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国华
颜仰建作为广东省阳江市的一位中年诗人,其新出版的诗集《山河有知》(北京燕山出版社)是一部集中抒写其故乡阳江山水风物的诗集。它不仅是一部个人创作的结晶,更是一部承载了地域情感、历史厚重与文化寻根的优秀诗集。
一
阳江,这座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不仅是颜仰建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也是他诗歌创作的源泉和重要背景。发源于云雾大山的漠阳江,贯穿阳春、阳东、江城三个县(市、区),在北津港流入南海。它沿途孕育了凌霄岩、龙宫岩、崆峒岩等风景名胜,留下了独石仔、通真岩等人类文明的历史遗迹。阳江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漫长的海岸线罗列着阳江港、闸坡港、东平港等港口,海洋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海洋文化的繁荣。这些自然景观和风景名胜,在诗人笔下无不熠熠生辉。与其说喜山,颜仰建更喜水,仅仅是居所对面的鸳鸯湖,他就一连写了7首诗,可见爱恋之深。“一条鱼在时光深处/枕着水草/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唯有水,在生命的源头上吼叫”,水是生命之源啊,鱼与水,人与大自然,互存共荣,生死相依。为了考察漠阳江的生态,诗人逆流而上,“一路向北……/哪里漂来的油污,沙尘,矿渣/拦河大坝冷沉着脸,驯服千年桀骜/悄悄改变着水的命运/死因不明的鱼儿月光一样白/与水这么亲近,熬夜之渴却无从解决”,面对河流的污染,诗人确实“爱之沉重,道阻且长”。
从鸳鸯湖写到漠阳江,从漠阳江写到大海。诗人的视野一步步扩大,思想也愈见深沉。《渔家大宴》《海之魂》《在闸坡看海》《南海Ⅰ号的前生》《南海,南海,我家门前的鸳鸯湖》都堪称写南海的力作。“漠阳江,秀丽江南一条丝绢/轻拂岭南圣母慈祥的脸/南海,南海,我家门前的鸳鸯湖/镶嵌着璀璨的明珠”。在诗人眼中,“鸳鸯湖是狭义的漠阳江,漠阳江是广义的鸳鸯湖”,南海亦如是。地球包含着无数地域,但是地球又由无数地域组成。地域性的问题,如果在其他地域也普遍存在,那么它也就是全球性的问题。颜仰建对阳江山水景物地域性的描写,不仅寄托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他的担忧和思考,同时具有对人类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忧思的全球性意义。他通过诗歌的地域性描写,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思,作出了长久深入、难能可贵的探索。
二
除了抒写阳江自然山水,颜仰建对本土的历史文化也进行了寻根式的探索。《独石仔》写阳江的一处古人类洞穴遗址,曾出土了旧石器晚期的“智人”牙齿,以及石器、骨器和动物骨化石等1400多件。也就是说,在大约14000-16000多年前,阳江地区就已经有古人类居住。诗人感叹道:“独石仔,一座矮小而兀然特立的石头山/头顶苍天和树木——一位青发披拂的时光老人”,苍茫的时空感慨然而出。时光从旧石器晚期,转瞬来到南宋初期,“南海Ⅰ号”沉没在阳江海域,直到1987年才被人们发现。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木质商船,出水的瓷器、丝绸、金银、玉器等文物达18万多件,堪称中国水下考古之最。诗人满怀激情地写道:“时间是一把斧子,是一把锤子/把生命削打,让灵魂永生/让马尾松,告别幽暗的原始森林/告别落日,在能工巧匠的手里/缔造另一种全新的日出/以长城的意志,向波涛宣告/我是王”。郑和第一次率领船队下西洋是明代永乐三年即1405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是1492年。而“南海Ⅰ号”沉没的时间,据考古专家考证在南宋初期(1127年-1162年),也就是说“南海Ⅰ号”航海的时间,比前两者都要早200年以上,称之为“王”也不为过。在《南海,南海,我家门前的鸳鸯湖》中,诗人追寻中华五千年历史,“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经》;骑着青牛的老子,驾车出游的孔子……悠久厚重的历史,带来的是民族的自豪,也是文化的自信。
阳江依山傍海,地灵人杰,滋养了一代又一代风流人物。诗人对此如数家珍,例如:南北朝岭南地区的俚人领袖,被称为“圣母”的冼夫人;明朝弘治年间,镇守南疆铜陵,融合百越的大将军梁镇南;清雍正进士,引进红薯造福于民,被誉为“红薯县官”的谢仲埙;舞动大刀水泼不进,击退澎湖海盗,清康熙武榜眼、一代武将李惟扬;等等,在诗人笔下都是栩栩如生的人物。对于阳江的地域文化、风俗民情、药材、土特产等,颜仰建在诗中无不津津乐道,作了深入细致的描述。
