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旅游”可令旅游性价比更高,体验感更好。 岑永茹 摄
市民妮妮事先囤好酒店和门票,带着孩子到江门、新会等地游玩。 妮妮 摄
春节假期结束,打工一族陆续返回岗位,“又挤又贵”的旅游旺季结束了,但有不少游客又在计划着新的旅游安排,旅游行业将经历另类的火热。2024年12月30日,在线旅行服务平台飞猪发布《2024年“囤旅游”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截至报告发布时,2024年“囤旅游”商品预订量同比上年增长超20%,“囤旅游”人群持续扩大,旅游业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其中00后增长最快。近年来,先囤货、后使用的“囤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消费方式,逐渐在消费者中流行开来。“囤旅游”究竟是不是“真香”?
■ 文/ 林娜娇
有市民反映,一到假期就涨价,淡季便宜了又没假,想省钱来趟旅游真难!
旅游旺季,机票、酒店价格上涨已然成为惯例,便宜的淡季价格对于大多数打工人来说则无缘享受。一些市民游客则另辟蹊径,走“囤旅游”的路子。这种方式以其高性价比和灵活性,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欢,尤其是年轻消费者。
“谁也逃不出平价的‘囤旅游’真香定律!”在某社交平台,标题为《大学生也能实现旅游自由》的帖子下,大学生博主介绍了他外出旅游的省钱攻略,评论区有网友晒出了自己的囤货“战绩”并发出感慨。笔者浏览发现,大家所囤的“货品”普遍集中于机票和酒店,还有不少是“酒店+玩乐”的旅游套餐产品。有网友直言:“会过生活的人已经在囤机票、囤酒店、囤旅游产品的路上了”。
家住阳东区东城镇的市民梁诗敏是“囤旅游”这种出游方式的忠实拥趸,新的一年,她在某在线旅行服务平台提前购买了去杭州、上海、北京等城市的机票和酒店。“‘囤旅游’能节省不少旅游成本,以去杭州旅游为例,平时从广州出发去杭州的机票价格为1200元左右,提前囤则600元不到。”梁诗敏告诉笔者,她每年都会在电商促销期间囤购一些旅游产品,如机票套餐、酒店优惠券等,这样可以在旅游旺季时避开高价机票和酒店,以更加实惠的价格享受旅游。
除了节省成本外,“囤旅游”还能够让游客更加灵活地安排旅游计划。另一驴友婷婷表示,她通常会提前规划好一年的旅游计划,并根据计划囤购相应的旅游产品,有空闲时随时出发,无须担心机票、酒店等旅游产品的价格问题。
“囤旅游”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消费者预先购买好未来一段时间的单次或多次航班乘坐、酒店入住、景区游乐等权益,待其有确定日期、确定目的地的出行需求时,再兑换使用。“囤旅游”相较于直接预订价格更划算,且绝大部分支持预约前无理由全额退款。通过“囤旅游”这种方式,消费者可以在价格较低时提前锁定未来旅行成本,同时还能享受到更多的选择和便利。
“囤旅游”成为时尚的旅游消费形式,目前客群和旅游范围在持续扩大。《报告》显示,“囤旅游”有不少首次体验的客人,以酒店套餐为例,下单消费者中新用户占比超过45%。同时,新的旅游内容和商品形态不断加入,“囤旅游”动销商品已覆盖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
“春节期间,我与家人商定好前往江门赤坎古镇游玩的计划,提前在某平台购买了比原价优惠的门票,出示购买二维码给工作人员核销即可进景点游玩,方便又快捷。”游客麦女士表示,在景点,她观看了非遗打铁花、广东舞狮、福建游神等精彩的春节旅游活动。“囤旅游”产品的推出,价格实惠,核销方便,免去排队的困扰,给了她更好的游玩体验。
如何“囤旅游”,让消费者下单的体验越来越“丝滑”?各个平台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吸引用户。《报告》显示,2024年飞猪为“囤旅游”提供的主播、达人等带货坑位数同比提升了近70%。另一知名在线旅游平台上线了“先囤后付”功能,将“囤旅游”的便利性提升:用户囤旅游产品时无须付款,可先“0元下单”,不占用用户资金,待在线预约旅游产品使用日期后,才开始计入用户账单,用户最晚可从计入账单之后的次月开始还款。
“囤旅游”的“火”只暖心不烧心吗?
有消费者反映,“囤旅游”的预售产品的周期长、不确定性强。以酒店为例,提前很久囤房间并不等于一定“占到了便宜”,一些酒店在旅游淡季会出现入住率不足的问题,就会特价抛售房间,甚至低于提前几个月甚至一年购买的价格。而且,“囤旅游”预先许多房间虽然价格较低,也有无法退改费用等风险,导致浪费。
那么,如何让“囤旅游”的火不“灼人”?我市旅游业相关负责人建议,消费者囤旅游产品前,需要理性评估潜在风险,慎重查看退改政策,看清产品是否支持未预约可退款、过期可退款,以及适用日期和加价政策,有助于避免后期纠纷。为了更好地享受“囤旅游”的便利,消费者应谨慎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家,避免盲目跟风购买。同时,商家应加强售后服务,确保供应量与售出券之间的平衡,并提供自动退款功能,以减少消费者的后顾之忧。另外,相关部门也须加强对“预付费式旅游产品”的监管,规范旅游预售市场,督促旅行公司合规经营,增加违法成本,防止不良商家利用漏洞。
“‘囤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消费模式,既满足了年轻人对灵活、实惠旅游方式的需求,也反映了旅游市场的创新和变革。”该业内人士表示,要让“囤旅游”这种预先消费的模式走得更远,需各方共同努力,确保消费者权益不受侵害。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