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干在为患者检查。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话到嘴边,却突然不知道说什么;见到熟悉的亲人朋友,忽然忘记了他们的名字;走出家门后,常疑惑门是否锁好?这些偶尔的“断片”,或许是大脑在超负荷运转下的正常喘息。但当这些瞬间逐渐频繁、持续,甚至开始干扰日常节奏时,便不再是简单的“忘记了”,而有可能是认知功能发出的求救信号。
它叫阿尔茨海默病,是导致老年痴呆的最主要病因。这是一种令人害怕却易被忽视的“癌症”:它会用一种缓慢而痛苦的方式,逐渐带走一个人的记忆、语言、思维和行动能力。
今天是第32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早防早治,守护认知”。如今,阿尔茨海默病已不仅是医学课题,更是社会问题。为了让大众更深入地了解阿尔茨海默病,市中医医院副院长黄干从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识别、预防、治疗等方面给大家进行科普,提高市民群众对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意识。
“医生,我的母亲一开始只是有点忘事,比如每天去好几趟市场买重复的菜,冰箱塞得满满当当。后来慢慢地,母亲的记忆就再也连不成一条线了……”黄女士70岁的母亲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但她一直认为母亲只是“年纪大了,记忆衰退”,从未意识到这是疾病苗头、出现了临床症状。直到母亲的记性越来越差,她带母亲来市中医医院就诊,经过详细问诊、智能测评、脑磁共振及相关生化指标检查,她的母亲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黄女士有点难以接受。
像黄女士这样“突然无所适从”的人并非个例。“在门诊,我常常听到‘医生,父母就是老了,糊涂了,没办法’这种话语,这源于社会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尚显不足。”黄干说,与很多疾病不同,阿尔茨海默病起病隐匿,早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通常是在进入疾病后期的“痴呆期”才被察觉并就诊。
黄干表示,阿尔茨海默病绝非正常的衰老,而是一种由于大脑病变导致的认知功能进行性衰退的疾病,以高患病率、高死亡率和高疾病负担等,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它如同一块无形的橡皮擦,缓慢而残酷地擦去一个人的记忆、思维、行动能力,不仅剥夺患者的认知功能,也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照护压力与经济负担。
据统计,全球约有超过5000万人罹患痴呆症,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群痴呆患者约1507万,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983万,并且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还在不断上升,65岁以上为5%—6%,70岁达到10%,90岁可达48%。
幸好,医学界和公共卫生领域正在形成共识:我们并非束手无策,“早干预、早受益”已成为应对认知衰退的核心策略。面对阿尔茨海默病,“早”是最关键的一步。越早干预,效果越好。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识别早期的疾病信号?
黄干介绍,以下情况与良性健忘有本质区别,如果持续存在并逐渐加重,就要引起重视——
一是记忆衰退干扰日常生活,如反复询问同一问题、遗忘重要日期或事件,且事后无法回忆,需依赖备忘录或家人提醒。
二是做计划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下降,如原本熟练掌握的菜谱忽然不会做了,家庭财务管理出现困难,逻辑思考能力明显下降。
三是完成日常任务吃力,如前往熟悉的地方却会迷路,忘记了熟悉的棋类游戏规则,不会操作日常使用的微波炉、遥控器等家用电器等。
四是时间与地点混淆,如分不清季节、月份、日期,甚至分不清白天黑夜;容易在小区附近迷路,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五是语言表达障碍,说话时频繁停顿、词不达意,言语空洞、重复啰嗦,叫不出常见物体的名字,例如把手表称为“看时间的圆东西”。
六是情绪或性格变化,可能变得冷漠、孤僻、沉默寡言,或焦虑、抑郁、多疑、易怒,情绪波动极大,与以往判若两人。
“若出现上述任何持续性迹象,请务必正视它。这不是普通的‘老糊涂’,而是要及早寻求专业医疗帮助的医学问题,需尽快前往神经内科、老年病科或记忆门诊,进行系统性的认知评估与鉴别诊断。”黄干说,早期鉴别诊断,是有效干预的第一步,更是留住珍贵记忆的第一道防线。
预防痴呆并非进入老年才需关注的话题,而是一场贯穿整个人生的“大脑健康持久战”。黄干提醒,中年期(40—65岁)是尤为关键的干预窗口期,但无论从何时起步,积极采取健康生活方式都能为大脑带来保护效应。
首先要“动”起来。在众多预防措施中,规律体育锻炼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建议每周保持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和骑自行车等,有助于促进脑部血流、刺激神经细胞生长,并延缓记忆中枢“海马体”的萎缩进程。
