曾作为隋高凉郡治16年、冼夫人幕府治10年(含),后又作为唐初高州总管府治及辖下的高州州治长达31年。到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去世后,唐朝废高州都督府,析原高州为恩、高、潘三州,新置的高州州治迁设良德(今茂名高州市境),原高州州治改恩州州治。从此,恩州州治继为宋元明清等历代阳江地方官府所在地。”

阳江县地存在的上述四座“高凉古城”,都是地处河边、江边山坡台地,十分符合古人“遇水而居,临河筑城”的规律。除上述五座“高凉古城”外,还有“高凉县治址在今高州长坡一带”之说,粤西其他地区也可能还存在其他高凉古城。在古代,由于地理、地形、地貌变迁,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人口形势变化,行政区划调整治所迁移是不可避免的。古高凉历史很长,社会变迁很大,存在多个治所(古城)是不足为奇的。我们不能以此否彼,只要经过科学的探究论证,都应予认同。

2、高凉文化: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高凉文化,是广东粤西地区的本土文化代表,是岭南文化分支之一,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份子,是粤西乃至岭南人民的共同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粤西地区(含恩平)等都是高凉文化的重要孕育地、传承地,都应该进一步大力挖掘、搜集、整理、研究高凉文化的产生过程、主要表现、积极意义。而阳江县地,长期作为古高凉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更应有所作为,为挖掘弘扬高凉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阳江县地”与“阳江县”,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又是互相关联的概念,从地理空间范围上看,“阳江县地”包含了“阳江县”;从历史时期和行政建制上看,“阳江县”仅是“阳江县地”上存在众多的历史时期、行政建制中的一个。1988年“阳江县”建制撤销;在“阳江县地”上又设置了三个县级行政区划建制、两个功能区建制,就如“阳江县地”上最早设置的“高凉县”一样,高凉县撒销了,“高凉县地”上又设置了众多的县、州(郡)建制。但我们不能把“高凉县”的历史文化给遗忘了,把“阳江县地”第一个建县时间给遗忘了,要加强高凉故地、高凉文化等的挖掘、研究、传承。其实,高凉文化、政治、经济、军事中心长期在“阳江县地”,高凉县治、高凉郡治,高州、高州(都督)总管府治地绝大部分时间都在“阳江县地”,当年“高州”一分为三拆为“恩州”“潘州”和“高州”时,“阳江县地”不巧与“高凉”名称相近的“高州”无缘,从而造成逐渐淡化其“高凉”历史文化重要地位的现象,这种因易名而造成的遗憾无法挽回,但我们应该大力宣传利用:

——“阳江县地”在粤西地区设置县级建制最早(与徐闻县同时);是大汉古县、岭南古县、高凉故郡(州);

——“阳江县地”是古高凉地区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是高凉历史文化的重要孕育地、核心地、传承地。

3、加强阳江历史文化研究整理、保护利用

我们对阳江的这一辉煌历史还要更加重视,深入研究,大力宣传,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振兴。2024年1月5日召开的中共阳江市委八届六次全会强调指出:要“聚力‘人文价值’擦亮特色文化名片,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抓好漠阳文化整理,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打造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海丝名城”。首次把“漠阳文化整理”纳入市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和工作安排,对推动阳江古代历史文化尤其是高凉历史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热切期待,随着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支持、职能部门的组织协调、专家学者的专业探究,正本清源、排沙简金,一定会把一个古老、独特、绵长、向心、向上的岭南古县、高凉故郡、宋元名城、明清重镇历史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 图片/梁文栋  李向东  雷法昭  周文勇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