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0日,阳西县程村镇,种植大户谢和平(左)和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查看水稻受灾情况。

10月20日,阳西县程村镇,台风过后的水稻。

10月20日,广东景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二崧(右)与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查看养殖基地受灾情况。
“还好!还好!每亩水稻大概有700元的保险赔偿,这下我就安心了。”近日,得知保险理赔方案后,阳西县程村镇种植大户谢和平的妻子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至少能够渡过这次难关了。
天有不测风云。“看天吃饭”一直是困扰农户的难题。在天灾面前,农户既感无力,又感到重重危机。灾害的不确定性如笼罩在农户头上的乌云,增加了生产成本,也影响了农户的扩大再生产。
我市处于气候变化敏感的南海季风区,受低纬度热带天气系统和中高纬度天气系统的交替影响,台风、暴雨、干旱等各种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因此,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平稳渡过“不测风云”,已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农业保险就是广大农户的“定心丸”,让农业更具抗风险能力,有底气“渡风雨”。阳江作为农业大市,近年来,紧跟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了覆盖19种农产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发了涵盖牛大力、生猪养殖等阳江传统产业的商业性保险,并不断完善理赔流程,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 文/阳江日报记者 杨辉南 王勇明 ■ 图/阳江日报记者 宋福亮
“台风预警发布后,政府部门与保险公司第一时间上门指导,协助养殖户抢收渔获,我们抢收了100万斤金鲳鱼,挽回了部分损失。”广东鸿逸水产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梁小威说,9月25日,人保财险阳江市分公司支付了60万元预赔款,经查勘定损后,又赔付了120多万元,让他对灾后重建更有底气。
9月24日,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正面袭击阳江,我市水产养殖、夏威夷果、水稻等产业受灾严重。面对被台风吹得凌乱不堪的种植、养殖基地,农户心急如焚,需要大笔资金开展产业“重启”。此时,我市保险机构迅速行动,启动保险理赔程序和预赔付程序,解农户燃眉之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在谢和平经营的1000多亩种植基地里,许多农作物在台风“桦加沙”中受损,其中水稻大面积倒伏,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台风过境的第二天,平安财险阳江中心支公司就启动水稻完全成本保险预赔付程序,并于次日向谢和平支付了约12万元的预赔付金。
预赔付金一到手,谢和平马上拿这笔钱买了叶面肥、农药等物资,开展救灾复产工作。台风“桦加沙”给谢和平的种植基地造成了1400多亩水稻受灾,损失预计超过200万元。目前,保险公司已经组织专家开展查勘定损工作,大概的赔付方案已经确定。
“水稻保险这项保障相当实惠。”谢和平介绍,买水稻完全成本保险,农户每亩只需交8元保费,受灾最高能获得1250元的赔付款。因此,自从2020年接触了解到农业保险后,谢和平认为这是对冲种植风险的主要途径,每年都会主动购买农业保险,希望“用钱买个安心”。
水稻完全成本保险等政策性农业保险是由政府主导并推动的一种农业支持与保护制度,通过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帮助农户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农业保险,分散农业生产与经营风险。这相当于政府“贴钱”,给农户“买平安”,让农业发展更具韧性。
“阳江现代农业正蓬勃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发挥着重要的风险保障作用,目前已覆盖19种农产品,形成中央财政补贴型险种、省财政补贴型险种和地方特色险种三大类保险品种体系。”阳江金融监管分局保险科科长陈伟介绍,政策性农业保险根据产业类型,政府补贴额度在50%-80%之间。
随着我市农业保险体系不断完善,覆盖的农业种类、面积持续提高。2024年,我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为2.46亿元,提供风险保障86.29亿元,分别较“十四五”之前增长155.39%、200.44%。政策性农业保险以其普惠性快速普及扩张,让农户有底气持续深耕农业生产、扩大种植养殖规模。
农业保险的保障作用不仅体现在灾后的赔付,也体现在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保险机构会“有意识”地提醒农户做好灾害防御工作。台风“桦加沙”登陆前,阳江金融监管分局指导保险机构协助农户抢收农产品,减少经济损失约5000万元。保险机构也会通过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病虫害飞防服务、协助修缮水利设施等方式,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
从灾后数日内即可到位的预赔付金,到涵盖农业生产全过程的风险保障,农业保险通过其损失补偿功能,在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升竞争力、稳定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至10月27日,我市保险机构共接到台风“桦加沙”和“麦德姆”农业保险报案215件,估损金额5084.94万元,已赔付金额2244.45万元,未赔付案件主要为水稻,需待稻谷成熟测产后再定损赔付。
