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媚在喂鸡。
鸭子在鱼塘戏水。
刘媚是阳春市春城街道人,今年56岁。1998年,刘媚所在的河西糖厂改制,她下岗了。经历了失去“铁饭碗”的迷惘、年龄偏大再就业难的困惑,刘媚没有一蹶不振,她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不怨天尤人,重新寻找人生坐标,到农村承包农田、山岭地搞种养业,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冬日的一天,阳光正好,我们一行人驱车近百公里,到阳春市八甲镇中田村委会芒头地村采访了她。
■ 文/谢小红 邹军航
■ 图/沙佩瑜 邹军航 阮丽华
从八甲镇圩进入刘媚的种植养殖场,约有12公里的路程,大部分都是九曲十八弯的盘山路。20分钟后,我们的车在一座平房前停了下来,当日相约一起探访刘媚的几名阳春市作家协会会员、八甲镇田园诗社社员已先我们到达。不远处,两只家犬被这热闹的气氛所吸引,它们摇着尾巴,蹦跳着跑过来,好奇地围着我们转圈。大大小小的山地鸡或悠闲地到处觅食,或追逐嬉戏。在这远离城市喧嚣的乡村山野,人与动物和谐共处,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自然韵味。
刘媚养了近200只山地鸡,用稻谷、米糠喂养,售价为每斤30元至40元不等,虽然比市场价格高,但因为鸡质优良、味道鲜美,依然有很多人购买。当天,刘媚的丈夫煮了一大锅鸡粥招待我们,那浓郁的鸡汤香气,让人喝了一碗还想再来一碗,一行人纷纷点赞。
在猪舍忙活完的刘媚回来了,黑黝黝的脸庞,粗糙的双手,憨厚的笑容,朴素的穿着,活脱脱一副农人的模样。
“1998年,我工作的单位阳春市河西糖厂突然通知我下岗了。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当时,我心里难受极了,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助和彷徨。”刘媚一边喝着粥,一边向我们打开了话匣子,“难受归难受,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我也不能成为家人和社会的累赘,我还得吃饭,还得活着。”
没办法,她只能到针织厂打零工以维持生计。由于没有专业技能,一直没能“如鱼入海”,一个月几百块钱的微薄收入根本维持不了生活,日子过得特别紧,而且,更让人难受的是生活的落差感……
“那时我常想,我不能被困难打倒,我不能就这样生活下去,我才30岁,人生的道路还很长,我有理想、有抱负,我要闯出一番事业,一番属于我自己的事业。”刘媚满脸坚毅地说着。
2008年,在农村种植柑桔的亲戚获得了好收成,这给了她很大启发。“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那片土地有很深的感情。而且,我发现在农村创业的机会也很多。”于是,她毅然决然地辞掉了针织厂的工作。
在取得家人的支持后,刘媚向亲戚、朋友、银行分别借贷了几万元,到八甲镇中田村委会芒头地村以每年每亩400元的价格承包了30多亩山坡地,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万事开头难。从未单独与农业打过交道的刘媚整天奔走在农户与田地间,不顾日晒雨淋,带着情怀,带着信仰,只为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新的领域,一切都是未知数,人黑了,瘦了,但刘媚很有信心,她觉得只要自己种出的东西坚持品质至上,就一定能在新的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俗话说“路通财通”,当年进入芒头岭的是一条窄小的泥土路,道路坑洼不平,到处都是荒草荒树,下雨天更是泥泞不堪,拉物料的汽车根本进不去。刘媚花费2万多元,到外面买来砂石,硬是修出一条能通行大货车的山路来。
开荒,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坡地上的杂树和杂草根系发达,彻底清除非常困难。同时,由于长时间未耕种,土地变得坚硬板结,翻耕起来十分费力。刘媚每天都累得直不起腰,“这是一个既辛苦又充满挑战的过程,体力劳动强度很大,刚开始,我根本适应不了。”但刘媚并没有退缩,她一边与请来的几名工人一起清理荒草杂树、挖地,一边向有经验的果农学习果树种植技术。家人也给予了她很大的支持,丈夫闲暇时会过来帮忙,姑丈也会在她感到迷茫时热心指导。正是有了家人和亲戚朋友的支持,她才能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了下来。
