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张迟舟的艺术旅程

艺海驰舟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张迟舟的艺术旅程

2025-04-27 来源:阳江日报

 

   


   

《被遗忘的角落》


人物名片

张迟舟


  □ 罗英华

又名张滢,1989年出生于广东阳春,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画家,边城书画艺术研究会顾问,阳江书画院特聘画家,师承刘表洪、桂兆海、叶泉诸先生。坚持临摹、写生、创作、书法、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五位一体”,研习中国绘画。作品多次在中国美协举办的全国性展览中获奖,并被多家美术馆、机构和个人收藏。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对张迟舟这个名字略有所思,为何用“迟舟”呢?记得有一次和阳春籍的几个国家级书画家聊天,陈中科教授见到张迟舟就对她说:“太慢了,改名,迟字改为奔驰的驰,要快!”张迟舟却调皮地说:“不改。”

2023年底,《海岸回声—张迟舟国画作品展》在阳春开展。此前,张迟舟这个名字,对很多阳江人来说并不熟悉。她早年旅居东莞,2021年才回到家乡阳春定居。非美术科班出身、从小喜欢绘画的她,2012年底才正式开始习画。然而,在2018年,不到30岁,就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一头干练人短发,个小、机灵,犹如邻家女孩,是她给我的第一印象。借着这次观展的机会,笔者约访张迟舟,请她讲述了自己探路艺海的历程。

唤醒艺术初心

“我画画的初心是为了教自己的孩子画画。”张迟舟的这句话令我们甚是惊讶。她是怎样完成从为孩子画画到成为中国美协会员这一质变的呢?

1989年出生的张迟舟,没有一丁点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没有遗传艺术细胞,没有自幼习画。恰恰相反,她因家境贫苦,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就打工挣钱交学杂费。高中三年级下学期她辍学了,开始自食其力的生活。她很上进,没机会参加高考进入更高学府学习,就一边工作一边学电脑平面设计,用几年时间拿到了本科文凭;她很努力,初出茅庐几经奋斗成长为银行大堂经理。然而,她走上艺术之路、彻底改写人生,是从遇见她的先生开始。

“一生中,我最大的贵人是我老公,没有他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张迟舟说这句话时,眼里泛着泪光。

2012年,张迟舟随夫来到东莞。老公心疼她之前艰辛的生活,叮嘱她不必工作,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行,便问她喜欢做些什么。张迟舟脱口而出:画画。

其实,一直以来,有一颗艺术的种子根植在张迟舟的心里,那就是画画。她从小就喜欢画画,只是生活太艰苦,没有画纸没有画笔,在高中时,她曾偷偷去上了两天学校特长生的美术课,但苦于颜料都没钱买,只能望洋兴叹。现在,终于有条件可以拿起画笔,重新唤醒沉睡的艺术初心了。

幸遇名师领路

初始,张迟舟在东莞一些画廊学画画,油画、素描、色彩都有涉足,但始终没有一个系统专业的学习,直到遇见启蒙老师——重庆磐溪画院副院长刘表洪教授。

与刘表洪的相遇可谓是一种奇缘。当时,张迟舟还不知道刘教授的身份,只是在手机上看到其有着丰富水墨变化、气势磅礴、雄伟壮美的长江三峡画幅就心爱不已,殊不知眼前这位就是被誉为“刘三峡”的刘表洪教授。一句“我喜欢您的画,我想跟您学画画”,就有了后面的拜师纳徒。刘教授很喜欢这个勤奋、聪颖、悟性高的徒弟。这一次,张迟舟主攻中国山水画,经过刘教授两年时间手把手的专业指导,张迟舟掌握了构图、线条、色彩、光影和透视等基本技法,对专业学习和艺术创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为以后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事精致,足以动人。每一张画都有无数个细节需要去注意和完善,这让张迟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精益求精的重要性,更深入地理解了色彩与线条的魅力。她越画越专注,越画越上瘾。

张迟舟说,她的第二位恩师,是李可染画院研究院画家桂兆海。在欣赏2016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东莞站展览作品时,张迟舟被一幅干净、庄严、神秘的大山水大意境风格高原雪山水墨风景画深深吸引,并记下作者的名字——桂兆海。然后,辗转联系上画家,最后在桂兆海的博客留言:我很喜欢您的画,我想跟您学画画。素未谋面的两人,开始通过电话微信进行艺术交流。

不久,桂兆海要去西藏写生,张迟舟渴望能得到现场指导,于是决定跟随。那时,她生下双胞胎才两个月。家人的支持,加上自己对画画的热爱,她硬是带着虚弱的身体在自然条件恶劣的西藏,风餐露宿,坚持了一个多月的写生。藏地的纯净、庄严、神秘与博大,藏族人的坚韧和淳朴,给张迟舟以巨大震撼。体悟到桂兆海借古开今的创新精神和师造化的艺术技法,还有胸怀祖国河山的博大心胸,张迟舟深感不枉此行。

