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河堤西濑夜景。

斑驳风化的海防文化遗址,镌刻着戍边将士的铁血记忆;弥漫海盐气息的商铺旧址,是海上贸易的繁华见证

阳江城海丝帆影越千年
2025-09-21 来源:阳江日报

阳江河堤西濑夜景。 梁文栋 摄(资料图片)

波涛拍岸,桅樯林立。这是镌刻在历史画卷中的古代阳江城盛景。

岁月流转,如今的阳江城承继着高凉、高州、恩州、南恩州的历史文脉,以襟江带海之姿,傲立南海之滨。作为底蕴深厚的海丝名城,咸涩的海风裹挟着千年文明的气息,浸润着每一寸土地,将海洋文化的基因深深植入城市肌理。

斑驳风化的海防文化遗址,镌刻着戍边将士的铁血记忆;青砖黛瓦的海军将领府第,尘封着金戈铁马的传奇往事;那些弥漫着海盐气息的商铺旧址,曾是海上贸易的繁华见证。它们静默伫立,如同无声的史官,将阳江作为海丝重镇的辉煌过往,娓娓道来。

清代阳江海防图(局部)

清代缉私船

清代巡逻船

清末阳江的船渡(资料图片)

从顿砵山上隔江远眺阳江城(资料图片)

■ 文/图 陈计会(除署名外)
夯实海防:护航海贸

往昔,站在阳江城楼上,往南望去,但见江海茫茫,云帆掩映。为了保障海上贸易的顺畅,阳江一直以来都重视海防建设。在现南恩路中山公园位置,以前有一座威武的衙门,高高耸立。它就是阳江镇总兵府。总兵是正二品武官。

早在唐朝,阳江(恩州)城内驻扎清海军三千人(一说两千人)。《资治通鉴》称:“天宝元年春正月,置岭南五府经略,绥靖夷、僚。统经略、清海二军。”到了宋代,阳江加强海上的防守。南恩州除了海口、海陵、博腊、逐训四寨常驻巡检寨兵外,另设正规水军澄海第五指挥部队驻守。据《大德南海志》卷第十“兵防”载:“巡检寨兵:广恩州巡检额管一百二十五人;广恩州同巡检额管澄海第五指挥四百人。”“庆历中,招收广南巡海水军、忠敢、澄海,虽曰厢军,皆予旗鼓训练,备战守之役。”(《宋史》卷189《兵志三》)当时海陵设立“望泊巡检司”,对过往商船进行检查。(北宋朱彧《萍州可谈》提到溽州设立“望泊巡检司”,一种意见认为溽州在海陵岛,一种意见认为在台山广海。)巡检司始设于五代,盛行于两宋。其既有军事性质,又有行政职能,主要为州县捕盗官。明清延续巡检的职能,在阳江的海陵、那龙、太平(现阳西织乑),阳春的古良(岗美)、春湾等水口关卡设立巡检司,类似于现代的公安派出所,保护商旅。

明朝朱元璋一上台就在全国沿海沿边建立卫所制度,加强防守。洪武三年(1370),在阳江城设立阳江守御千户所。旧址在宋代南恩州故址(后来改为市场),由指挥同知执掌。明朝一卫5600人,一所1120人。一般千户所的首领为千户,正五品,而指挥同知是从三品,级别较高。洪武二十七年(1394),阳江同时设立海朗和双鱼两个千户所。隆庆六年(1572),设西路巡海参将(正三品)一员、恩阳守备(正四品)一员,驻防阳江。万历四年(1576)设北津水寨,改西路巡海参将为阳电海防参将。北津水寨设钦依把总一员,领大小船74只,官兵2277人。

为何明朝要加强漠阳江出海口的防守,在设立了海朗城和双鱼城之后又增设北津水寨?主要是保护阳江海上贸易的安全。《肇庆府志》称:

阳江寂处海堧,去北津口一舍,涛声常在雉堞间。虽贰以海朗、双鱼,甲盾单而城庳薄,所恃惟北津戈船耳。北津为广、琼货舶冲,漕粟输闽,海寇接舻衔舳,恒耽视涎颐,不省置顾。三镬、平章港内多石礁浅沙,海朗非巨舶可栖。若从海陵北趋津口,西过双鱼,帆樯所至,处处皆瑕矣。双鱼连壤吴电,尤称要害,杜截石门,从右方浅沙乘潮汐出入,尤守双形势乎。

