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在阳东区东平镇盐灶村400平方米的墙体上,看到了一幅“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农耕文化韵味的画卷,颇感震撼。这幅由34名阳江籍返乡大学生组成的“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精心描绘出的文化画卷,不仅为当地吸引了人气流量,更是青年学子助力“百千万工程”促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阳江市大学生联谊会“碱地生辉实践团”针对海陵岛盐碱地作物种植问题开展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并与当地企业合作直播宣传海陵珍珠马蹄,有效提升了珍珠马蹄的知名度;广东海洋大学“青振兴‘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协同江城区白沙街道埠头村合作社推广特色鹅美食,助力鹅产业发展;广东海洋大学“海边红透”突击队通过墙绘、文创设计及助农直播推广“海边红”番薯品牌,深化产业合作……这些由团委、宣传、教育等部门联合组织的青年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覆盖了全市各个县(市、区)多个乡镇,在农业推广、非遗传承、文化宣传、基层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力量。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如今的寒暑假,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不再讨论“假期去哪里旅游”,而是相互邀约一起“下乡走基层”;不再是“吃喝玩乐轻松过假期”,而是组成团队“调研写报告”“计划做方案”“助农开直播”……更多大学生将专业知识与乡村实践相结合,通过文创设计、短视频推广、AR互动等方式,推动岭南文化“破圈”,如深圳迳口古村的“AI赋能非遗麒麟舞”、中山小榄“石硖龙眼文创”等等,不仅为乡村文化振兴添砖加瓦,更在“知行合一”中锤炼本领、在“攻坚克难”中砥砺意志,实现自我成长,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乡村振兴需要青春力量。因此,乡村不能局限于假期“三下乡”活动促使青年学子假期走进乡村实践,更要通过政策支持、产业升级及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吸引青年大学生主动融入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大局,如推动传统农业向“农业+科技”“农业+文旅”“农业+电商”等多元模式转型,为大学生毕业回乡工作、创业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职业选择。同时,也要充分相信年轻人的力量,给予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让年轻人的创造力与乡村的资源优势相结合,助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