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是地域文化的活态载体,深植于地域环境。齐鲁文化依托黄河农耕文明,孕育出重伦理、尚秩序的民俗体系;阳江民俗植根南海之滨,衍生出敬海务实、兼容开放的风貌。

南北地域文化的特征及其承传趋探

——以齐鲁与岭南漠阳地区为例高继宽

2025-11-17 来源:阳江日报

民俗是地域文化的活态载体,深植于地域环境。齐鲁文化依托黄河农耕文明,孕育出重伦理、尚秩序的民俗体系;阳江民俗植根南海之滨,衍生出敬海务实、兼容开放的风貌。本文以两地民俗为参照,探析地域文化视域下民俗的生成逻辑、表现形态与传承价值。

地域文化的缘起与内容承载

民俗的本质是“人地关系”的文化投射,地域的自然禀赋、生产模式与文化传统,共同构成了民俗生成的核心要素。齐鲁与阳江因迥异的地域特征,从根源上塑造了两地民俗截然不同的发展走向,其内容承载集中体现在生产民俗与节庆民俗两大维度。

(一)齐鲁地域:农耕文明孕育的伦理型民俗

齐鲁地处黄河中下游平原,“以农为本”的生产模式催生了安土重迁的地域特质。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孔子“仁”“礼”思想深度融入社会生活,形成了以伦理为核心的文化传统。农耕文明的稳定性与儒家文化的规范性相互交织,使齐鲁民俗围绕“家族秩序”与“土地崇拜”展开,呈现出庄重内敛、重传承的鲜明特征。

在生产民俗方面,齐鲁民俗与农耕节奏深度绑定,处处彰显对土地与先祖的敬畏。春播时节,山东部分地区盛行“打春牛”仪式,农户会携带种子前往土地庙祭拜,祈求全年丰收;夏收之际的“开镰礼”极具仪式感,这一习俗既是对农耕规律的文化呼应,更在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浸润下,被赋予了“仁孝”的精神内核,将生产活动与伦理观念紧密结合。

在节庆民俗方面,齐鲁春节以“家族团聚与伦理传承”为核心,所有仪式均围绕“家族兴旺”展开,这一过程不仅是亲情的凝聚,更蕴含着家业代代相传的寓意。大年初一的“踩岁”,农户在院中铺设芝麻秸,寓意“岁岁平安”,每一项仪式都承载着农耕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伦理秩序的坚守。

(二)阳江地域:海洋文明催生的务实型民俗

阳江位于粤西,濒临南海,海洋渔业是重要传统产业。海洋的多变性与风险性,让阳江人既依赖海洋的馈赠,又对其心怀敬畏,逐渐形成了开放务实的地域品格。由于远离中原文化核心区,岭南文化的包容性与海洋文化的流动性在此深度融合,使阳江民俗更注重“祈福避祸”的实用功能,呈现出鲜活外向的独特风貌。

生产民俗以海洋为核心场景,形成了“与海共生”的系列祈福仪式。开渔节是阳江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渔民会以猪、羊、酒等祭品供奉海龙王,船主点燃鞭炮,隆重祈求出海平安、渔获满仓。出海前的“封船眼”仪式用以避邪消灾,返港后的“洗船”仪式则是对海洋的感恩致谢,这些习俗是对海洋风险的心理规避,更是世代渔业经验的总结与传承。祭海仪式后渔民集体出海的场景,进一步凝聚了互助协作的集体意识,成为海洋生产模式的文化投射。

节庆民俗凸显实用祈福的特质,处处透着浓郁的海洋气息。腊月廿三祭灶时,阳江人会用糯米糕粘住灶君的“牙”,期盼他上天后多言好事,为家庭带来福气;除夕团年饭必有整条鱼,取“年年有余”的吉祥寓意。大年初一“行大运”是阳江特色习俗,市民沿着固定路线行走,祈求新的一年顺遂安康。

地域文化的核心特质:信仰民俗的差异与内涵

信仰民俗是民俗体系的精神内核,集中承载着地域人群的价值追求与精神特质。齐鲁与阳江的信仰民俗,分别折射出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核心特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信仰体系。