古代“一舍”为三十里。阳江城离北津港三十里。北津处于广州、琼州两地的交通要冲,经过阳江中转的货运以及往返福建的漕运相当繁忙,是海盗虎视眈眈的地方。明政府一直加强此处的防守,所以将高级别的武装机构设立于阳江。

清顺治九年(1652),阳江设立阳高营,改阳电参将为阳高游击,驻游击一员(从三品),中军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四员,兵一千名。后立春江营,改阳高游击为春江游击。康熙三年(1664),改春江游击为春江参将(三、四品),后又改为春江协副将(从二品),统辖春、江、恩、开四县及那扶等处。嘉庆十六年(1811),清政府增设水师提督于虎门,改左翼镇为阳江镇,专管水师,驻阳江。光绪十四年(1888)六月,移阳江镇至北海。阳江镇总兵为正二品。管辖的地方大,东边与中路虎门提标会哨,西边与琼州镇(设立于1811年)会哨。大致将除海南岛外的整个粤西沿海地区都纳入管辖范围。阳江镇的设立,对打击海盗、保护商贸起到极大的作用。未设镇之前,海盐运输经常受到海盗抢劫,设立之后没发生一起抢劫事件。

为了保护阳江城的安全,清朝还在进阳江城的石觉头港口设立石觉炮台,在河对面的顿砵山设立顿砵炮台。康熙二十年《阳江县志》卷之一载:“石觉,康熙三年(1664),文武官即士民同建,邑人蔡长祥督造;顿砵,康熙十三年(1674),知县孙廷铎建于江滨,未得其要害。十八年(1679),知县周玉衡改建于山麓,创龙王庙于后,蔡长祥监造。”民国《阳江志》卷八载:“石觉炮台,康熙三年(1664)建,五十六年(1717)重修,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修。”石觉炮台有兵8名驻守。石觉炮台建立,有效地防止海盗洗劫阳江城。据民国《阳江志》卷二十载:“(康熙)十八年(1679),海贼犯郊,知县周玉衡督兵拒却。李积凤贼艘数十突抵石觉炮台,居民奔窜入城,人无固志。知县周玉衡与都司杨希震力督家丁官兵,以飞炮坏其船。自辰至巳,贼始退。”这次得益于石觉炮台发挥作用,如果让海盗李积凤入城,肯定是洗劫一空。也因此,当年在石觉炮台对面顿砵山上再建一座炮台,两炮台扼守漠阳江水口。

咸水歌传人李小英在演唱

临水商贸:融通江海

阳江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历史悠久,在汉代就已是南粤重要的商贸中心。1979年在阳江城郊钓月村出土东汉五铢钱约万枚,可见高凉时期阳江商贸已较发达。

漠水绕城西而过。阳江港口在阳江城西门外,后来一直延伸至现在的石觉头一带。这里自古以来都是阳江交通、商贸最繁忙的地方。港口、码头、渡口、船厂、商铺遍布。阳江港(石觉头)是内河港口,港航道经北津港出海,江海联运极其便捷。西汉时期开辟的以番禺为迄点,沿粤西海岸航行的贸易路径经过阳江,阳江承担中转港的角色。到南北朝时,此条航线已相当发达。《梁书》“牛僧儒传”中载:“(南海)郡常有高凉生口及海舶每岁数至,外国贾人以通贸易。”唐宋时期,阳江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大食盐、陶瓷、稻米的贸易。南海I号的出水,证明宋代阳江贸易的辉煌。

阳江城西北至西南有四个渡口:园仔渡(由塘基头过观光村)、柳树渡(在龙津坊前)、三洲渡(过石觉头)、大埠头渡(过下濑)。另外还有那龙长渡,由城西达那龙墟。其实由城西阳江港(石觉头)出发,通过江海联运,可抵达阳江有水运的各墟镇。因为古代阳江的墟镇大多临水而设。据民国《阳江志》记载:清代,阳江县曾有渡口134个。沿漠阳江上溯,可达阳江的麻汕、双捷、大八,阳春的岗美、春城、合水、春湾,也可达阳春的河口、潭水、三甲、八甲;漠阳江出石觉头东折沿那龙河上溯可达雅韶、北惯、合山、田畔、那龙。沿海边东可达大沟、东平、大澳,西可达平冈、海陵、溪头、上洋、沙扒、儒洞,若沿丰头河逆流而上可达程村、织、塘口、蒲牌等乡镇墟场。沿海路航行更是可达粤东、粤西及海外。

