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4年,日夜兼程,建设者们终于迎来了这一刻——12月26日,阳江海陵大堤至溪头段(含阳江港大桥)公路工程正式通车。

建设者以创新突破极限,实干打造跨海精品工程

“巨龙”腾飞阳江港 四载匠心筑辉煌
2024-12-27 来源:阳江日报

历时4年,日夜兼程,建设者们终于迎来了这一刻——12月26日,阳江海陵大堤至溪头段(含阳江港大桥)公路工程正式通车。迎着朝阳眺望,横跨东西的跨海大桥宛如“银龙探海”,56根斜拉桥索稳稳固定于桥墩上,“C”字形桥面向两边不断延伸,串联起平冈镇和溪头镇,把碧波化作通途。

从此,阳西溪头、上洋等镇彻底结束了到市区需绕行80公里的历史,数十万群众出行更便捷、更舒心。

从此,阳江港东西两地产业、文旅、科技迎来融合新发展,翻开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1000多个日与夜里,保利长大工程有限公司近千名建设者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不怕困难、敢闯敢拼,以一流管理、一流技术、一流团队打造万众瞩目的跨海精品工程,在辽阔的海面上,“竖”起阳江一座新地标。

阳江港大桥宛如巨龙,横跨海陵湾两岸。

■ 文字/陈思捷   关雯静■ 图片/梁文栋   保利长大

贯通东西  创新取胜   多项“首创”展现硬核实力

在阳江港建一座连接海陵湾两岸的跨海大桥,是阳江人心中迫切的愿望。

站在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港口工业园B区码头,遥遥望去,对岸位于阳西县的海陵湾港区丰头作业区看似“近在咫尺”,却又有些“遥不可及”。若想抵达对岸,不得不折返,进入高速公路绕行80余公里。在此背景下,2020年6月,作为广东滨海旅游公路阳江海陵大堤至溪头段公路工程控制性工程,阳江港大桥全面动工建设,在阳江港海域划下“关键一笔”。

与市民对跨海大桥的迫切期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项目建设的艰难程度。这从多个“首次”和“最”之间,便可窥见一二:阳江首座独塔双索面门式斜拉桥,阳江境内跨海最长、高度最高、单孔跨径最大的桥梁,运用当时省内最大型塔机进行吊装……

在茫茫大海上建一座桥有多难?面对施工难度大、地质条件复杂等情况,项目实施单位保利长大工程有限公司反复论证,不断推翻、优化施工方案,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创新的工艺技术、智能的施工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模式高效推进施工,通过创新应用毫米级精定位方案、自主研发双向液压调节吊具、运用超大型塔吊、建立气象监测站等先进技术与设备确保高质量施工。

这座超级工程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设计图纸升级的故事。

起初,阳江港大桥设计为通航能力1000吨的四跨连续刚构桥,但随着我市先进材料和海上风电产业发展的超预期升温,市委、市政府对于这座跨海大桥有了更大的期许。

锚定长远发展目标,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给施工按下了“暂缓键”。结合我市实际,联合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几方多次碰头,科学合理地确定了大桥远期预留的通航条件,组织跨行多专业的技术团队对凤凰岭开发及航道远期发展进行了科学详细的反复论证,最终敲定了独塔双跨斜拉桥方案。大桥通行能力提升至5000吨,更契合我市产业发展和航道远期扩能的需求。

“这一调整对于产业发展来说是利好消息,但给大桥建设却带来了重重困难与挑战。”阳江港大桥设计师许大光介绍,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已施工的下部结构;另一方面,还需要在限定的用海范围内完成大跨度斜拉桥的建设。为了保质保量地赶进度,施工团队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手段,不仅攻克了施工难题,还刷新了多项“纪录”。

阳江港大桥工程师靳欣宇介绍,大桥在新结构、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方面实现多次突破。材料方面,充分利用已建混凝土桩基基础,在新建桩基引入钢管复合桩的技术手段,同时,自主研发并在国内首次应用国产新材料,有效解决了桥梁塔柱钢混结构部分钢筋密集的难题。在工业化建设方面,桥面大部分主体结构采用工厂化加工制造,钢主塔吊装和钢箱梁大节段吊装也分别形成了独特的施工关键技术,有效保障了工程顺利推进。

创新,成果斐然!在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马不停蹄中,这项超级工程被成功攻克,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项目共获17 项发明专利、9 项实用新型专利、8 篇核心论文发表、2 项科技成果以及 2 项省部级工法。一系列成果不仅为项目提供技术支撑,也为我国桥梁建设领域积累了宝贵经验。

阳江港大桥顺利合龙现场。

空中“穿针”  海底“绣花”    攻坚克难在毫厘间突破极限

阳江港海域,烟波浩渺、海天一色,大桥犹如一条巨龙,飞腾在湛蓝的大海之上。这座大桥不仅是阳江人民的骄傲,更是无数劳动者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深水桩基和承台施工、墩柱高空作业、主塔钢节段及钢箱梁高空吊装……自2022年桩基施工以来,阳江港大桥主桥建设先后遇到多个难关。其中,在158.7米高空完成钢索塔以及钢箱梁的精准安装,是整个工程最大的考验。

