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阳气升发,湿气渐盛。《黄帝内经》强调 “春夏养阳”,此时护阳健脾、祛湿疏肝是养生关键。阳江市人民医院中医学博士王强特别提醒:换季期需警惕寒邪侵袭与脏腑失调,科学调理可筑牢全年健康根基。
一、护阳先护腿,春捂有讲究
“春捂不是盲目多穿,重点在护腿脚!”王强指出,早晚温差超 8℃时,过早露脚踝、穿短裤易让寒湿沿足三阴经入侵,诱发关节痛、腹痛。
护阳要点:清晨外出穿长袜 + 薄裤,正午随温减衣,以 “不寒不燥” 为度;睡前用 40℃温水泡脚 15 分钟(可加艾叶 / 生姜),醒脾化湿又助眠;空调房温度≥26℃,睡眠时用薄被盖住腰腹及下肢,避免直吹。
王强提醒:穿衣以 “微汗不闷” 为原则,过度捂汗反耗阳气,阴虚体质者尤需注意。
二、饮食调脾胃,三招防湿困
“春夏之交,湿邪最易困脾,饮食需兼顾升阳与化湿。”王强推荐 “清补三原则”:
1. 温补升阳:助阳气生发而不燥
宜食:韭菜、生姜、桂圆(上午吃为佳),配小米粥、山药平补脾胃;
禁忌:阴虚者(口干、舌红)避免晚间食用热性食材,以防上火。
2. 健脾祛湿:从根源化解湿浊
推荐:薏米(炒后减寒)、赤小豆、茯苓煮粥,搭配冬瓜鲫鱼煲汤,每周 2-3 次,缓解肢体困重;
注意:孕妇及津液不足者少用薏米,可改用炒白扁豆替代。
3. 清肝降火:对症调理脏腑热象
肝火盛(目赤口苦):苦瓜炒蛋、绿豆汤、菊花茶(配 1 片生姜防寒);
肺火盛(干咳咽干):梨汁炖百合、银耳莲子羹。
三、疏肝又解郁,情绪要 “通调”
“春主肝,情绪波动易致肝郁,需及时疏解。”王强分享中医调心技巧:
1. 经络疏通法
按揉 “太冲穴”:足背第 1、2 趾骨间,每日按揉 5 分钟,疏肝理气止头痛;
拍打胆经:手握空拳从大腿外侧(风市穴至膝阳关)拍打 50 次 / 侧,通经解郁。
2. 自然疗法
建议每周 2 次郊外踏青,目视绿色植物(如松树、竹子),中医认为 “肝主目,属木”,可通过视觉调节疏泄功能;工作间隙可远眺或做 “眼球操”,缓解肝郁所致眼疲劳。
四、运动分时段,养阳不耗气
中医讲究“春夏养阳需动以升阳,但不可过度耗气。”王强强调运动需顺应昼夜规律:
清晨是阳气升发期,推荐:八段锦、太极拳、快走,以微微出汗为度,时间 30-40 分钟,助阳气舒展。
傍晚是阳气内收期,宜选:瑜伽拉伸、冥想,避免剧烈运动,以防扰动阳气影响睡眠。
五、医生特别提醒:四大伤阳习惯需警惕!
贪凉饮冷:冰饮、生食直接伤脾胃阳气,易致腹泻、胃胀,建议以温热茶饮(如生姜陈皮茶)替代;
久坐不动:每小时起身活动 5 分钟,可做 “靠墙深蹲” 或 “勾脚压腿”,防气血瘀滞加重湿气;
熬夜刷剧:子时(23:00-1:00)不睡耗肝血,建议设 “手机睡眠模式”,23:00 前熄灯;
盲目祛湿:寒湿体质(舌苔白腻、怕冷)忌用凉茶,宜用 “生姜 + 茯苓 + 陈皮” 温化寒湿,需先辨体质再调理。
春季入夏,是养生的黄金时期。通过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规律的作息和良好的情志调节,我们能够顺应季节变化,保持身体健康,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夏天的到来。不妨从现在开始,将这些中医养生方法融入日常生活,为自己的健康加分。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