(一)齐鲁信仰民俗: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敬天法祖”体系

齐鲁信仰民俗以儒家伦理为核心,兼容多神崇拜,构建起完整的“敬天法祖”信仰体系。“孝道”作为核心伦理观念,贯穿于各类信仰仪式之中。清明祭祖是齐鲁最重要的信仰活动之一,民众会携带丰厚祭品追思先祖功德,并向晚辈详细传述家族历史与祖训,实现“慎终追远”的教化目的,将家族伦理与信仰仪式深度融合。

由于农耕文明“以地为根”的特质,齐鲁人对土地神、谷神极为虔诚,农村地区土地庙遍布,农户会定期前往祭拜,这是对农耕生产依赖的直接文化表达。曲阜“祭孔大典”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儒家“礼”的思想具象化,通过庄重的仪式流程,传承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成为齐鲁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彰显了儒家文化在地域信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二)阳江信仰民俗:以海洋神灵为核心的务实开放体系

阳江信仰民俗以海洋神灵崇拜为核心,呈现出务实开放的鲜明特质。妈祖是渔民最主要的信仰对象,沿海地区的妈祖庙香火鼎盛,渔民出海前必到妈祖庙祭拜,祈求航行平安、渔获丰收;返港后则会以丰厚的渔获还愿,表达对妈祖的感恩。这种信仰是对海洋风险的心理慰藉,能够有效强化渔民群体的凝聚力,为海上生产活动提供精神支撑。

除妈祖外,阳江人还崇拜海龙王、财神等神灵,体现了务实的价值追求。祭拜财神时,民众会供奉“发财米”,期盼生意兴隆、家庭富足。阳江信仰民俗融合了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元素,形成多元并存的格局,既保留了海洋文化的独特印记,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展现出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

地域文化的传承价值与发展路径

在现代化进程中,地域民俗虽面临冲击,但仍以强大的文化韧性延续活力。其传承价值体现在文化认同、社会整合与当代创新多个层面,而推动地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需要在挖掘内涵的基础上,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

(一)传承价值:文化认同与社会整合的双重支撑

文化认同是地域文化传承的核心价值所在。齐鲁的“孝悌”观念通过清明祭祖、春节团圆等仪式代代相传,成为地域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阳江的开渔节、“行大运”等习俗,不断强化着当地人“海洋之子”的身份认知。两地民俗以不同形式维系着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保障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齐鲁的庙会是村民社交与物资交流的重要场所,戏曲展演、商品交易等活动有效促进了邻里和谐与社群团结;阳江的开渔节从传统的祭海仪式升级为大型文化盛会,既凝聚了渔民群体的向心力,又吸引了大量文旅资源,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转化。

(二)发展路径:当代创新与地域交融的双向发力

当代创新是地域文化永葆生机的关键。齐鲁地区将面塑、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非遗进校园”工程,让青少年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使古老技艺在年轻一代中传承;阳江则将大年初一“行大运”的传统习俗与全民健身理念相结合,升级为城市文化品牌活动,吸引市民广泛参与,让传统民俗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活力。

地域文化的交融为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以阳江地域文化为例,其以海洋文化、广府文化为核心,兼具疍家文化、客家文化特质,对外来文化具有较强的主动吸收与选择能力。新时代背景下,阳江在南海 I 号文旅开发、海陵岛旅游推广中,将海洋文化与儒家“礼”(尊重)、“智”(专业)等理念相结合,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服务的创新融合,为地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成功范例。

总之,通过齐鲁与阳江地域文化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齐鲁民俗彰显出伦理厚重的农耕文明特质,阳江民俗则展现出活力四射的海洋文明风貌。这一差异印证了地域文化与民俗的深层关联:地域文化为民俗提供了生长的土壤与精神内核,民俗则将抽象的地域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践行的生活方式,每一项仪式都承载着地域人群的生产智慧与价值追求。

在全球化背景下,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愈发珍贵,民俗传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保护地域文化并非固守传统、墨守成规,而是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推动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唯有如此,才能让齐鲁文化的伦理之光与阳江文化的海洋之风代代相传,使地域文化在时代发展中永葆生机与活力,为构建文化自信、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单位:山东开放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