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东晓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出身中医世家,自幼萦绕药香,吴东晓的成长轨迹似乎早已注定与中医药紧密相连。
从医院医师到毅然创业,她敏锐洞察私营药房面临的冲击,果断切入滋补品批发,开辟新赛道。深谙“药食同源”的她,紧抓“中医药+”发展契机,不仅将传统药膳智慧融入现代餐饮中,更在疫情挑战下抢占预制菜风口,创办食品加工厂、中药汤料包工厂,丰富产品矩阵,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打开方式”。
回看吴东晓探索的每一步,既是家学传承与创新的延伸,更是对“中医药+”发展的实践。她通过行动让古老中医智慧以便捷、时尚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惠及更广大人群。
■ 文字/阳江日报记者 关雯静
■ 图片/阳江日报记者 李凯
吴东晓,家族三代从医,2015年踏上创业征途。近十年间,她创立了阳江市君苑食品有限公司、阳江市鲸熹食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从滋补品批发起步,逐步拓展至药膳餐饮、预制菜生产、中医药健康食品研发等领域,不断夯实和拓展“中医药+”食品的商业版图,将传统中医药智慧与现代健康需求相结合,致力于生产销售便捷、时尚的健康产品。
记者:家里两代人从医,这种背景对您成长有何影响?
吴东晓:爷爷和父亲都是中医师,自幼我便在中医世家的氛围里成长,家里总是飘着中草药的味道。记得小时候,爷爷对我尤为严格,每日放学后做完功课,我都要认真学习中药知识,熟记柜台上每种中药的属性、配伍禁忌等。那时家里开的诊所里,总有许多来自阳江各地的患者前来求医,爷爷和父亲不仅治病救人,更将“治未病”的理念融入日常,强调食疗养生的价值,这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家族熏陶下,父亲也对我寄予厚望,希望我可以“女承父业”,加之我对中医非常感兴趣,又是我熟悉的领域,于是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学医。毕业后,我在医院里接受了正规培训与深入学习,当了六七年医生。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在中医养生领域积累了信心,也萌生了普及中医药膳调理的想法;同时,看到传统中医的局限性,我更想将中医养生推广到更广泛的人群。怀揣这一理念,我辞去了医院的工作,一步步踏上创业之路。
记者:是什么契机让您走上创业之路?
吴东晓:创业的契机,也源于家族事业的转折点。当时,家里经营着5家私营药房。2015年前后,大型连锁药店接连入驻阳江,它们在规模、管理、品牌等方面有着优势,给私营药房带来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我预感到,单打独斗的传统私营药房模式,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下,生存空间将日益被挤压,甚至可能被逐步取代。
与其在零售端与连锁药店“硬碰硬”,不如扬长避短,向产业链上游拓展。于是我决定转型,凭借家族深厚的药材知识底蕴和丰富的供应链资源,投身于滋补品批发,创建了第一家自有品牌滋补品店铺“尚燕庄”,专注于贵细药材销售。这一选择充分融合了家学优势,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也成为了我个人成长道路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当时,滋补品批发这一领域算得上“冷门”生意,阳江还没有几家专门经营滋补品的店铺,而我的店铺便是早期的一员。我留意到,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和消费者健康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人关注健康养生,滋补品市场潜力巨大,大有可为,大健康产业是一门长久生意。因此,我投入了更多心思去经营,亲自把关药材的品质,一步一脚印地将店铺的业务发展壮大。
记者:您又是如何开餐饮、开工厂,不断扩大创业版图的?
吴东晓:中医讲究“医食同源、药食同根”,比如一碗简单的金线莲汤,便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功效。父亲热爱钻研炖汤,对“药材搭配”“火候分寸”极为讲究,几乎每天都会在家炖煮几盅不同的药膳汤让我们品尝,这让我对食材的搭配和功效尤其敏感,对药食同源理念的理解也更加深入。我心想:何不开一家炖汤馆,让更多人也能品尝到药膳汤的美味与健康?