建设者如何寻求突破?先进设备和技术成为“得力助手”,展现了高超的建设水平,其中包括运用了当时省内最大型,具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塔式起重机,国内最大的浮吊船之一、额定吊装重量为3200吨的“长大海升号”。

去年11月30日,随着阳江港大桥主塔T12右幅钢节段精准吊装落位在设计位置,标志着大桥主塔成功封顶。

“钢节段吊装施工效率高,对安装精度要求也极高,两个钢节段之间的上下缝隙宽度要控制在0.04毫米以内,还不到一根头发丝粗细。”保利长大阳江海溪项目部副总工程师欧阳小新介绍,大桥上塔柱施工采用栓接+磨光顶紧工艺,这一技术在国内外桥梁建设中处于领先地位。项目部党员先锋队驻扎一线,全程监督钢塔柱焊接、镗铣、预拼装等关键工序,严格把控钢节段准度和塔端镗铣质量。

阳江港大桥全长4777.2米,塔柱总高约相当于53层楼高。因主塔设计独特,钢混结构塔结构在国内较为罕见,其中钢混结合的T0节段重量达220吨。项目工程技术部部长葛世超介绍,桥塔安装时,大型塔吊起吊T0节段,在50米高空中进行52根“穿针”任务。在主桥合龙过程中,“长大海升号”成功起吊88米长的钢箱梁,在高空中合龙,完成了误差控制在5毫米内的高难度目标。

在创新应用的推动下,大桥建设跑出“加速度”。钢桥塔吊装中,上塔柱从拼装到封顶仅3个月,施工效率是传统混凝土塔柱的2.5倍;在钢箱梁安装中,从第一节段桥钢梁安装到主梁合龙,仅用了4个月……多个重大节点工程顺利完成,为大桥通车奠定了基础。

大桥的建设成果不仅得益于先进设备和技术,更离不开劳动者的艰辛付出。

“钢节段吊装施工时,从施工栈桥上楼梯到达工作点位,需要爬30米,相当于十层楼高,每天至少要往返四趟。”工程师薛宇浩回忆道,在桥上,一干就是大半天,不得马虎。尤其是炎炎夏日,在几近封闭的钢箱梁中施工,温度高达50度,施工人员犹如身处烤箱,每次不到十分钟,汗水便浸湿了全身。

敢拼、敢想、敢创造、敢为人先,保利长大建设者们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带领团队团结协作,用创新突破极限,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书写了属于阳江、属于保利长大的“大桥故事”。

保利长大建设者们全力以赴保质量、抓进度。

匠心筑梦  薪火相传   精益求精志在打造一流工程

12月10日晚上,当璀璨的灯光首次照亮整座阳江港大桥,“00后”工程师张文博热泪盈眶。“一直在期待这个时刻!很自豪!”这座大桥,是他职业生涯的“处女作”。

在保利长大“师带徒”制度下,像张文博这样初出茅庐的年轻工程师们才得以快速成长,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

回想起初次踏入工地的情景,同为“00后”的工程师薛宇浩记忆犹新:“师父告诫我们,人身安全永远摆在第一位。到现场,一定要戴安全帽、穿反光衣,做好一切安全措施。”

安全生产,成为了他们的第一课,也是最重要的一课。在建设的过程中,项目始终紧绷安全生产这根“弦”。每天开班前会议、规定单人不能在密闭环境作业、反光衣上配备安全小卡片……每一项细致的举措,筑起一道牢固的生命防线,项目施工期间,未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

与坐在教室里学习专业知识不同,这里的每一个工序都需要他们亲自去体验、去思考。“师父教我们要做到对施工图纸和方案心中有数,不能脱离实际、纸上谈兵。”张文博说。在探索与优化中,一墩一石间,品质工程的内涵逐渐具象化。

技艺的精髓,也来源于实践的千锤百炼。他们口中的师父,是“70后”工程师张浪标。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寒风凛冽,他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项目一线,用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态度做好各项本职工作。

落日余晖下的阳江港大桥巍峨峻拔。

“他把所有时间倾注在工作上,就像热爱生活一样热爱自己的工作。”在年轻一辈看来,老一辈工匠不仅传授技艺,更传递着一种对工作的敬畏之心和对质量的极致追求,在耳濡目染中激励着他们在平凡中追求卓越,在挑战中坚守匠心。

正是有了这种精神的引领,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年龄段的建设者才拧成一股绳,干成一件事。

“每次到了重大节点,大家都全身心‘泡’在项目中,迎难而上。”薛宇浩说,项目建设最高峰的时候,建设者有300多人,多个工地节点同时开工,“当看到任务圆满完成,所有的艰辛与付出都烟消云散,取代的是满满的自豪、感动和骄傲。”

“用脚丈量,用心铸就;敢闯敢拼,精气神满”——这是保利长大建设者刻在阳江港大桥上的生动印记。

俯瞰阳江港大桥全景。

“我们出生在北方,在这之前,从来没看过大海,能参与这次建设,倍感荣幸”“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积累了很多经验,收获了友谊和成长”……海风拂过年轻建设者的脸庞,眼神中闪烁出炽热的光芒和对未来的憧憬。

岁月如歌,大桥见证。一回首,便是1000多个日日夜夜;一转眼,阳江港大桥已横跨两地。

随着项目的圆满通车,保利长大建设者即将踏上新的征程,在默默奉献中绽放光彩,谱写交通强国建设新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