颜仰建对阳江地域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的抒写、追寻和反思,不仅表现了对家乡的热爱,也提升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在全球工业化浪潮的影响下,许多地方的自然环境被污染,传统文化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山河有知》呼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人类文化根基的重视与珍惜。这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通过对地域性问题的追寻,表现了对全球性问题的担忧,以及当代诗人在文化认同与传承中的责任感。
三
颜仰建从小爱家乡,爱祖国,喜欢文学。早期诗歌创作倾向现实主义,后来广泛汲取台湾现代诗和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流派的养分,表现手法和技巧日益丰富娴熟。阳江的山,锻造了他男子汉昂首挺立的腰杆和担当;阳江的水,滋养了他大海般的激情和宽阔胸怀。他追求整体性的象征,又不乏灵动细致的描述,形成一种自然通透、雄浑壮阔,明快流畅而又余味深长的诗歌风格,逐渐趋向生态主义的创作方法。
“生命,是一粒粒个体,呈现水珠的方式/更是一个整体,森林般矗立起来的海洋/汹涌澎湃,把过去的时光淘洗得如天一样空/未来,也只是一座如穹隆一样的城堡/终将被摇撼”(《在闸坡看海》)。生态主义认为,自然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所有生物及其环境相互依存。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无论生物还是非生物,都是生态平衡的重要一环,对环境或者生物的过度干预都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颜仰建的诗句,恰好是生态整体性原则的诗化诠释。
生态主义的第二大观念是可持续发展。强调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反对短期利益驱动的开发模式,主张在经济发展中融入环境保护,推动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动物和植物不可杀鸡取卵,赶尽杀绝,而应当适可而止,甚至要加以扶持和保护。颜仰建的《渔家大宴》写阳江海陵岛开渔节举行长街宴席的情景,一面是吃喝欢乐的人群,一面是被捕捉吞食的鱼虾蟹贝。从海洋生物对人类而言,“你给了我生存的时空,我就给你以爱的滋养”;从人类对动物而言,“你给了我爱的滋养,我更要珍惜你生存的时空”。只有这样,人类和动物植物才能在地球上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至于这首诗的结尾:“我们是以零距离的接触/抵达生命的密码:我的今生,或许就是你的前世”,就更加玄妙,读来余味无穷了。
生态主义反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主张自然界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对于人类的利用价值上。所有生物都有其内在的价值,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人只是万物中的一物,与万物是平等的,不应当凌驾于万物之上为所欲为。地球——甚至宇宙,都是一个巨大、复杂而精密的生物体系,不仅动物有思维和学习进化的能力,植物和水对人的行为、善念与恶念,都有感知和反应能力。宇宙起源于一个奇点,生物起源于一个细胞,人与万物是相互相依的关系。或许源于此种认知,颜仰建在创作中尝试沟通人与万物的关系,他在诗中经常把自己想象成鱼、水、树、山、石头……并进行换位思考。例如:“我是湖边的一棵树/幸福不是鸳鸯湖/是我身后童稚的嗓音”;“其实我只是一条鱼/对,只是一条而已/我心光明:可装太阳的光/可装太阳的影/可装风声,雨声,流水声”(《鱼王石》);“我是一座山,标准的南方汉子/一米七五,不!海拔七百九十三/足以牵引你的脖子往上仰”(《紫罗山》);在他眼里,“红树林,多么执着,守望每个枯燥的日子/守望我,守望南海的精灵/噢,我是一条蓝鲨”(《海之魂》);他甚至把自己想象成“南海Ⅰ号”,以沉船的视角描述了当年所经历的沧桑故事。
对阳江地域、历史与文化的生态追寻,使《山河有知》的诗作有了地域性的特点,有了历史的厚重和人文精神的支撑,增添了许多自然山水、动物、植物的意象,以及中国风俗的元素和海洋文化的气韵。生态意识和生态视野,更使得颜仰建具有了整体性思维和全球性眼光,试图打通人与自然的隔阂,进入一种全息摄影的创作境界。“山河有知”,天地有灵。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才是天道。
【作者简介】熊国华,号能空居士,生于湖南,祖籍湖北。大学教授,现居广州。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华文诗人笔会秘书长。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