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知诗文,12岁能吟诗作对”。如果让你猜一古代才女,你会想到谁?
或许,你会第一时间想到李清照,那位宋朝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她的名字如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历史的天空。然而,在这广袤的历史长河中,还真有一颗被遗忘的明珠,她的光芒虽未及李清照那般耀眼,却同样璀璨夺目。
阳西,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重峦叠嶂,江河蜿蜒。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山川之间仿佛蕴藏着无尽的灵气。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阳西这座静谧的南方小城,迎来了一个不平凡的女婴。她是当地首富王志宾的宝贝孙女,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便注定不凡。这个女子,便是日后名震一方的阳西才女王若霞。
王若霞,这个名字如同她的才情一般,清新脱俗,光彩照人。她自幼便对诗文怀有浓厚的兴趣。七岁那年,当其他孩童还在嬉戏玩耍时,她已经开始沉浸在诗文的世界里自得其乐。她常常站在窗前,眺望着远方的山峦,口中吟咏诗句,那清脆的声音如同天籁之音,在宅院中回荡。
王若霞才思敏捷,才华横溢,十二岁时,就开始写诗作词,她的才情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每出新句,都让人惊叹不已。她的作品如同清泉般流淌在阳西的大地上,浸润着人们的心田。
王若霞成长的宅院,坐落在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之中,每当微风拂过,竹叶随风摇曳,沙沙作响,仿佛大自然的乐章,又似诗人在低吟浅唱。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为这片竹林增添了几分神秘和宁静。在这片竹林中,她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她常常独自一人,漫步在竹林中,让那清新的空气荡涤着她的心灵。她闭上眼睛,聆听着风的声音,感受着竹叶的触感,仿佛自己与大自然已融为一体。在这里,她经常尽情地吟咏诗文,那清脆的声音仿佛是天籁之音,字字珠玑,句句动人,在竹林上空回荡不息。
十六岁那年,王若霞的才情达到了巅峰。她的诗词不仅在阳西广为流传,更被朝廷中的文人墨客所赞赏。而且,因为才情出众,她被朝廷册封为才女,这一殊荣让她的名声远播,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人物。
然而,这位才女的命运并未因此而一帆风顺。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波折。
二十岁那年,王若霞嫁给了阳江观光村的才子张子焜。两人情投意合,恩爱有加。婚后不久,她便为夫家诞下一子,为这个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张家虽曾是地方上的名门望族,但到若霞嫁入时,家境已日渐衰落。王若霞安贫乐道,勤俭持家,同时辅佐丈夫攻读应考。在她的鼓励和支持下,张子焜终于考中秀才,两人欣喜万分。
可惜好景不长,张子焜赴肇庆应试时,因名落孙山而滞留他乡,不幸染上风寒,一病不起,最终客死异乡。
丈夫的离世给王若霞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她悲痛欲绝。
生活的磨难并未就此结束。
不久之后,公公婆婆也相继离世,让她在悲痛中更加孤立无援。
无奈之下,她只能携带着年幼的儿子回到娘家岗平村居住,依靠父亲的庇护度日。
在娘家,王若霞帮助父亲教书育人,传承家族的文化传统。父亲为她在村东盖了一间草房,她将其命名为“解烦轩”,希望自己在这里能够解开心中的烦恼。她还在屋前挖了一口池塘,种上荷花,取名为“浴日池”,每日在池边赏花咏诗,寄托着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然而,命运似乎还是不愿意放过这位才女。
次年,她的儿子突患天花夭折,这一打击让她几乎痛不欲生。她将居室改名为“买烦轩”,将池塘改名为“落日池”,以表达心中的无尽悲伤。她写下了一首首伤感诗,倾诉着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命运的无奈。
从此,王若霞寄情于山水诗酒之间,用笔墨抒发内心的情感。她的诗作工整,音韵流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在八十八岁那年,王若霞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她离世两年后,嘉庆皇帝降旨允许她归入王族祭祀,成为阳江地区继冼夫人之后第二个沐浴皇恩的女人。因她在家族中排行第七,王氏子孙称她七姑太。后人将她的诗作辑成《若霞亭诗集》传世,收录诗作达六百首之多,让这位才女的才华得以永载史册。
王若霞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磨难,但她却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她的诗作不仅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命运的无奈,更展现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文化的执着追求。她的一生堪称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史诗,让人感叹不已。
最后,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位才情堪比李清照的阳西才女的诗:
大垌寺
日落山门净,云封半寺闲。
谷幽寻梵悟,松韵绕禅寒。
雨放靴钉菌,风生鹤咀兰。
泥棋敲竹下,长啸海天宽。
挑 灯
午夜寒光寂,兰膏焰半明。
丹心应未坠,还剔写幽情。
笔 花
七寸枝头夺化工,
香魂滋透砚池红。
梦中锦绣谁曾识,
开到文章别不同。
朗官时雨
丞相台前群宰巍,
水帘百尺白云飞。
云筛细雨来天半,
烟锁岚光敛日辉。
石古苔封尘不到,
潭深龙老暑常微。
来时化育宣皇露,
万顷能滋黍稻肥。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