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业强区『二次创业』、精准招商,聚力打造新兴产业『孵化高地』——

行业『领头羊』『潜力股』进驻 阳东产业集群后劲十足

传统工业强区『二次创业』、精准招商,聚力打造新兴产业『孵化高地』——

2025-10-30 来源:阳江日报

巡天科技生产的海洋牧场养殖投喂无人机。 梁文栋  摄

产业“引擎”的强弱,牵引着千家万户,决定了一城兴衰。

在省委“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攻坚之年,工业“家底”素来雄厚的阳东区,正以一份提前达标的精准招商成绩单,展示其“转”出传统能级、“升”入新兴领域的坚定决心与最新成效——

2025年1至9月,阳东区完成工业投资76.84亿元,同比增长99.6%;党委政府“一把手”外出拜访企业逾80家次,接待考察阳东企业超150家次;成功引进新项目20个,计划总投资151.08亿元,超额完成市下达的总项目15个、总投资120亿元任务目标。

新风口、新品类、新设备……紧扣“1+3+3+X”现代化产业集群定位,阳东以“二次创业”的魄力,广发干事创业“英雄帖”,吸引各行各业的“领头羊”和“潜力股”进驻扎根。随着一个个优质项目从规划照进现实,一幅“新星”云集、未来可期的现代化产业版图正在阳东大地逐步成型……

■ 阳江日报记者/许倩    通讯员/钟奇冠

德智光学公司工人在组装、调试智能检测设备。 许倩  摄

低空腾飞
政企发力蓝天经济

说到阳东“新星”产业,最亮一颗当属低空经济。紧随中央、省出台的支持政策,阳东立志掘金低空万亿蓝海,不仅想飞、能飞,更看重抢先起飞、规划领跑、稳稳落地。

阳东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林振庆介绍,自2023年“百千万工程”开局至今,阳东低空经济去年发展火热,今年初见成果,现已引进珠海光恒科技—阳江空天智能技术、广东高空视界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合作、巡天科技无人机、天津象限航空活塞发动机整机生产线等低空经济项目,规划总投资规模约4.8亿元。

从低空气象保障基建、海上应急救援系统、低空跳伞、低空培训、航空研学,到多种用途的无人机研发、航空飞行器核心部件制造等,在阳东诞生的“低空系列”产品越来越丰富。“低空+”的多元化应用场景,也愈发令人期待。

合山机场片区是我市重点规划布局,以“一园两区”路径打造阳江低空产业示范园的“主角”之一。10月,阳东区重磅发布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以及合山机场片区低空经济五年专项规划,背后折射的,是一方营商沃土彰显政企共赴蓝天经济“行动令”的勃勃雄心。

作为一家成立时间仅8年就荣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的年轻企业,珠海光恒科技有限公司长期深耕激光雷达行业。公司研发总监姚洁表示,公司已成功研发了“合山机场低空气象保障服务平台”,将通过3D激光测风雷达、微雨雷达、大气电场仪等设备和AI大模型深度融合,为机场空域飞行安全提供精准技术保障。

巡天科技(广东)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智能无人飞行器研发与应用的高新技术企业,今年7月落户阳东。公司总经理王毅介绍,他们公司此前一直深耕农业植保无人机,目前正与阳江大型养殖企业合作,定制化研发一款海洋牧场养殖投喂无人机,待母机成熟后投入量产。相对于传统人工投喂,智能投喂可实现均匀喂养、少量多餐,破解鱼群扎堆吃食、生长不均等痛点,有助于减少饲料浪费,提升规模化养殖密度,帮助养殖户降本增效。

王毅补充说,他们公司的定位是“无人机+解决方案供应商”,未来,他们规划新建5万平方米的产业园,主要生产农林、海洋、军工和运输等4种类别无人机,并打造航天培训学院和展厅,助力阳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低空经济规模提质扩容。

