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健身房里健身。
孩子在机构上形体健身课。
8月5日至10日,十五运会沙滩足球项目决赛在阳江海陵岛螺洲海滨公园举办,激发了市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近段时间,我市各大健身房、体育馆、运动场馆人流如织,健身活动受到不少市民的青睐,消费方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十五运会沙滩足球决赛,运动员在赛场上酣战。赛场外,不少观众为支持的队伍欢呼呐喊。“带孩子观看沙滩足球比赛后,孩子对足球这项运动产生了兴趣。”家长刘女士告诉记者,她打算给孩子报班学习踢足球,一来可以锻炼身体,二来还能让孩子学得一技之长,一举两得。
跑步作为一项简单易行的运动,是大众健身的热门选择。社交媒体上,关于“跑步训练”“夜跑打卡”等话题热度不减,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清晨或傍晚,穿上跑鞋,在城市的街道、公园享受跑步带来的快乐。除了跑步,瑜伽、普拉提等塑形类运动也备受青睐,这类运动不仅能帮助人们塑造优美的身形,还能提升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感。
在市区,夜幕降临后,不少健身房依旧灯火通明。市区华侨新村的一家健身房内,上班族王丹结束一天工作后,选择在跑步机上挥洒汗水。“健身对我来说是缓解压力的方式之一,健身房里的器材丰富多样,消费价格也实惠。”王丹表示,健身房有智能门禁系统,消费者办卡后即可刷脸进店锻炼,全程无人打扰,为消费者提供了很大便利。
该健身房相关负责人李先生介绍,在健身消费内容上,除了使用传统的健身器材,私教课程和特色团课越来越受欢迎。现在消费者对健身效果和专业性要求更高,特别是能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和健身目标制定专属计划的私教课程,备受会员青睐。同时,普拉提、动感单车等特色团课也在热销。
与此同时,记者注意到,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启动“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在全社会形成重视体重、健康饮食、积极运动的良好生活方式和习惯。我市市民积极响应“体重管理年”计划,从健康饮食到健身运动,再到参加体育赛事,相关产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推动健身消费市场发展,为“健康阳江”建设添色助力。
《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截至2024年9月,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已达到37.2%。这一趋势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健身已成为大众的生活新方式。
“以前觉得健身是年轻人的‘专属’,现在每天不练会儿就浑身不自在。”家住市区人民广场附近的张阿姨一边在练习拉伸,一边笑着说。随着健康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从“被动养生”到“主动健身”,从“偶尔运动”到“日常习惯”,市民群众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转变,这股热潮也让健身消费市场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在健身方式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各种健身App、直播课程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健身选择,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云健身”。这种健身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人们随时随地都能进行锻炼。
此外,体能训练和赛事的兴起,也成为健身市场的一大亮点。健身操、篮球、羽毛球、马拉松等项目的比赛吸引了大量健身爱好者参与。这类赛事不仅强调对身体综合能力的提升,还注重团队氛围和挑战精神,让参与者在锻炼中收获成就感和社交乐趣。在某社交媒体平台上,各类体能训练和赛事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数千万次。良好的社群氛围、丰富的赛事文化和IP化传播,让健身训练逐渐成为一种融入市民群众日常的生活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健身不仅仅是个人追求健康体魄的行为,更逐渐演变成一种热门社交方式。无论是在健身房、运动场馆,还是线上运动平台,健身成为市民结交朋友、拓展社交圈的新途径。
在市区东汇城商场某运动用品旗舰店,运动水杯、运动服装、运动鞋等产品被摆在显眼位置。“消费者以前买运动鞋看款式,现在他们更看重缓震科技、足弓支撑这些功能。”店员梁先生介绍,带步态分析功能的跑鞋较受消费者欢迎,速干、带有设计属性的运动衣是店内的网红产品。“现在消费者愿意为‘健康’买单,几百元的专业装备不再是小众选择。”
该商场内的数码电子产品店铺内,智能手环、运动手表、智能计数绳等电子产品应有尽有。在运动手表展示区,消费者李先生在仔细对比不同款式,他说:“我平时喜欢跑步,想买块能精准记录运动数据,还能根据我的身体状况提供训练建议的手表。”李先生拿着心仪的智能运动手表介绍,这个手表不仅能实时监测心率、血氧、卡路里消耗等数据,还能通过App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
随着个性化健身装备的普及,科学健身也多了“好帮手”。但值得注意的是,装备并非越贵越好,适合自己才重要。“装备只是辅助,不能替代科学的运动方法。有消费者买了专业跑步机,却因姿势错误导致腰部不适,这就是本末倒置了。”资深健身教练王志武建议,新手最好先学习正确的动作规范,必要时向专业人士请教,再结合装备提升效果。
“很多人觉得运动越累效果越好,这其实是误区。”王志武指出,科学健身讲究“适度”,过度运动反而会损害健康。王志武举例说,不少人追求“每天一万步”,但如果本身关节有旧伤,或走路姿势不正确,盲目刷步数可能导致膝关节磨损;还有人因急于减脂,每天进行高强度间歇训练,却忽视了身体恢复,结果出现肌肉拉伤、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对此,王志武建议,普通市民每周运动3至5次为宜,每次30至60分钟。运动时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比如新手开始跑步时,可从快走与慢跑结合入手,逐步增加强度;力量训练要合理控制重量,避免因负荷过大受伤。同时,运动后要给身体足够的恢复时间,保证充足睡眠和营养补充。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