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活的黄鳝
喝着鲜美的黄鳝粥,忆起童年时“夹黄鳝”的往事。
清明前后,田野里陆续插满了秧苗,远远望去,一片青绿而并不茫茫。假期与同学相约到其同由村老家小聚,门前小溪淙淙,良田百亩,刚抽出新芽的禾苗迎风摇曳,一片连一片,稻浪一波又一波。入夜,春风习习,青蛙尽情欢歌,泡一壶金银花枸杞茶,把酒话桑麻,听取蛙声一片。田埂里,一个大人带着几个小孩正在寻找一种美味——黄鳝。
此景令我情不自禁想起30年前同样的经历。岁月艰苦,物质匮乏,一年到头肚子鲜有油水。那时候,白天忙着放牛,干农活,唯有晚上才能忙里偷闲。阳西县塘口镇的农村,农田平整连片,小溪七纵八横,盛产黄鳝这一河鲜中的“劳斯莱斯”。春夏之际,一到晚上,小伙伴们提着火把,拿着簸箕水桶,跑去小溪里摸虾。白天河虾躲在草丛和石头里面,不容易发现,晚上它们就跑出来溜达,拿火把往水里照去,只要发现两个红点,必是河虾无疑,那红点是它们的眼睛。用手去捂或者用簸箕去逮,动作要慢,河虾最怕惊吓,稍微触动水波,他们前腿一蹬,逃之夭夭。小伙伴们在小溪里围成一大圈,防止河虾逃跑,受惊吓的河虾偶尔也会用有力的钳子夹我们的脚,疼得我们哇哇大叫。
最有趣的还是夹黄鳝。夹黄鳝最好在插好禾苗一个月内,禾苗不算茂盛,太茂密会遮挡水面难以发现黄鳝,而且这个时段,田泥松软,黄鳝尤其活跃。夹黄鳝,首先要有好工具。以前没有铁工具买,就用两片竹子制作夹子。竹片约50厘米长,削光滑,一端刻出齿状,在另一端约30厘米处钻通一小洞,用铁丝把两片竹片缠紧,夹子就算制作好。晚上,风凉爽,星星一闪一闪,黄鳝肯定跑去稻田、水沟里溜达。
几个小伙伴提着长长的火把尽量多照亮些水面,这样更容易发现黄鳝,而黄鳝都精明,不轻易游来游去反而静静待在禾苗根下一动不动。夹黄鳝极其考究手法,要轻而快、准,不能随意触动水面,找准方向,快速夹住黄鳝中段,马上放进桶里,任凭它再怎么翻腾都无济于事。除了黄鳝还有泥鳅,当然咯,还会碰到水蛇。有时候我们会恶作剧一下,故意夹水蛇问女小伙伴们是不是黄鳝,吓得她们花容失色,甚至直跺脚掉进田里,男小伙伴们则几乎笑痛肚子。当然,也会碰到青蛙,大人们老早嘱咐我们千万不能抓青蛙,要靠它们吃害虫稻谷才能丰收。所以只要碰到水蛇吃青蛙,我们都会救出青蛙。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于河鲜,塘口人深谙其道,普通鱼,无非是蒸、闷、炖,而黄鳝,因其独特,烹饪方法多样。
爆炒黄鳝。黄鳝去除内脏,切成小段备用;蒜米、生姜、辣椒、红菜椒、香葱、五花肉切好备用。热锅下油,放蒜米、生姜、五花肉煸炒至金黄,出香味,再放下黄鳝武火煸炒,待到黄鳝表皮变黄缩紧,把辣椒、红青椒下锅炒至断生,下盐、酱油、糖翻炒,最后放进半碗水炖,待收汁放葱段翻炒两下即可出锅。
椒盐黄鳝。黄鳝去除内脏,切成小段,沥干水备用。放一斤半调和油下锅,加热至100℃左右把黄鳝轻放下锅,注意此时不要翻动黄鳝,约一分钟后再翻动炸另一面,等两面金黄后起锅。热锅放适量花生油,倒进炸好的黄鳝,放适量酱油、椒盐翻炒,待均匀入味,即可装碟。
清蒸盘鳝。黄鳝去除内脏切段,但不能切断,要让整条黄鳝连着。把整条黄鳝卷着放在碟子,把剁碎的蒜米、生姜、豆瓣酱铺在黄鳝上面,撒上盐、浇上酱油,等锅里水开,放进去蒸约15分钟就出锅。切好葱丝铺在黄鳝上面,再热锅下花生油,待加热约七八十摄氏度用勺子把热油浇在葱丝上面,呲呲声作响,芳香扑鼻。
黄鳝饭
黄鳝饭。黄鳝去除内脏后切成小颗粒,五花肉去皮剁成肉泥,香菇切成小颗粒,再分别下锅炒至金黄起锅备用。热锅下油,把冷却的饭放进锅里翻炒上油,不让饭黏锅,再把黄鳝、五花肉、香菇放进锅里翻炒,放盐调味,酱油提鲜,翻炒均匀后放葱花、香菜,再翻炒两下即可出锅。
黄鳝粥
黄鳝粥。黄鳝先放血,黄鳝血装盘要加进一碗水搅拌,防止血凝固。再把黄鳝除去内脏切小段。待沙煲的米五成烂后放进黄鳝血、黄鳝、河虾、瘦肉、姜片,等到粥煲好,放酱油、盐调味,最后撒上葱花、香菜,一锅美味滋补的黄鳝粥就完成。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如今再次邂逅这些饭菜,纯粹为了怀旧,为了追忆童年的酸甜苦辣,只是,物是人非,纵然刻意而为之,还是无法复制幼时的味道,少了田土味,更少了童年的味道。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