象限空间(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设计、研发、生产于一体的科技型创新企业,在国内航空活塞发动机领域的技术和市场份额均位居前列。象限凡星(阳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树辰介绍,他们从8月起入驻广东阳江(阳东区)绿能示范产业园的标准厂房,一边抓紧装修,一边招工生产,10月就顺利做出首批EP系列汽油航空活塞发动机产品。该批产品采用轻量化设计与自主研发电控系统,具有可靠性高、易维护的核心优势,可广泛适配固定翼、复合翼等多种类型的无人机。

“首批发动机成功下线,标志着象限科技在华南地区的生产能力和试验试飞验证交付产业布局已然确定,更填补了阳东低空经济产业链在核心动力环节上的空白。”象限空间(天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秦博表示,阳东拥有2500平方公里管制空域、每年320天以上可飞天数,以及全国少有的陆海双场景试飞条件,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为象限研发、生产、测试和客户飞行器的试验试飞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支撑。

按照规划,阳东未来将依托合山机场优良的硬件设施和空域条件,重点提供测试、验证、检测、试飞及适航审定等公共服务,坚持以飞行器组装研制为核心、特色场景应用为牵引,深度融入广深珠低空经济产业链,力争发展成为广东低空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广东阳江(阳东区)绿能示范产业园入驻率逾七成。 成伯伟  摄

御海逐风
绿能产业蓬勃发展

“1+3+3+X”现代产业体系的龙头“1”,即指打造千亿级清洁能源产业集群。近年来,阳东区把绿色能源产业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地方经济增长、能源结构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

记者从阳东区发展和改革局获悉,截至今年10月,阳东区清洁能源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含分布式光伏项目)约1400万千瓦,其中阳江核电站项目装机容量651.6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装机容量570万千瓦,陆上风电项目装机容量32.75万千瓦,集中式光伏项目装机容量120万千瓦,分布式光伏项目装机容量超过20万千瓦。

单看清洁能源总体量的“半壁江山”——绿能板块,阳东区已投产的重大绿能项目共有7个,总装机容量794.35万千瓦,全域形成核电、海上风电、陆上风电、光伏发电等多种绿色能源项目多点开花的发展态势。2025年前三季度,7个重大绿能项目上网电量合计391.14亿千瓦时,产值133.05亿元。

受绿能资源富集优势吸引,更多龙头企业选择成为阳东产业发展“合伙人”。2023年至今,阳东共新引进绿色能源与新型储能产业类项目11个,总投资逾336亿元,投资主体包括浙江青禾、中清智辉、希倍优氢能、华能、国电投、中广核、华电等能源领域“大咖”。

希倍优是国内首批提出集装箱式制氢的厂家,去年9月27日,阳江希倍优氢能基地项目在广东阳江(阳东区)绿能示范产业园开工,规划年产50台套电解水制氢设备。今年9月17日,阳江希倍优首台集装箱式制氢系统成功下线,这标志着,阳东乃至阳江在氢能装备制造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

据悉,集装箱式制氢设备是一种极具优势的制氢装置,与海上风力发电具备良好的匹配性,可直接放置在风机的设备平台上,进而实现单台风机的离网制氢,能够有效为海上风电的电力消纳提供保障。

“随着海上风机技术路线从近海走向深远海,海上风电与制氢二者融合发展已成未来趋势。”希倍优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崔童表示,从叶片、塔筒、导管架、海缆到整机制造,阳江依托天然风场的资源禀赋,已形成海上风电全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形成为制氢项目落地提供了坚实基础。通过海上风机就地电解海水制氢,可解决深远海输电损耗和弃风限电问题,为项目经济性与电网减压提供双重收益。未来,希倍优公司将以阳江为中心深耕氢能发展,目标辐射粤东、南海及东南亚,构建“海上风电+绿氢”零碳集群。