遇到好的老师,就像找到光芒、找到大道一样,张迟舟孜孜不倦,常常跟随桂兆海学习、写生。桂兆海也很乐意将绘画知识和艺术感悟传授给这位刻苦、勤奋、好学的“苦学派”女孩。在恩师的点拨下,张迟舟的绘画技艺突飞猛进。

宋庄潜心“修行”

2017年初,张迟舟来到被誉为“艺术硅谷”的中国艺术大本营——北京市宋庄艺术区,这里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知名艺术家,他们在这里生活、创作,常常举办讲座、研讨会和交流活动。张迟舟徜徉在这艺术天地和知识的海洋里,一边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养分并进行创作,一边参加桂老师的课。正是那时,张迟舟正式拜师,成为桂兆海的第一个入室弟子。

在宋庄,在导师的指引下,张迟舟真切领略到了迈进艺术殿堂的感受,领悟到了不畏惧、不退缩,经得起挫折、耐得住寂寞,敢于追求、发掘自我的真谛。正如一位画家所说:在宋庄,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战胜自己的书画家,要么走向了巅峰,要么在走向巅峰的路上。

“在宋庄这样静谧的环境中,人的心境也会变得平和,自然会有好作品出来。”张迟舟这样总结在北京“修行”一年多的收获。这段时间,张迟舟的绘画技艺有了质的飞跃。她主攻山水兼擅工笔,贴近人间烟火,讲求意境笔韵,作品多次在美协全国性展览中获奖,并被中国宣纸博物馆、浙江衢州博物馆等多家美术馆、机构和个人收藏。

其中,张迟舟的“共享单车”系列作品以新的感受、新的实践成就新的技法,构思巧妙新颖、主题突出。这些技艺娴熟、充满真情实感的作品频频获奖,张迟舟因此也被誉为“单车王子”。

2018年,29岁的张迟舟成为中国美协会员。

择一事爱一生

从入门到成功,张迟舟对自己在绘画路上的艰辛与汗水只字未提,但我们能想象到她背后付出的努力与代价。正如她所说,所有的天才,都是无比勤奋的,只有勤奋,才能善待灵感和得到灵感的礼遇,这是“天道酬勤”的最好注脚。

张迟舟的艺术之路是经过临摹、写生、创作的一个过程,临摹是学习基本技法,写生是去大自然寻找属于自己的语言符号和艺术元素,然后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的作品。她主要是临摹范宽、龚贤、石涛的作品,学习岁月积淀下来的精华名作中的笔墨技法,通过临摹提升观察力和细致性,感受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理解他们的艺术思想和审美追求,从而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张迟舟认为,艺术贵在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自己的笔墨语言体系,这种笔墨语言体系要从写生中得来,所以必须走进大自然,走进真实的环境,找到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语言和符号,把对大自然的所见所感,融入自己的创作中,用真情实感的画面打动观者。艺术就是感情,她的每一件作品,都倾注了大量情感。张迟舟擅长通过清晰、纯洁、简单、朴实的黑白交织线条和个性化的笔墨,呈现内心最真切的想法和感受,这让她的作品充满了感染力和生命力。

李可染先生曾说:学艺有两点,一是正确的道路;二是天大的苦功,“数年之功”的不断磨炼后,才有了“一日之迹”的质变。勤奋的背后,张迟舟博览群书,不断提高个人素养。她喜爱阅读《中国哲学》《文赋》《文心雕龙》等似乎与绘画艺术无关的书籍,从中领悟到,中国画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她说,文学与绘画都是艺术,它们有着深层次的内在联系,在表现手法上,文学与绘画相互借鉴,互汲营养,在意境营造上,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良好的文学素养,让张迟舟在创作中能够更好地表达和传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丰富了作品的内涵,提升了艺术表现力,引起观者的共鸣。

一路走来,艺术的道路上充满艰辛与汗水,但这一切并没有动摇张迟舟对绘画的热爱,她说:“择一事爱一生,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是自己在时间洪流中的沉淀与对抗,也是我一以贯之的不灭初心。”她以坚定的脚步踏出了一串串不凡的足印:中国美协会员、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画家、华卿艺术馆签约画家……

“早出名未必是好事,面对名利赞美,人很容易飘的。”张迟舟说出这话时,我们都有点愕然,这么年轻却有如此清晰的觉悟,十分难得。她表示,自己学画比较迟,但坚信艺海无涯苦作舟,将继续深造,把心沉下来,以画静心,继续磨炼自己。当前,她正在跟随被画坛誉为“当代花王”的叶泉老师学习。

不为繁华易匠心,不舍初心得始终。祝福张迟舟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实更远。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