“去年受台风影响,牛大力产业遭受一定损失,所以我第一时间投保了牛大力中药材种植保险。”广东粤森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林进杰表示,牛大力种植周期长、投入高、风险大,有了保险保障,可以更放心地投入到生产经营工作中。
广东粤森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牛大力保险是我市首张商业性牛大力中药材种植保险保单,这份保单是在今年3月15日签发的。正如牛大力依托本地水土发展起来,漠阳江水也孕育了许多具有浓郁阳江特色的地方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制定完善的农业保险,才能进一步托举我市特色农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但在实际运营中,部分农户仍觉保障不足。“目前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远远满足不了我们的需求。”广东景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二崧表示,公司经营的400多亩鱼塘除了养殖的水产品保险外,其实还需要配备设施、设备等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只覆盖到养殖的水产品,而且保额只有9000元,与实际的价值差距很大。因此,他希望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础上,保险公司能开发更多与阳江本土农业相匹配的商业性保险。
为了满足我市农业的保险需求,近年来,政府部门和保险机构紧跟农业发展需求,因地制宜探索保险种类,拓宽保险服务边界,落地了南药、青蟹、禾虫、牛大力、生蚝等商业性险种,以及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收入保险等产品,有效弥补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不足。
对生猪养殖而言,“猪周期”一直困扰着养殖户。现有政策性猪类农业保险,只针对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疾病、疫病等原因造成的损失。为了帮助养殖户实现平稳经营,不少保险公司在政策性保险的基础上,推出了生猪价格险、“价格+疾病”等险种,让保险的覆盖范围更广。
除了保险机构,“行业互保”也是农户抵御风险的途径之一。10月28日成立的阳江市互保渔业服务中心就是具有“保险”功能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其中一项业务是负责渔业互助保险的开单、收费、理赔等工作。
“渔业互助保险包括渔民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雇主责任保险、渔船财产损失保险等险种,投保互助保险不仅能享受国家政策性补贴,而且理赔速度快、理赔金额足,对渔民群众而言更具性价比。”阳江市互保渔业服务中心主任鲍钦安介绍,互助保险产生的收支结余不作分配,主要用于为渔民会员提供服务和渔业互保等公益事业。
阳江作为渔业大市,“耕海牧渔”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海洋牧场在“看不见、摸不着”的水下,是农业保险中最复杂的类型,让许多保险机构“望而却步”,农户曾经处于“想投保却无处可投”的困境。
“气象指数保险”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海洋牧场等产业“理赔难度大”的问题,将复杂的灾害损失转化为清晰透明的气象指数。气象站观测到气象天气超过起赔标准,系统便自动触发理赔,克服了传统水产养殖保险理赔定损难等问题,避免与养殖户因赔付标准意见不同引发各类争议,有效提高了保险服务效率。
“但农业保险类型众多,种植、养殖风险不尽相同,更多还是依赖定损员现场查勘判定损失。”我市一名保险从业人员表示,农业定损需要考量很多问题,往往容易引发争议,这是制约农业保险发展的一大原因。而查勘定损是保险理赔的重要环节,该环节的公正性和专业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户对保险公司的信任度。
面对理赔过程的“各执一词”,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阳江中心支公司通过聘请本土专家介入理赔环节的方法,在农户和保险公司之间“支起一个天平”,有效解决了双方意见不统一的问题。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阳江中心支公司农险业务专员刘贻波介绍,在开展定损理赔之前,公司会专门聘请当地权威专家,对损失进行专业评估并出具鉴定意见。
“专家提供的意见,我们比较认可。”谢和平表示,这几年保险理赔过程较为顺利的重要原因就是专家的介入。保险公司聘请专家之前,会跟农户商量,征询农户的意见。如果农户不同意,就会聘请另一位专家。而且,聘请的专家都是本地有威望、大家较为熟悉的人。所以他给出来的意见较为客观、公正,可以得到农户的认可。
此外,我市保险机构还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智能工具等科技手段,提高承保理赔精准性和工作效率。在台风“韦帕”过境后,太平洋财险阳江中心支公司应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开展查勘定损,农业保险从报案到赔款到账平均缩短至5个小时。
农业如何渡过“不测风云”,其中保险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紧跟时代发展需求,直面农户实际情况,我市农业保险不断探索创新,在阳西和阳东开展了精准承保理赔试点,通过完善理赔机制和标准、提高预赔付比例、强化科技赋能等手段,让理赔标准逐步实现清晰透明化,推动农业保险走进千家万户。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