随着“海上风电+绿氢”愿景掀开新篇,阳东多个在建风电项目正开展得如火如荼,争取早日投产。其中,中广核阳江帆石一海上风电场项目规划总装机容量为100万千瓦,陆上集控中心已基本完成主体建设,首回送出路由海缆铺设已完成,预计今年年底完工。中广核阳江帆石二海上风电场项目规划总装机容量为100万千瓦,计划明年12月投产。华电阳江三山岛六海上风电场项目规划总装机容量为50万千瓦,预计今年年底前完成首机位风机吊装、全部风机基础制造和3台风机吊装、海上升压站和补偿站顶层合拢、陆上集控中心场平工作,预计明年10月投产。阳江阳东大合风电场项目规划总装机容量为5万千瓦,正在办理永久用地、水环保批复等手续及开展征租地工作,升压站场平、场内道路土方开挖、吊装平台土方开挖等工作逐步推进,力争明年2月建成投产。

陆上淘金
“新品”“智造”不断涌现

值得一提的是,阳东新兴产业的精彩不止步于空中和海上,瞰陆上热土,近年也争相涌现诸多“新秀”。比如在生物材料领域,阳东引入楹烽阳新材料、三新汇能生物科技,在生物医药领域引入汉通医疗、东平纳泰、中达生物等企业,这些“生物系”产业项目投资规模大、市场价值高、影响意义广,且对环境友好,为进一步开拓“阳东制造”高端品类,乃至“阳东智造”注入了更多新鲜血液。

今年3月,得益于省产业帮扶和珠海协作机遇,广州楹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农林生物基材料生产线(一期)项目在大沟镇奠基。该项目总投资6.8亿元,规划年处理秸秆、竹子等原料6万吨,致力于打造全球首条万吨级绿色集成生物炼制生产线,产出高附加值原料级生物基新材料。

同样位于大沟镇的广东汉通医疗科技同位素制造中心项目,规划分三期建设,总用地面积200亩,总投资15亿元。截至今年10月,一期施工进度已完成20%,预计明年6月完工、12月投产使用。建成后,将成为华南地区首家规模最大、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核医疗健康产业基地,用于癌症诊断治疗药物及医疗设备的研发和生产。

另外,多个签约筹建项目均加速推进中。其中,大沟镇生物质多联产供热项目作为珠海市-阳江市产业转移合作园区(阳东片区)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计划总投资2.44亿元,主要采用竹片作为原料,生产所产生的生物质燃气经过物理冷凝,提取液体产品即竹素液,然后净化后的生物质燃气进入燃气锅炉系统燃烧,产生蒸汽供给用户。8月底,该项目首期工程发布招标公告,预计11月开工,明年8月完工。

“阳东版”筑巢引凤,是让客商“拎包入住、宾至如归”,不仅招得来,更要留得住。走进当下的广东阳江(阳东区)绿能示范产业园,可见昔日空旷的标准厂房已然人气倍增,开通科技、德智光学、夏单科技、九天科技等新面孔今年均顺利进驻投产,园区入驻率逾七成。依托阳东区位交通、产业链配套、用地用工成本等优势,企业自身扩容与县域综合实力提升同步按下“加速键”。

开通科技(广东)有限公司总经理田野介绍,他们公司总部在中山,落户阳东后,租赁新厂房约3万平方米,计划引入全自动生产线、智能检测系统和数字化工厂管理系统,总投资6000万元,预计年产量增至2000万套压铸件,生产效率将提升80%,有助于公司扩大产能,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我们每年为比亚迪供应近千台智能检测设备,单台设备售价从十几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客户遍布整个IT行业,应用非常广泛。汽车、电脑、手机、家用电器、军工医疗等类型生产企业都可以用我们的AI+3D检测设备,赋能自动化、智能化发展。”广东德智光学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蒲勇告诉记者,深中通道通车后,他从深圳宝安公司总部开车到阳东时间缩短了一半,非常便利。阳东基地5月投产以来,得到了当地在人力资源招聘、员工食宿生活等方面提供的诸多支持,20多人即可实现月产上百台设备,今年产值预计达5000万元。

随着更多高端新材料、新品类、新器械、新应用涌现阳东大地,这个以五金刀剪产业闻名已久的传统工业强区,正致力引进现代“搭子”、探索更多“花路”,厚积薄发,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