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松村》一画的感想

富有诗意的栖息之地

——《沉松村》一画的感想

2025-10-31 来源:阳江日报

□ 曾 华

沉松村(油画) 曾华

   

在家乡境内,有村子因出了名人,而成为众所熟知的村落,如阳东区雅韶镇鸥村,因集商人文人于一身的谭大昌而被世人所知;如阳春市岗美镇隆岗村,因出了武探花李惟扬而被世人所闻。而地处阳东区合山镇境内的高留村,则因民国时富甲一方的钟百万,为民众所熟悉。上述村落,我在20多年前已走进她们的怀抱,可至今都没有动笔画过她们。恰恰相反,那些散落家乡境内不为人知的村落,如眼前这幅《沉松村》所绘的村落,却是我反复吟诵的对象。

沉松村是阳东区大八镇白蒙村委会所辖的一个小村落,20多年前经过这个村时,给我强烈感觉的并不是村落本身,而是村落边的林荫小道。小道两边林木遮天蔽日,因为人迹罕至,幽深的树林小道生出空灵寂静,带着几分神秘。我的脚步声,风吹叶子声,在万籁俱静的林荫道中,如静极奔雷。在这氛围下,透过叶子残枝的间隙,我看到了林子中的房屋。而我穿越牛岭的山地,是为沿着恩平境内的村落,再沿大槐镇境内的山地兜一圈,接下来沿田畔回到阳江城内,所以当时并未留意房子所在村落叫什么名字。

当天,我徒步行进到牛岭小学的山路边时,体力似乎已透支,竟头疼发晕,发起了低烧,只能遗憾地沿来途折返。再次经过林荫小道时,我进入林子中的村落,想讨碗热水喝喝。问起村落的情况,才知道此村叫沉松村。沙姓老伯在群犬刺破山林的吠叫声中,接纳了我的到来,并端上粥水给我喝。沙伯之举,让我这个已有病态的阳江仔感慨良多,至今难忘。

沉松村的建村历史大概也就六七十年,她不像北桂村有着据称700多年的历史,有着所谓皇裔血缘的传说;亦不像上洋大屋有着罗马柱的架构,还有着中国传统的雕梁画栋的墙体与门窗,诉说着百年来的封建与开放、并蓄与包容;更不像石望交岗村因出了梁镇南将军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房子建得庙堂般庄严、辉煌。

沉松村的房屋,具备当时阳江境内普通房屋建造特点——依山傍水,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村居建在道路旁、溪流边、山脚下,每处只有几户人家,房子的地基构建,都是用就地开挖的山石和溪流边的河石垒成。墙体所用的材料,直接取用于稻田的田泥,再做成比一般的红砖、青砖大得多的砖状后,经过长时间的阳光直射,达到一定的硬度,即成阳江人俗称的“泥婆砖”。屋顶的瓦片是村民取山泥烧制而成,房内的横梁和桷子之木采自山里的老杉木。

沉松村的房屋,承袭了阳江民间构建自家房屋时美学与实用共存的特点。斜行的瓦片屋顶,既可以起到排雨水的作用,也达到与山势、林木浑然一体的视觉效果,让房子在树林中、在山脚下没有突兀的不和谐状。而在斜行的瓦顶下,用水泥构建的平面房顶,既是房子的大阳台,也是晒农作物的谷场。阳台与主体建筑物构成的落差,凸显一座建筑的节奏美。沉松村建在牛岭的山脚下,山上的溪流日夜不停地流经村边,村民还是挖了一口很大的山塘,用以储备人畜需用的天水。

黑夜的苍穹,繁星漫天。大多数时候,我们仰望星空,仅仅知道启明星,不知道其他同样闪着光辉的星星为何名。家乡境内,村落千千万万,民众大多只知道西元村(十八座)、上洋大屋、塘口古堡等,而不知道那些同样不可或缺的村落,如沉松村、崩山村、黄金村、蜈蚣村。正是这些人们叫不上名字的繁星,构成了夜空中的灿烂;正是家乡境内这些鲜为人知的村落,让漠阳大地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一溪一河、一林一木有了自然的人气和灵气,进而润染着阳江大地的灿烂和辉煌、悲伤和希望、苍凉和诗意。

《沉松村》一画,于我既是一幅自我吟唱的山水村居图,也是我画家乡村落的一个故事与一个点的记忆。让我感到慰藉的是,沉松村至今还在,村里的老树还在,村里的沙伯还在,村里的溪水声还可听闻。“沉”而不“没”,“松”而不“垮”。没有诗意的名字,却是极具诗意的栖居之地,这就是沉松村给我刻骨铭心的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