均衡饮食同样不可忽视。推荐采用地中海式饮食(Mediterranean Diet)或MIND饮食结构(Mediterranean-DASH Intervention for Neurodegenerative Delay),注重摄入蔬菜(尤其是绿叶蔬菜)、浆果(蓝莓、草莓)、坚果、全谷物、鱼类及豆类等食物,烹饪时使用橄榄油,同时限制红肉、黄油、奶酪、甜点和油炸食品等的摄入。这种饮食模式富含抗氧化物和抗炎成分,有助于减缓神经细胞退化。
保持大脑活跃也至关重要。“用进废退”是大脑的“运作原理”,但“练大脑”并不是单纯地玩手机游戏或做数独,更有效的方式是主动学习和参与复杂思考的活动,如学习新语言、阅读讨论、参与棋类游戏或志愿活动、培养新的爱好等。值得一提的是,积极的社交互动能够综合调动多项认知功能,能调动情绪、记忆、语言和执行功能,延缓认知衰退。
慢性疾病管理与脑健康密切相关。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症是损伤脑血管、导致脑小血管病变、增加痴呆风险的潜在因素,应定期监测相关指标,遵医嘱规范治疗,通过饮食和运动将其控制在理想水平。
优质睡眠亦是关键一环。若长期睡眠不足,相当于让大脑“垃圾堆积”。成年人每晚应保证7至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在深睡眠阶段,大脑“类淋巴系统”可高效清除白天积累的代谢废物,其中包括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β淀粉样蛋白,避免其异常沉积。
此外,中年后的听力下降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风险因素,听力丧失会导致大脑接收的听觉刺激减少,加速认知衰退。因此,要注重听力保护,如果出现听力问题,务必积极筛查,必要时科学佩戴助听器,保持大脑与外界信息的畅通连接。
“这是一份人人可操作的‘护脑行动指南’。”黄干补充道,尽管健康生活方式无法百分之百预防阿尔茨海默病,但可显著降低发病风险或推迟发病时间,能带来更长的健康寿命和更高的晚年生活质量,值得每个人尽早付诸实践。
黄干表示,面对认知衰退,不少患者和家属存在“确诊无用论”的消极想法,认为“反正也治不好,查清楚了反而增加心理负担”。然而,在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认知障碍疾病的防控中,“早诊早治”是目前最有效的应对策略,早期诊断的意义极其重大,需要多方协作树立正确的诊治观念。
近年来,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领域取得显著进展。除了传统药物如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加兰他敏)和NMDA受体拮抗剂(美金刚)外,抗β淀粉样蛋白单克隆抗体,如仑卡奈单抗等新药陆续问世,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这类新型药物能够直接靶向并清除大脑中的β淀粉样蛋白斑块,从病理机制层面干预疾病进展。“因此,患者早一点确诊,就有更大概率获得最佳治疗机会。”黄干说。
值得一提的是,这类药物目前主要适用于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轻度认知障碍或轻度痴呆阶段),且需要通过专科医生严格评估适应证、排除禁忌证(如某些基因表型、出血风险等)后,在医院内经静脉输注使用。同时,认知康复训练、音乐疗法等非药物干预手段,在早期也能发挥最大效用,与药物治疗协同,帮助患者更好地维持生活能力。
“早期诊断不仅能争取治疗时间,更有助于家庭调整照护方式、提前进行生活规划,减轻未来的身心负担。”黄干表示,医生的诊断是一个综合判断的过程,通常会包括:详细询问患者和家属的病史;进行专业的神经心理量表评估,用于检查各项认知功能;血液检查,对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生物标志物进行检测,排除其他可治性原因;脑部磁共振(MRI)或PET扫描等,以全面评估大脑状况,为精准治疗提供依据。早一天明确诊断,就意味着早一天开启干预,为患者和家庭赢得更多保存珍贵记忆的时间,从而有效延缓疾病发展的进程。
黄干认为,认知能力不仅关乎记忆,更是维系个体身份与情感世界的核心。面对阿尔茨海默病这场漫长而不可预知的挑战,“早防早治”不仅是一种医疗策略,更是一种生命态度,维护认知健康应成为每个人终身健康的优先议题。对个人而言,尽早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家庭而言,多一些关注和理解,减少“年纪大了就会糊涂”这类误解,在发现早期征兆时及时陪伴就医,可以以药盒分装、提醒便条等小工具改善患者日常体验,用陪伴与理解代替责备与回避。
“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对认知障碍更友善、包容的社会环境。”黄干说,这包括推动基层医疗机构的认知障碍筛查与培训,通过医联体模式帮助社区医生提升识别与管理能力;设立更多记忆门诊,为患者提供专业照护入口;社会各界要对患者及其家人多一些理解,在日常生活中消除污名和歧视。从个体到家庭,再到社会系统,每一重努力都在为认知点亮一盏灯,让患者有能力对抗遗忘,守护那些生命中不可擦去的温暖与尊严。
黄干:市中医医院业务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脑病内科学科带头人,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阳江市管拔尖人才,广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阳江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