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 华

也谈“画眼”

□ 曾 华

2025-09-14 来源:阳江日报

相守的岁月(油画)            曾 华


学过绘画的人几乎都知道,一幅画里,一定要有个“画眼”。也就是一幅画要有一个“突出”的亮点,这样的绘画理念,是我们在绘画成长的道路上,被教育出来的结果。毕竟,不论非专业的美术教师,还是美术学院的专业教授,在给学生布置课堂作业和专业主题创作的时候,都会特别强调“画眼”的作用。就是一幅画一定要有一个主要“视点”,而其他物体及物体所呈现的形状、色彩都要让位于这一主要“视点”。年少时,我也曾以为一幅画理应如此,确确实实应该有个“画眼”;这正如我们读小学时,语文老师讲记叙文的要义时所言:除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结果等要写清楚外,还要突出一个中心点一样。

随着年岁的增长,特别是对大自然,对被描绘对象进行细微观察、仔仔细细地研究,以及对唐朝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宋朝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元朝王蒙的《夏山高隐图》等名画慢慢拜读、细心品究后,似乎明白了一个道理:一幅真正的好画,并不存在画者刻意雕琢的“画眼”,而应该画面满眼都是“画眼”,就算硬要说画里有个“画眼”,也是观画者自己读出、看出、观出的某个“画眼”,而不是画者本身刻意乃至是造作地在一幅画里制作出一个“画眼”。

一幅画,要有一个“画眼”,这是美术教育培养出来的一个“结果”,而不是一幅好画必具的“结果”。毕竟,一幅好画,就如现实中人为之事的道理一样,所有好的结果,都由无数一环连一环精微细致的细节造就。一幅好画,画面的内容与形式,画者若能用呕心沥血之精,用面面俱到之技,达到尽精微之境,就可达致广大之意,“画眼”自然也整体出现,而不是只见一个点的“画眼”。

《相守的岁月》一画取材于厦门鼓浪屿的所观之景。那天,当我站在鼓浪屿的最高处——日光岩,沿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通过俯瞰日光岩脚下沿四周所建构的房子、树木,再望向远方的漳州港、厦门岛、金门岛和天际的南海,沈括的“山水之法,以大观小”理念自然浮上脑际,不需要“画眼”、不需要“视点”的创作心态自然而然产生。这样的绘画创作理念,本来就是我用油画的技术,用中国人的游观之念,去证明自己所倡导的观点,我的油画是“油画山水”而不是“油画风景”。

《相守的岁月》并不是我所谓的代表作,但肯定是我追求画面不论近景、中景、远景,都要画得面面俱到的一个缩影。至于,“画眼”有否?“视点”有否?就留给观画者自己去品味吧!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