阳江城西边一直是古代的港口、码头,造船厂也因此应运而生。阳江的造船业历史悠久,并且是规模较大的行业。阳江唐代已能造较大的船只。《简明广东史》载,明朝阳江是广东七大造船中心之一。据笔者考证,阳江在宋代已是广东五大造船中心之一。(见本报2022年7月10日《漠海风帆映南天》)据2000年版《阳江县志》载,20世纪30年代,全县有船厂43家,其中县城37家。1987年,阳江有造船企业26户,职工1006人。船厂主要分布在阳江城西和沿海港口。造船业的发达也推动相关行业的勃兴,诸如“织篷巷”“打铁巷”“卖油巷”等等。

阳江城古代有四个市场。康熙二十年《阳江县志》卷之一载:“大街:在(千户)所前;东街:在东门内,今废;西街:在西门内,今徒西门外码头,俱旦聚食时散;麻濠:在板桥头。”这说明清初已在西门外码头成集市。20世纪初,全国流行拆城墙建马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阳江也于1929年拆城墙、城楼。1930年建成河堤路、环城北路、渔洲路、太傅路,后来又建成南恩路。因为道路的建设,商铺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阳江城西部在原来商贸发达的基础上更是繁荣昌盛。特别在珠三角沦陷期间,海运和珠江航运中断,漠阳江成为抗战期间后方的一条重要运输线。《民国时期广东两阳史》第五章称,阳江“以县城为中心,经漠阳江为航道,沟通县外城乡集市,构成阳江至春湾转运新兴,以及那龙墟转运四邑的主要贸易网络。商品在此间来回转运,集市贸易盛况空前。”当时通往广西、湖南、粤北等地的食盐依赖漠阳江水运供给。据1996年版《阳春县志》载,1942年日军攻掠四邑,从阳江至西江的运输被迫用木帆船载运,500余艘船只沿漠阳江北上阳春,经春湾中转肇庆。其中运盐专业船只98艘,春湾每天数千人以独轮车或肩挑运盐至新兴河头转船运。

阳江一直以来是粤西重要商贸城市。清康熙二十年《阳江县志》卷之一载:“在昔,富商巨贾常缚藤步船泛海,直抵琼崖、文昌、会同等处,采买槟榔、椰子,旬日往返,息辄数倍。南、番、新、顺之人,辐辏营生,如北津、双鱼、儒洞等处港口,船只往来,络绎不绍,居民食其利。”由此可知,阳江人很早就从事海外贸易。南海、番禺、新会、顺德等地的客商涌入阳江经商。清末民初,广府商人还在阳江建立会馆。2011年,市文物部门在太傅路仁心大药房建筑工地发现三块石板,分别是“阳江厅广州会馆碑记”和商户的“芳名榜”。经鉴定为清同治十年(1871)在阳江七闸开设的“广州会馆”石碑。何又雄在《阳江厅广州会馆碑记》中记述当时阳江商贸的盛况:“利饶远客,货殢居民。故来此者,舸逐鸱夷,金分鲍叔。栖船过肆,九衢之通运偏多;舴舰迷津,百粤之贸迁不少。商廛既伙,吾郡尤都。将此康乐和亲,殷昌繁衍,阜民财于舜日,给人足于尧衢。”这说明清代阳江的商贸成规模发展。据2000年版《阳江县志》载,清末阳江城有商户500余家,其中广府人开办的有120多家。

清末,阳江商会也应运而生。光绪三十四年(1908),商人叶景春等人筹办商会。会址设立在县城三闸太傅祠。会长叶景春(新会籍,经营茂安商号),理事2人,即陈河(南海籍,经营存仁堂商号)、何丽门(阳江籍,经营合兴商号)。同年,闸坡和织亦成立商会。民国初年,大澳也成立商会。

