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阳春市名树公园的露天电影又开场了。工作人员熟练地挂起幕布,调试机器。夜色渐浓,观众们坐在放映员备好的红色凳子上,光影流转间,旧片子的故事徐徐展开。

星空下的光影轮回

□ 邓亚菲

2025-11-23 来源:阳江日报

暮色四合,阳春市名树公园的露天电影又开场了。工作人员熟练地挂起幕布,调试机器。夜色渐浓,观众们坐在放映员备好的红色凳子上,光影流转间,旧片子的故事徐徐展开。

我的小女儿是这露天电影的忠实观众,只要幕布一亮,她便再也挪不动步,非要看完才肯回家。看着她兴致勃勃地盯着《扫黑风暴》《中国机长》这些“老”片子,我的思绪却飘回了童年。

20世纪90年代的农村,一场露天电影是全村人的盛宴。我还记得第一次看电影的场景,天还没黑,我和小伙伴们搬着板凳冲向小学操场,操场上已经坐满黑泱泱的人了。幕布往篮球架上一挂,便是我们通往奇幻世界的大门。随着放映机的光束投向荧幕,《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里英雄的形象,深深烙印在我们这群孩子心里。

秋收之后冬夜漫长,电影更是难得的慰藉。邻村放电影,周围几个村子的人都会举家前往。我印象比较深的一次看电影是在我们村的晒谷场,因为是“主场”,婶娘们纷纷提来火炉,一边烤火一边家长里短地闲聊。趁着放映员调试放映机的工夫,母亲总会炒上一锅香喷喷的瓜子,与邻里分享。清脆的嗑瓜子声和电影对白交织,烘托出独属于那个年代的温馨。只有我们这些半大的孩子坐不住,总缠着大人问:“这是好人还是坏人?”问得烦了,大人也懒得回答了,我们便一溜烟跑到草垛后玩捉迷藏。直到散场时听见父母悠长的呼唤,才心满意足地跟着回家。

如果说看电影是赶时髦,那看花灯就更弥足珍贵。花灯是云南最具代表性的地方传统戏剧之一。隔壁村子就有几支花灯队伍,虽然是草台班子,但是很受老一辈人欢迎。农闲时节,花灯队被郑重地请去各村巡演。那一年,姨妈村子里有花灯队演出,她托人叫我们全家去看。奶奶是花灯爱好者,尽管录音机里花灯磁带放出高低起伏的戏段,但是到现场看真正的花灯表演更让人向往。等晚上赶到看花灯的地方,姨妈已经用凳子给我们占好位,水果、点心都准备齐了。临时搭建的舞台上,二胡吱吱呀呀地响着,年幼的我们不懂花灯的唱腔,只觉得桃酥很好吃,再回头一看,平时和蔼的奶奶早就沉醉在花灯戏里了。

曾几何时,露天电影在我们的生活中悄然消失。我们习惯了影院的宽大屏幕、绝佳音效和爆米花,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如今,在公园的星空下,看着过时的片子,听着女儿问出那个同样的问题:“妈妈,他是好人吗?”我忽然明白,那份失落的“情怀”,正是这份简单、质朴的共享时光,是光影之下代代相传的、永不褪色的好奇与温情。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