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属于个人的书柜,上面放着自己喜爱的书籍,可以静静地沉浸在求知的欢乐之中——这是我早年的梦想。1981年到外面读书,毕业后回到市直中学任教,我的“藏书”已装满四五个纸箱。然而在当时,要购置一个合用的书柜并非易事。一位木工朋友见我求“柜”若渴,便爽快地把他准备做鸡栈的木架子进行改造,不久,我学校房间的书桌旁便有了一个构造独特的书架,虽说矮小了点,用起来还算顺手。以致莅临本舍的朋友陈君看见了,不由诗兴大发:“鸡栈改书架,庸俗变高雅。你小子还真有两下子!”
由“鸡栈”改造为书架算不算高雅我不敢说,但这并不影响摆放在书架上面的书籍的雅观。在中学教语文那几年,我特别喜欢购买和收藏文学与教育方面的书籍,读书后有心得了,免不了要表达一下。1988年4月,我的一篇小小说《稿子风波》在《南方日报》发表了,是讲述一位叫陈水生的校友,在本校校庆时慷慨捐款万元,却不满意被夸张报道而引发风波的故事;1999年底,我的一篇教学随笔《尊重:教育者的钥匙》被市教委评为教学论文一等奖,不久还在省教育厅主办的《师道》上刊出。正所谓开卷有益,这些小成果,跟我的藏书日渐增多不无关系。
真正圆了我的书柜梦,是在1991年。其时我刚刚离开学校和市教育部门调到市政府综合部门工作。在新单位,我先后接触的有秘书、综合、信息工作,还有信访工作。其时,家里已有一间属于我个人的书房,内有两个书柜。
从1995年起,除了做好办公室文字工作,我还先后在中央办公厅秘书局主办的《秘书工作》发表了《基层办公室主任如何从繁忙中解脱出来》,在《广东秘书工作》发表了《“广”与“深”——高质政务信息的两大特点》等文章。1996年10月,因为《用唯物辩证法指导信息工作》一文被湖南省委办公厅主办的《当代秘书》采用,我接到该刊主编严纯美打来的电话,他十分客气地鼓励我,希望今后常联系,还决定聘任我为《当代秘书》的特约记者。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是政府改革的节点,受《当代秘书》编辑部之约,我撰写了一组关于机构改革的随笔,如《欣喜,但不能高枕无忧》《坦然看待去与留》《喜忧参半话“回炉”》《愿机构改革健康有序地进行》,作为特稿在刊物显要位置刊出,并被评为年度优秀稿件而受到奖励。从1996年起历时5年,我在《当代秘书》发表文章30多篇。
2008年8月20日,因为要带阳江各县(市、区)信访负责同志到山西省信访局学习信访工作经验,恰好路过长沙,我决定探访一下严纯美老朋友。下午5时左右我们在黄花机场下机,一位年约五十、面相和善的先生在接机处盯上了我,手里还打着“迎接林迎先生”的牌子,我一看即知,这就是严纯美老师了。客气的寒暄,热情的叙旧,当谈及1996年已开始交往,12年来至今终有一见时,双方都沉浸在一种穿越时空的温暖情怀中。
深夜攀谈,当我告知严先生,我们的下一站将是明天赴山西省信访局走访梁雨润时,他颇感依恋又充满感情地说:“你与梁局长见面,就跟在此见到我一样,均属于‘以文为媒,先神交后握手’啊,恭祝此行愉快!”
我与梁雨润结缘,始于2007年3月,当时他已成为全国信访战线的一面旗帜,感动中国的十大好人之一。几乎同时,《南方日报》连载著名作家何健明撰写的报告文学《为了弱者的尊严》,文中把梁雨润任山西省信访局副局长时为民排忧解难的先进事迹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出于感动,我写了一篇随感《梁雨润的魅力》,在国家信访局主办的《人民信访》上面发表了。随后,广东的《南粤信访》和陕西的《民情与信访》先后转载。
8月21日下午,在山西太原,我见到了笑脸相迎的梁雨润副局长。寒暄之后,他非常热忱地表示先带我们到渴望已久的目标——大寨走走,中巴车上,梁雨润诙谐地对我说:“今天,我要为老朋友当一回厅级导游,陪你们去一趟大寨。但有点遗憾的是,郭凤莲大姐因为要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要不,我们就可以在大寨见到她了。”
这确是一件憾事,不过梁先生勤谨热情的陪伴弥补了这一遗憾。接连两天,他带我们探访了山西太原的人文历史景观,还让我们在山西省信访局观摩了他接访上访群众的全过程,他那种“情系百姓,专为弱者讨回公道”的暖心情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2011年起,我从政府部门转至市委部门,随后又负责市作家协会工作,这段变化,不仅延展了我原来的藏书模式,也让我互为知音的“朋友圈”不断得到扩充。
2012年12月,经《秋光》杂志社预约,在市委老干部局的办公室里,我见到了来访的特约记者魏龙民。“早就听说你对文化情有独钟,今天我是特地来会会你这位文友的!”魏老师快人快语,热情爽朗,刚一见面就让我心中涌起一种亲切感。
令我感到惊讶的是,这位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高才生,刚一接触就显示了他数学的天赋。正如他随后发表在《秋光》杂志的散文,即《沟通从心灵开始——林迎速写》所言:“2012.12.12”是个百年一遇的三联“12”吉日,我们在阳江市委老干部局采访了局长林迎。选用一组枯燥的数字来勾勒他的轮廓:他家有书架18个,他写的百页日记有38本,发表的文章有近300篇90余万字。去年,随老年教育考察团赴台湾考察8天,回来就洋洋洒洒写了7000字的《诗意台湾》游记,还附有38首诗发表在《阳江文艺》上……
这次魏老师的主动来访,对我来说既是鼓励又是鞭策。他从“藏书”开始,讲到看书写作,还谈到读书人要广交书友,一席话让我一下子找到了知音。
“书犹药也,善学可以医愚”“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过,我更愿意把书当作最可信赖的“朋友”。在《读书随想》一文中,我就讲过这样一段话:“世界上没有一个朋友比他们更忠实,更无私和恒久,他们无求于你,只是默默地为你奉献,在黑暗中给你灿烂的阳光,在孤寂时给你美妙的音乐,在干渴时给你清凉的泉水,在寒冷时给你温暖的炭火。”
时光来到2019年9月23日,应省作协之邀,我参加了为期5天、在内蒙古举行的“粤蒙作家千里边防行”活动。这次文学交流活动,让我不仅亲历了内蒙古富有特色的人文风光,还结识了内蒙古一批文友,甚至在呼和浩特,我们还见到充满神奇色彩的“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和玉荣,全程见证了粤蒙两地作家一场有特殊意义的“爱心之旅”“友谊之旅”和“文化之旅”。
回来后我有感而发写成一篇散文,即《塞北雄风在 大漠永留芳》,并于2020年3月11日在中国作协主办的《文艺报》发表。“文化为媒梦为魂,南来北往写缤纷。挥鞭骏马三千路,破浪轻帆万里云。异域风情添逸致,源流文史塑纯真。求全使命新时代,北塞南疆比睦邻。”这是我参与内蒙古这场“文化之旅”的一点感悟。其实,读书学习,加强交流,海纳百川,汲取书之精华,推进人类文明事业的发展,此情此理是一致的,因而愿以此小诗为本文作结。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