《阳江县志》称:“器用多资他邑。”阳江在古高凉时期,输出的产品有高凉姜(风姜)、沉香、甲香等药材。唐宋时期的大宗商品有海盐、陶瓷、稻米等货物。近代“阳江三宝”等产品更是行销远近。民国《阳江志》载,土器,以砖瓦为大宗,各处俱有,砖瓦窑牛场、大八等处多,甕窑砖则运售新宁尤多。漆皮器,牛皮变与他邑同而漆独佳,故阳江皮箱驰名京省,远及外洋,其余皮枕、皮椅、皮盒、皮筒器俱极精良。铜器,小刀、花剪俱佳,货行远近。关于阳江外销产品经营情况,下面几份材料说得更清楚。据1934年《广东合作》刊载的阳江察视报告称,“阳江县农产渔盐丰富,人民经济生活向称富裕”,“查阳江出口农产除渔盐外,以牲畜为大宗,亦为农村最大之副产物,如猪只、鸡、鹅、鸭,及鸡鸭蛋等,运销于江门为多,每年总价值达二百万元”。据1935年《统计月刊》关于阳江的调查报告显示,阳江为“南路交通孔道,商业繁盛”。民国期间,阳江有砖瓦窑七八十间,所雇用泥工、烧窑工、割草工接驳船户人数万人以上,所出数量价值在六七十万元,远销四邑。又据1937年《广东建设》载,本省阳江之漆器,颇为外人所乐用。故每年漆器输出外埠行销,恒达数百万元。在民国前,阳江漆器出口尤巨。英美及南洋群岛各埠,均有设行向阳江办运。后因国际市场不景气和产品退化,出口减产,1936年经过改良,出口产量又大大提升,年运出销流价值增至七十万元。

民国时期阳江河堤(资料图片)

清代货船

经略海洋:管理更迭

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阳江一直以来重视海洋经济的经营,历代政权也加强海洋管理,设立各种管理机构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

这里首推盐业管理。阳江有漫长的海岸线,制盐业历史久远,甚至可追溯到西汉时期。阳江唐代有盐场记录,称恩州场。盐的税利是国家的大宗收入。南宋绍兴元年(1131),南恩州有三个盐场,仅新建的海陵场一年产盐就净利1.925万贯。宋代阳江设盐监官。据《宋史·职官志》载:“监当官,掌茶、盐、酒、税、场、务、征输及冶铸之事。诸州军随事置官。建炎四年(1130),诏每州以五员为额。”元代阳江设双恩场司令一员(从七品),司丞一员(从八品),管勾一员(从九品),管理盐课。明代,双恩场设盐课司大使、副使,负责盐课征收管理。清代,双恩场设盐课大使或委员,负责盐课征收管理。民国设双恩盐场署,管理盐的收配及征税。新中国成立后双恩盐场公署改名双恩盐场管理处。盐场的管理机构历来设在阳江城,元朝双恩盐场司令办公署的地方,现在称为“盐场衙”,为城内一处街巷。

为加强海防管理,明代中后期在沿海府州设立文职的海防同知,正五品,称为“海防官”或“海防大夫”。肇庆府仅阳江一县临海,肇庆府海防同知长驻阳江,设立时间为万历三年(1575)。海防同知职能是清查军伍、管理钱粮、造船制械、指挥调度军队、监督纪功、布局海防、征收洋税、查缉违禁品,以及海运、盐捕等。海防同知办公的衙门叫“海防馆”。康熙二十年《阳江县志》卷之一载:“海防馆,在县东南。万历五年(1577)建。康熙十一年(1672),知县孙廷铎重修。丙辰(1676年)为逆乱所废,堂基照墙犹存。”民国《阳江志》卷八又载:“双恩场大使署,旧在城内东南永泰坊,旧海防厅公署旧址。”由此可知,海防馆在县城内东南方的永泰坊。明清两朝在阳江驻海防同知。

明代还将疍户纳入行政管理。阳江设立河泊所。据康熙二十年《阳江县志》卷之二载:“疍户:此种渔人不知何以名疍户,但见其浮家泛宅于一叶之舟,扒蚬捕虾,为入口计。洪武初年,编户立长,设河泊所,遂相沿为额编额征矣。”据《广东水运史》载,明代广东的船户分商渔户和疍户两种。商渔户属民户,按里甲组织入户籍,属府州县管辖。从豪绅大户到平民百姓均可充商兼船户。疍户则是与乐户、娼妓同属一类,皆贱民,编入专门户籍。疍户以水上捕鱼、运输、编竹为业。阳江江海相连,商贸发达,历来商渔户和疍户不少。河泊所主要是管理疍户,岁收鱼货。民国《阳江志》卷十一载:“河泊所署,在县城西南一里许,奉裁,署废。”

