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近是不是经常有这样的感觉:
明明没干什么体力活,身体却总是疲惫不堪;
喝再多咖啡也提不起精神,该困还得困;
整个人易燃易爆炸,一点点不顺心就会持续一整天;无法集中注意力,健忘、拖延已是日常;
不想做决定,不想社交,反正任何复杂的事情的都不想做;
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已经想不起上一次真正开心是什么时候了......
如果你也有以上这几种感觉,那么请注意了,你很可能正处于一种低精力(Low energy)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就像是被限制在了低电量模式,几乎只能维持正常的运转,很难真正投入工作或享受生活的乐趣。
什么是低精力状态?为什么会陷入这种状态?怎样才能走出这种低精力状态呢?
从心理学看低精力
从心理学来说,所谓“低精力”并不是一个严格的临床诊断,它的表现更像是一种叫做倦怠(Burnout)的心理综合征,即一种身体和心理上的能量耗竭状态。最早,倦怠一般用来描述那些在高压工作环境中精疲力竭的职业人群,但是近些年来,心理学家发现,倦怠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并不局限于特定的工作职业领域。
心理学家马斯拉赫和莱特(Maslach & Leiter)指出,倦怠并不是单纯的疲劳,而是一种长期处于工作或人际压力环境中而发展出来的慢性综合症,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维度的症状:
情绪枯竭(Emotional Exhaustion):最核心的倦怠症状,指的是长期情绪与心理能量的过度透支,让人产生一种“被掏空”的感觉,注意力和记忆力等认知能力也随之下降,即使休息也难以恢复过来。
去人格化(Depersonalization):个体对工作或人际关系产生冷漠、疏离甚至敌意的态度,例如对很多事情感到无所谓,不想要卷入任何社交互动中。
个人成就感降低(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个体对自己产生否定和怀疑,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缺乏价值感与成就感。
研究表明,在高度倦怠者中,有90%的人患有躯体或心理疾病,最常见的为肌肉骨骼疼痛和抑郁症,其他常见的伴随症状还包括头痛、肠胃不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睡眠障碍、焦虑症和情绪障碍等。
所以,建议大家千万不要轻视这种低精力状态,短期来说可能只是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状态受到了影响,但是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就可能会发展成倦怠综合症,并且可能会患上多种慢性的身心疾病。
4 个维度摆脱低精力
心理学家吉姆·洛尔与托尼·施瓦茨在《精力管理》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我们不需要一直保持高能状态,而是需要有节奏地投入和恢复。”他们认为,人的精力是一种像体力一样可以训练、消耗和恢复的资源,我们要做的不是让自己成为一个高精力人士,而是要从体力、情绪、思维和精神这四个维度,有意识地进行科学的管理,才能从根本上摆脱低精力状态,让自己重新充满活力和掌控感。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本书里具体提出了哪些精力管理的方法。
● 管理体力能量
体力能量是所有精力的基础,所以,我们首先要从身体状态入手,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3种方法:
间歇式恢复:每工作90~120分钟后,需要主动休息5~15分钟。休息的时候尽量远离电子屏幕,不要继续坐着或躺着,可以站起来跟别人闲聊一会儿,或者去室外走一圈,看看风景。
充足且规律的睡眠:尽量保持定时睡觉和起床,每天睡足7~9个小时。如果有午睡的习惯,要将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能够快速重启身体和大脑,提升下午的专注力。
定期锻炼:低精力的人大多有久坐不动的习惯,导致身体状态很差,而定期运动就是一种有效的恢复手段,建议每周运动3~5天,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
● 管理情绪能量
当我们感到情绪比较消极时,不要习惯性地压抑在内心,而是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式将它宣泄出来,才能释放我们的活力。情绪命名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研究发现,用言语将情绪表达出来,能够很好地平复消极情绪。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句式将情绪念出来:“我注意到,我现在有一种沮丧的情绪。”建议大家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找个没人的地方多念几遍,很快就能排解掉这些消极的情绪。
另外,消极情绪是可以被积极情绪所抵消的,这叫做积极情绪的抵消效应(Undoing effect),所以,我们在感到情绪不好的时候,不要让自己封闭起来,而是走出去做一些让自己感到轻松愉快的事情,例如去公园走15分钟,跟聊得来的朋友说说话,听一段舒缓的音乐,整理房间等。
● 管理思维能量
研究发现,人们的生物钟类型(Chronotype)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大致可以分成三种,包括晨型(6:00-12:00)、晚型(16:00-22:00)和中间型(9:00-17:00),代表着个体的认知表现在哪个时间段处于最高峰。因此,我们可以有意地观察并记下自己状态最好的时间段,并将最重要、最困难的任务安排在这段时间来完成,在其他的时间段来完成比较轻松和碎片化的任务,做到松弛有度。
此外,低精力人群也需要尽量减少每天不必要的信息输入,比如少刷两三个小时的手机,改为安排一些放空休息的活动等,为自己提供一个注意力恢复的机会。
● 管理精神能量
《精力管理》里面认为,精神层面的能量来自积极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这是我们生活中最为强大和持久的精力源。具体来说,我们可以用以下几个问题来寻找深层的目标和价值观取向:
如果现在就是人生的尽头,你学到的最重要的3件事是什么?为什么它们如此重要?
想想你最敬重的一个人,描述 Ta 身上最让你钦佩的3种品质。
你能做到的理想自我是什么样的?这与现在的我有何区别?
当然,我们并不一定只能从当前从事的工作来找到目标感,还可以为自己设定一些兴趣爱好类的目标,也能激活自己的内在动力,例如做一个有设计感的手工作品,通过上课学会一门技能,参与志愿服务来帮助有困难的群体等。 据科普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