刘媚没日没夜劳苦奔波,终于完成了30亩山坡地的基础改良。经过市场调研,刘媚在这里一共种上了1800多株皇帝柑树。“皇帝柑树一般种植3至5年便可顺利结果,皇帝柑果肉脆嫩无渣,市场前景广阔。”刘媚告诉记者,作为柑橘家族中的一员,皇帝柑树属于常绿小乔木,生长速度较快,萌芽与发枝力强,易形成树冠。新栽种的皇帝柑树在前两年内主要用于生长和生根,在这段时间内,刘媚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要求,对果树进行精心的管理,如根据树龄、树冠适时施肥,通过人工抹芽、环割等措施来促进花芽分化和提高坐果率,在盛花期摇动主枝以摇落花瓣从而提高果实的品质等,确保果树的健康生长和优质高产。
第4年,皇帝柑树顺利进入结果期,虽然挂果率略低,但果子品质较高,刨去各项成本开支,还略有盈余。
“第5年,30亩果树全面进入丰产期。当年的皇帝柑长得可真好哟,一个个圆滚滚、黄澄澄的皇帝柑簇拥成团,散发出诱人的光泽,沉甸甸地压弯了树枝。”想起13年前第一次的丰收景象,刘媚依然兴奋不已。采摘季从当年9月开始,一直持续了4个多月,期间刘媚聘请了20多名工人进行采摘、分拣和装箱等工作。当年的果价较高,亩产值相当可观,刘媚一举还清了创业初期的所有借款。
“大家都说搞农业投资大、见效慢、周期长,可是实践证明,只要坚定信心,通过农业发家致富并非遥不可及。”从杂草丛生的荒坡荒地到硕果累累的果园,刘媚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终于有所成就。
由于受土壤与气候的影响,皇帝柑树长到第8年后,挂果质量逐渐下降,一些果树甚至出现了枯萎现象,刘媚开始思索转换赛道。
一个阳光斑驳的午后,刘媚在乡间小路上漫步,脑海中忽地闪现出一个念头。她想象着,如果能养猪,或许也是一个很好的创业方向。这个念头逐渐在她心中生根发芽。
深思熟虑后,刘媚坚信,养猪是改变目前困局的可行之路。说干就干,她以每年每亩20元的价格承包了附近的70多亩山岭地,投入30多万元,建造猪舍,搭建水井,铺设电线,将一切从零开始。为了实现共生、资源循环利用,同时减少环境污染,刘媚又在猪舍旁边的低洼地开挖了一个占地面积6亩的鱼塘,放养鳊鱼、罗非鱼、鲩鱼等鱼类。
岁月如梭,转眼到了2019年。刘媚的养猪事业如同春笋般茁壮成长。她的养猪场存栏规模已达300多头,成为附近小有名气的养猪户。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命运仿佛又一次对刘媚进行试炼。一场突如其来的非洲猪瘟,悄然降临。疫情如同熊熊烈火,迅速蔓延,损失不计其数。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刘媚迅速制定了紧急应对方案,将所剩猪只全部低价贱卖,并做好母猪的防疫、隔离工作……这一年,刘媚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年,换来的却是3万多元的亏损。
但刘媚遭受挫折并没有被击倒,这次事件后,她知道了做好生物安全防控的重要性。“养猪最怕的就是疫病风险,一场疫病什么都没了。”养猪8年,刘媚有着自己的深刻认识。她认为,养猪要有先进的管理技术,猪苗一定要好,还有就是猪场的空气质量要高。
2024年,猪价冲高、成本下降,为生猪行业的盈利改善奠定了基础。“去年养猪的成活率有90%,猪价也平稳,确实不错。”说起养猪收成,刘媚脸上洋溢着笑意,那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
为了更好地利用时节,合理使用土地,实现生物互利作用最大化和生物互害作用最小化,在有限的耕地上实现最大的产出,刘媚还在坡地以及山岭上种植了花生、沙姜、藿香、牛大力等作物增加收入。
从一名普通的下岗女工,到拥有自己的种植养殖场,帮助附近村民就业……刘媚的创业故事,有下岗后的彷徨,有外债累累的悲伤,更有不断努力的激越、节节攀高的欣喜,而这其中,不放弃、勤努力,是贯穿始终不变的“主旋律”。
她用行动证明了,只要肯努力,在农村也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这也让我们看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在农村地区也存在着巨大的机会,这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对社会价值观的重塑。
当然,刘媚的成功并非没有挑战。疫病防控、市场竞争等等,都是她需要面对的难题。 她也坦言,未来仍然面临许多不确定性。但她表示,会继续努力,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