为加强商税的管理,维护正常的商贸活动秩序,明清两朝在阳江先后设立税课局和海关。据民国《阳江志》卷八载:“税关,在西门外石觉寺左,旧名税课局。康熙二十四年(1685),粤海关始设局于此,以抽货税。”同书卷十一载:“税课旧局,在今儒学前。明景泰三年(1452)废,以其地三之一为总铺,二为督备指挥馆。又一税课局在西门外石觉寺右。康熙二十四年(1685),粤海关立以抽货税也。”明代县级设课税局,设大使、副使,以征税。据《明宣宗实录》卷80载,洪武十九年(1386),“于府设税课司,诸县设税课局及河泊所,收商税钱钞,著为定例”。

清代税课局改称海关。康熙二十四年(1685)全国设立江、浙、闽、粤四个海关,乾隆二十二年(1757)只允许外商到广东贸易,粤海关(治所设在广州)是当时全国唯一的海关。康熙二十四年(1685),粤海关在阳江设总口,在织设分口,稽征货税、船税和规礼,属粤海关总管。清代阳江海关设立在石觉寺旁。《粤海关志》记载,粤海关下辖各关口依据其重要性和吞吐量分为三种:正税口、稽查口和挂号口。“正税口”行使征税权利;“稽查口”只查去路来源,不直接收税;挂号口只是履行进出口货物登记。全省设正税口共31口,其中琼州10口,潮州九口,惠州4口,广、雷、廉州各2口,肇庆、高州各1口。肇庆府唯阳江口。《粤海关志》卷六,有“阳江口图”,并称:“谨按,此系正税口,在肇庆府阳江县,距梅菉总口七百五十里,距大关八百里。”撤销江、浙、闽海关后,粤海关存在到道光二十年,长达156年之久,广东各个口岸独得进出口权,推动了地方商贸发展。《粤海关志》卷九记载,阳江口向外输出的大宗业务主要有:粗细烟叶、薯苓、土碗各货。同书卷十三记载,进口有槟榔、椰子、杂木板、楠木板、藤丝、黄白藤、皮、蜡、白糖、砂土等货;由阳江通过内河运往省城和佛山的货物有:藤白叶、油、米等山货。《粤海关志》卷十载,道光年间,高属的梅菉正税口、芷寮挂口、暗铺挂口、两家滩正税口、阳江正税口等五个口岸每年额征银以梅菉最多,为2300两,阳江排第二,为1000两,芷寮和两家滩为300两,最少暗铺,为100两。由此可见阳江的商贸相当繁荣。

据2000年版《阳江县志》载,民国初年,阳江总口为一等常关,织为四等常关。1931年,阳江海关归江门海关管辖,设立北津口分卡和阳江、闸坡分所。华籍民船在载量200担以上者,往来国外贸易、起卸货特,要向海关完纳税款。

鱼化鹿(清宫藏《海错图》清   聂璜著)

李贤将军第

海洋文化:根底深厚

大海汹涌澎湃,波光诡谲。

人类几千年来在认识、适应、利用和改造海洋的过程中积累了无数成果。这些成果上升到了文化、精神层面,如人们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由此还生成了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这些都属于海洋文化范畴。

阳江的海洋文化丰富多彩。古代有神奇的海洋传说,比如鱼化鹿的传说。三国《临海异物志》载:“鹿鱼,长二尺余,头上有角,腹下有脚,如人足。”唐刘恂《岭表录异》载:“鹿子鱼,其尾鬣,皆有鹿斑,赤黄色。余曾览《罗州图》云:州南海中有洲。每春夏,此鱼跳出洲,化而为鹿。曾有人拾得一鱼,头已化鹿,尾犹是鱼。南人云:‘鱼化为鹿,肉腥,不堪食。’”宋《太平寰宇记》“恩州”条载:“罗州(今海陵岛,刘宋元嘉三年置罗州县,属高凉郡)在海口,回环三百里,在阳江县西,图经云:‘海中有鱼形如鹿,每五月五日夜悉登岸,化为鹿,小于山鹿。’此州乃百姓鱼盐之地也。”这是记录海陵岛鱼化鹿的神奇传说,反映古人对海洋风物的认识。