2018年,我开了一间专注于药膳炖汤和养生菜品的餐馆。然而,创业初期面临的最大挑战源于一个普遍误解:很多人认为药膳就是充满中药味的食物。如何让消费者理解并接受真正的药膳价值,成为我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难题。
我将对食材功效的理解带到商业中,炖汤时依旧遵循中医配伍原则,用食材本身的鲜味去调和,比如加入红枣、枸杞增加甜味,或者用高汤提升整体风味。消费者先被味道吸引,再了解它的养生价值,这样就更加容易接受了。
经营餐饮店时,有不少外地顾客会问:“你们的菜品可以打包吗?想送给朋友也品尝一下。”这也让我意识到现代人对便捷食品的需求。2020年初,疫情突袭,线下客流骤降,团队都劝我收缩战线。但我察觉到居家生活催生了预制菜的需求,于是迅速转型,创办了食品加工厂,顺势推出了罐头鲍鱼、佛跳墙礼盒等预制菜产品,并加大线上推广,结果深受客户欢迎,当年罐头鲍鱼销量远超预期,版图再度扩大。
记者:创办食品加工厂是一个新的节点,您如何应对?
吴东晓:这需要不断摸索探索。我们引进了2条全自动化的生产线,引入了一体真空机、高精准度灌装机、自动封口机、产品后杀菌设备等,年产干鲍鱼产量约800公斤,其中佛跳墙产量约5000份,年产值约900万元。现在有很多人对预制菜存在误解,实际上预制菜是通过冷冻、冷藏等贮存条件和杀菌后处理工艺,无需使用也不允许添加防腐剂。
创办了食品加工厂意味着要不断创新,研发、开发更多符合市场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美味和便捷的需求。
广东人素有煲汤、喝汤的文化传统,我注意到年轻人普遍存在亚健康问题且缺乏煲汤时间的现状。于是,在2021年,我增设了中药汤料包加工厂,根据不同时令、适用人群生产和推出不同的中药汤料包产品。此条生产线以完整配方为支撑,基于中医基础理论的药材属性功效进行配伍,选取的药材均符合国家药食同源目录,使产品在养生作用上更具针对性,满足大家方便煲汤的需求。
此后,我们还逐步推出了龟苓膏、雪梨膏、茯苓膏、姜枣膏、柠檬膏等养生膏类产品,不断丰富产品矩阵,既保留了传统功效,又让消费者容易接受。
去年,在已有餐饮店基础上,我又开了一家新的餐饮店,坚持“一盅好汤 一种幸福”的经营理念,不断改良药材配伍,创新服务模式,推出定制化汤品搭配、节气养生套餐等,通过堂食、外卖、礼盒定制等多元渠道,让更多人便捷地享用到药膳的滋养。
记者:在创业的道路,您总能抓住机遇不断乘势而上,这是基于提前规划还是顺势而为?过程积累了哪些心得?
吴东晓:可以说一半是提前规划,一半是市场推动。具体的策略会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但核心始终不变——我希望深耕健康食品领域,将健康理念传递给更多人。
因深受家庭影响,我不仅热爱这个行业,对健康食品领域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还热衷于钻研探索,始终保持着“越干越有劲”的状态。我认为自己的优势在于有中医知识基础,对健康食品有深刻理解,因此我相信只要紧跟时代发展,精准洞察消费需求变化,就一定能找到突破口,在熟悉的领域做出一番事业。
同行是最好的老师,他们的经商、营运理念都值得我学习。每年我都会外出实地走访学习、参加各类行业展会,充分调研市场,以此提升商业敏感度,加深对行业趋势的理解。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与实践,让我在行业变革中始终保持敏锐,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在创业路上稳步前行。
记者:您如何通过企业实践推动“中医药+”食品发展,对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怎么看?
吴东晓:去年,我们牵手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达成了战略合作。一方面,这是中医药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的重要实践,可以让专业的医疗级药膳配方能够惠及更广泛的人群;另一方面,通过将医院的临床经验与企业的产业化能力相结合,我们正在探索一条“医研企”协同发展的创新模式。尤其是经过临床验证的药膳配方,能够为不同体质人群提供科学、安全、有效的食疗选择,让传统中医药智慧真正走进百姓的日常生活。
从市场趋势来看,现在年轻一代注重养生,他们既追求健康,又注重便捷和体验。随着养生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对配料表、营养成分等健康概念更加关注,未来市场将会朝着“轻养生”方向发展。
首先是“场景化”,产品要适应各种生活场景,比如在办公室就可以吃的养生零食;其次是“颜值化”,年轻人喜欢拍照分享,产品包装也要精美有亮点;最后是“功能性”,每款产品都要有明确的功能定位。为了顺应这一趋势,企业要注重创新,研发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比如我们正着手研发阿胶蛋白棒、即冲养生茶等,让传统养生变得更年轻、更时尚。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