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提醒:拒绝“暴汗”损耗,科学锻炼护元气

秋冬运动别“踩坑”!

医生提醒:拒绝“暴汗”损耗,科学锻炼护元气

2025-11-11 来源:阳江日报

■ 文/图 阳江日报记者 曾宪雯

市区鸳鸯湖公园内,市民正在跳广场舞。

市区鸳鸯湖公园内,市民在打乒乓球。

上午8时,鸳鸯湖公园早已活力涌动。广场舞爱好者随着旋律舞动,动作整齐;太极爱好者伴着悠扬乐曲,招式沉稳舒缓;乒乓球友们挥拍对垒,小球来回飞旋;还有市民沿湖散步或慢跑,享受晨练的乐趣。62岁的关甜和球友们是公园的“常客”。“我们每天上午7时许就来,大概打两个小时的乒乓球,运动强度适中。”她一边接球一边向记者分享,秋冬锻炼得提前做好热身拉伸,不然大幅度接球时容易崴脚。

公园另一侧,59岁的蔡女士在太极练习间隙,稍作休息,正和队友们拿起保温瓶补充水分。“练习太极多年,每次打完,身体总是微微发热却不会大汗淋漓,让人一整天都倍感舒畅。”她分享的锻炼体验,恰好契合了秋冬运动的养生精髓。

傍晚6时,独田湖水库的步道上仍留有夕阳的余晖。三五成群的市民或散步或慢跑,35岁的陈女士便是其中一员。“我每天晚饭后都会来散步一个半小时,入秋后天黑得早,就把时间提前了半小时,避免太阳下山后温度降低而着凉。”她告诉记者,傍晚散步早已成为她调节工作压力的重要方式。

这些场景,正是阳江市民秋冬运动生活的缩影。如何让运动真正契合季节规律?阳江市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梁永豪给出专业指引——秋冬运动的核心在于“少耗阳气、养足精神”。

热身环节不可少,运动切勿过量

梁永豪引用中医经典《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的观点解释:“冬季讲究‘闭藏’,宜早睡晚起,待日出后再外出活动。运动时需避免大汗淋漓,做到‘不泄皮肤’。”他进一步解释,秋冬季节阳气内收,若运动过量、出汗过多,易导致寒气入侵,反而损耗元气。运动到身体微暖、颈背略潮即可,切勿追求“暴汗”效果。

这一养生理念与市民的实践不谋而合。蔡女士练习太极的体验便是典型案例,她分享道:“打太极时,动作与呼吸相配合,气血畅通后身体自然温暖,却不会大汗淋漓,特别适合秋冬时节。”

梁永豪还提醒市民警惕三大运动误区:一是迷信“起早练得好”,清晨寒气较重,易引发感冒或关节疼痛,建议待日出后再开展户外活动;二是追求“练到累瘫”,过度运动只会消耗阳气,可能导致来年精神不振;三是忽视热身环节,秋冬季节筋骨柔韧性下降,直接运动极易造成拉伤,需通过热身逐步激活身体机能。

应评估身体状态,科学选择项目

针对不同人群的秋冬季运动项目选择,梁永豪给出建议:中老年群体优先选择太极、八段锦等慢节奏运动,通过动作与呼吸的配合,促进气血畅通、补充元气。上班族可以选择散步、慢跑、瑜伽等项目,保持运动时能轻松交谈的强度,实现“形劳而不倦”的锻炼效果,能有效舒缓工作压力。

对于慢性病患者,如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病、糖尿病、严重骨关节病患者,则必须由主治医生评估身体状态,并明确是否适合运动及安全的强度范围,同时需避免清晨户外运动,禁忌憋气、举重、猛转头、弯腰摸地、剧烈跳跃等动作。若运动过程中出现胸闷、头晕、关节疼痛等症状,需立即停止并及时就医。

普拉提馆内,市民冼女士的锻炼经历也印证了科学运动的重要性。“夏季我通常会选择游泳。而随着秋冬天气转凉,我调整为每周3次的普拉提训练。”冼女士表示,普拉提节奏舒缓,练习过程中能让身体舒展,紧绷的情绪也随之释放。每次锻炼完,整个人都更具活力了。

运动后要科学保养,抵御寒气入侵

秋冬季运动后的科学保养同样关键。梁永豪指出,运动结束后,身体抵抗力会暂时下降,毛孔还处于张开的敏感状态,这时候调理的关键就是做好“防着凉、补水分、解疲劳”这三件事。

运动结束后,及时穿上外套保暖,切勿在风口久待,忌贪凉吹冷风、洗冷水澡。同时,用干毛巾擦汗,重点护住颈后大椎穴(低头时颈后最突出骨头下方),做好此处保暖就像给身体穿上“防护甲”,能有效抵御寒气入侵。

补水方面,以温开水为主,若受风寒可饮用生姜红糖水驱寒,口干时可饮用蜂蜜水或银耳汤。此外,可以通过泡脚按摩,快速缓解疲劳。用40摄氏度左右的热水泡脚至脚踝位置,泡到身体微微出汗。泡完后配合按摩足三里(膝盖下四横指处)与涌泉穴(脚底前1/3凹陷处),既能缓解运动疲劳,还能起到健脾益肾、改善睡眠的作用。

“运动的本意是强身健体,而非挑战极限。”梁永豪总结道,尤其在秋冬季节,更需遵循“收藏”之道,让运动成为滋养身体的方式,而非消耗元气的负担。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