古人对大海的敬畏,反映到具体的宗教信仰里。阳江明朝设有海坛,对大海祭祀。康熙二十年《阳江县志》卷之三载:“海坛,在顿砵山上。明嘉靖中,知县吴焕章以本邑近海,为坛,春秋望祭。”阳江俗语说:“行船跑马三分命。”大海航行充满未知数,所以古人对大海是敬畏的,也就祈求海神保佑。林默,福建莆田人,960年生,987年在海上因救渔民而献身。相传死后常在海上显灵,救护海上渔民,被尊称“妈祖”。信仰海神妈祖,最早是福建沿海渔民,后来妈祖演变成整个东南亚信仰的神。宋代有不少福建人过来阳江为官和落户,同时也将妈祖信仰带来阳江。阳江天后宫(妈祖庙)遍布城乡,最兴盛时达40多座。阳江最早的妈祖庙是建于宋代的祖创宫。民国《阳江志》卷九载:“天后庙,在崇善坊,曰祖创宫,传自宋创建。乾隆四十八年(1783),知县林谟重修;道光三年(1823),知县李廷芳重修;光绪三年(1877),同知余祚馨重修;十二年(1886),同知佘培轩重修。”阳江城周边就有四座天后宫。一在南门街花桥坊,道光十六年(1836)修,光绪二十四年(1898)重修;一在西门内城隅,道光十五年(1835)建,光绪九年(1883)重修;一在城外大埠头;一在石觉寺左,雍正十三年(1735)重修,乾隆三十年(1765)重修,五十八年(1793)重修,道光元年(1821)重修。此外还有月城宫,在城西门外水街,祀天后,道光八年(1828)重修,光绪二十二年(1896)重修。在阳江城和阳西织乑、上洋、儒洞等地,每三年一次,在农历三月二十一日举行“妈祖出游”。每当出游,阳江城十二街信众“张灯结彩,点缀花鸟人物,旋奉神舆巡行城厢内外。金鼓喧阗,炉烟缭绕,并以女子扮演各种故事,仪从甚盛。沿途居民焚香膜拜,供张络绎”(民国《阳江志》)。

阳江沿海,尚武风气由来已久。最早或许源于海寇骚扰而自卫。民国《阳江志》载:“乡人又于城西相打岗分上下方,掷石角胜。昔海寇入掠,乡民拒之,恃掷石为长技,寇不敢犯,或俗以此为肄武之端,然而不可为训。”后来演变为功夫武馆遍城乡。也因此,明清两代阳江出了不少武官,据统计有记载的202人,并且大多数为水师将领。比如,正二品武官有李贤,碣石镇总兵,鸦片战争时期抗英名将。从二品5人:锺国瑞,城内人,香山协副将;沙中玉,城内人,署龙门协副将;沙兆龙,城内人,山东文登协副将;叶汉高,署琼州副将;高凌霄,署兴化协副将。此外还有定居阳江城的从一品水师提督温贤、正二品总兵林国良。目前阳江城还保留有温贤将军府第、李贤将军第、林国良将军故居等古建筑。阳江对抵抗外侮牺牲的将士也建祠祭祀,比如阳西的忠勇祠就是为纪念抗击倭寇阵亡的三十七名将士而建。

阳江江海疍民很早就有唱歌娱乐的风俗,逐步演变为开头都有呼语的咸水歌。比如“哥兄嗨”“先姐嗨”或“哎呀哩”“嗨哩”等,节奏自由,且经常变换拍型,同一首歌,各人唱法也有不同。有名的咸水歌如《渔家妇》:“自小生涯在海边,不知朝野不知年。不愿我郎长别云,愿郎撒网妾摇船。”宋代阳江城西就形成著名景点“西浦渔歌”,宋代阳江进士诗人曾跃麟有诗《闻西浦渔歌作》:“西浦鸣榔下钓矶,歌声欸乃送斜晖。扣舷互答惊鸥梦,拍手难呼看鹭飞。山接素琴仙子过,洲连青草使君归。海天空阔家长在,一任芦花雪点衣。”这或许是阳江人最早写的海洋题材诗歌。同是宋代的还有状元、南恩州知州黄公度的诗歌《秋城晚望》:“断续悲笳起丽谯,冥冥晚色四山椒。隔江人散虚分米,十里津喧蜑趁潮。夕照含山心悄怆,西风动地鬓飘萧。低头自笑微官缚,东望沧溟归路遥。”此诗描写阳江秋晚景象,特别疍民趁潮的情景。宋以降,阳江海洋题材的诗歌众多,不胜枚举。

阳江龙舟文化由来已久。这与越人以舟出行有关。阳江形容人离开得快的词叫“一篷去了”,这是指撑船而去,相对于北方骑马而去“一溜烟去了”的说法。古代划船竞技,后来演变为纪念屈原。阳江还有纪念张太傅的含义。至于阳江龙舟具体起源于何时,很难考究,笔者曾就明朝沈思孝在阳江写的诗歌《五月五日同杨参诸君水头放舟》涉及龙舟的诗推断,阳江赛龙舟至少有四五百年历史。(参见本报2023年6月11日《鼍江五月蛟龙腾》)。

由于江海交通的便利,海丝贸易的繁荣,异域文化很早传入阳江。其中来自印度的佛教在唐代通过西江再沿新兴江进入漠阳江流域。阳江最早的寺庙是建于唐武德二年(619)的报恩光孝寺,接着,武德四年(621)建寿宁寺,武德五年(622)建宁国寺,开元年间(713—741)建开元寺和开元塔。基督教和天主教也在清末传入阳江。光绪十三年(1887),美国基督教长老会谭约瑟初来传教,在城内县街前租铺设立教堂。光绪二十四年(1898)秋,天主教法兰西教士俄大法初来传教,在城内卜巷街购置民房,改建天主堂。基督教的传入也将西医引入阳江,建立西式医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传教士都信德在东门外购地建立“阳江化民博济医院”,后改为“福民医院”,这是阳江市人民医院的前身。同时还创办教会学校,其中有多默学校、露德女子小学、光爱学校、证光学校等,进行新式教学。基督教还创办《阳江公论报》,传播西方现代文化。清末民初,受海外文化的影响,阳江建筑出现中西合璧的样式,比如新建南恩路、太傅路,龙津路等马路都受东南亚和欧式建筑影响,建成骑楼,并杂以巴洛克风格的设计。另外,海边的乡镇也有不少中西风格结合的建筑,比如大澳商会,上洋的大屋,就是例证。

在中西文化交汇碰撞的影响下,阳江有志青年纷纷走出国门求学,寻找振兴家国的真经。光绪十八年(1892),李萁出国,在美国旧金山结识孙中山,参加兴中会、同盟会。后回国跟随孙中山先生进行反清活动。民国期间著名的留学生有留德的李焕燊博士,留日的林振环教授,留美的阳江第一位女博士左学礼。阳江去法国进行勤工俭学的有多人,著名的有中共隐蔽战线的英雄郑家康,他留法后又留苏,在法国与邓小平、周恩来等人一起参加革命,回国后从事隐蔽战线工作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阳江,这座历史悠久的海丝文化名城,海洋文化底蕴深厚,既有“非遗”,又有遗存,其中众多历史建筑见证其昔日辉煌。海防建筑构筑起严密的防御体系。阳江镇总兵府、参将府等官署衙门,彰显古代海防威严;阳江千户所、海朗城、双鱼城、北津城等城池堡寨,勾勒出沿海防线轮廓;石觉炮台、顿砵炮台及系列沿海炮台、烟墩,组成海上防范与预警网络。海洋行政管理机构遗址,如海防馆、河泊所、海关,则诉说着历代对海洋事务的重视。李贤将军第、温贤将军府第、林国良将军故居等将领府第,承载着先辈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海洋文化建筑同样熠熠生辉。宋代望海台是观海抒怀之地,自宋始建的天后宫寄托渔民对海神的祈愿,明代海坛、岗背塔与清代独石塔,融合海洋文化与建筑艺术。中西文化交融的建筑,更展示阳江海洋文化的宽阔胸襟。这些建筑中,部分仍在使用,部分可修缮恢复。若有选择地修复作为旅游景点,将为阳江打造海丝文化名城注入新活力,让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