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职院附属实验学校老师在给学生上人工智能教育课。
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青少年编程教育持续升温。如今,不少学校已将人工智能课纳入课程体系,中小学生科技素养培养俨然成为教育领域的关键议题。但实践中却呈现出两极分化现象:部分学生经科学分层引导,从趣味启蒙稳步进阶至独立创作智能作品;而有的孩子则因家长急功近利,跳过基础直接攻坚高阶内容,导致最终丧失兴趣甚至产生抵触。近日,笔者走访市内多所中小学并采访多位老师,他们结合各校“分层递进”培养体系的实践经验,剖析不同培育路径的差异,共同探寻科学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有效方法。
■ 文/图 阳江日报记者 梁驰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孩子快速掌握人工智能技能,部分家长会盲目追求“高阶学习”,跳过基础启蒙让低龄孩子学Python代码、硬件开发,甚至强迫孩子参加超能力竞赛,想打造“科技神童”。
阳江职院附属实验学校学生家长梁进,他见邻居孩子在编程比赛获奖,便给刚上四年级的儿子报了“小学Python精英班”,还买数千元的机器人套件。他觉得,别人的孩子能学,自己的也不能落后。起初,儿子对机器人组装还比较有兴趣,但面对满屏的代码和复杂算法,很快没了耐心,上课走神、课后拖延,并逐渐抵触电子产品,直言“再也不想学编程”。一学期下来,孩子不但没掌握多少技能,而且还对科技学习产生心理阴影。
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另一名家长郑仕婉为让在阳江一中初中部上初一的孩子能在“人工智能竞赛”获奖,报了三个科技培训班,周末连轴转。孩子每天除了完成学校作业外,还要背编程语法、练机器人调试,常常搞到晚上11点之后还没能睡觉。孩子虽然短期内获得了区级比赛三等奖,但后面学到传感器、智能系统时,因基础不牢,连简单电路连接都无法独立完成,科技社团成绩下滑,最终退出竞赛。
不少家长将“早学、多学”等同于“学好”,但多所中小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指出,这种违背成长规律的“拔苗助长式”培养隐患很多。阳江职院附属实验学校老师陈凤仙表示,低龄孩子适合具象化、趣味性学习,直接接触抽象内容易生挫败感;初高中学生若跳过基础,只突击竞赛技巧,会让孩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很难形成系统的科技思维,后续学习“后劲不足”。
在人工智能教育中,是否一定要通过“超前学、高强度练”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我市多所学校的实践给出了否定答案。这些学校通过构建“小学趣味启智、初高中实践进阶”的分层培养体系,许多孩子在没有过度培训的情况下,不仅保持了对科技的兴趣,还逐步培养了扎实的创新实践能力。
阳江职院附属实验学校的“阶梯式编程教学”颇具代表性。该校从低年级开始,用源码编辑器等图形化工具启蒙,学生通过拖拽模块让虚拟的“海洋生物”游动、变换方向,在趣味操作中理解编程逻辑。“让小鱼动起来的过程特别有意思,我还会主动琢磨怎么让它们避开障碍物。”三年级学生李雨珊表示,这种“玩中学”的方式,让她对编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还会主动观看教学视频拓展学习。
随着年级升高,学校逐步引导学生过渡到Scratch、Python编程,并在高年级引入micro:bit微型电脑开发板,让学生从“虚拟编程”走向“硬件实践”。陈凤仙介绍,这种分层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让不同基础的孩子找到适配的学习路径,“有的孩子在图形化编程阶段就展现出天赋,我们会推荐他们加入兴趣小组;有的孩子虽然进度稍慢,但也能在基础课程中逐步积累,不会因难度过高而放弃。”
初高中阶段,我市学校则聚焦“以赛促学、实践进阶”,将竞赛与日常教学深度融合,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锤炼能力。阳东一中的信息技术课堂,采用“课堂入门+教程自学+工作室强化”的模式:课堂上教基础原理,学生通过电脑预装的教程自主拓展,赛前则在工作室进行集中训练,教师针对问题逐一答疑。
阳江一中初中部则通过“社团启蒙+专项培养”筛选潜力学生。从七年级信息技术社团中,挑选兴趣浓厚、能力较强的学生重点培养,经过一至两年系统学习形成稳定团队。该校老师黎水成表示,初中阶段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比如学习传感器知识时,让学生亲手搭建“红外避障小车”;学习编程逻辑时,结合“校园考勤模拟系统”设计程序,让孩子感受到技术的实用价值,才能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
在人工智能教育中,如何避免“拔苗助长”,让孩子主动爱上科技、学好科技?我市教育界人士和一线教师结合实践经验,给出了科学的引导方向。
“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节奏,是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前提。”陈凤仙指出,小学阶段是兴趣启蒙的关键期,应通过“趣味化、具象化”的教学,让孩子感受科技的魅力,而非过早灌输复杂知识;初高中阶段则需在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间找到平衡,通过真实的项目和竞赛,培养孩子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那些跳过启蒙直接“高阶学习”的做法,就像让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跑步,不仅难以达到效果,还可能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对于家长关心的“如何培养孩子的科技素养”,受访教师们给出了具体建议。首先,注重“阶梯式引导”,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基础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小学阶段可从图形化编程、科学实验入手,初高中再逐步接触代码、硬件和智能系统,避免“一步到位”。市共青湖学校副校长冯玉仙介绍,该校编程班围绕“漫游祖国”“海洋巡游记”等主题开展教学,既贴合低龄学生兴趣,又融入品德教育,“孩子在控制程序背景移动的过程中,既能掌握编程方法,又能潜移默化地接受价值引导,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更易被接受。”
其次,搭建“课堂+课后”的学习闭环,强化自主学习能力。市共青湖学校每节编程课都会录制专属视频教程,发送给家长供孩子课后复习;阳东一中则在学生电脑中预装自学教程,鼓励学生根据兴趣自主拓展。冯玉仙表示,这种模式既能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内容,又能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习惯,“真正的科技素养,不是靠培训班‘喂’出来的,而是靠孩子主动探索‘学’出来的。”冯玉仙说。
最后,强化师资支撑,为分层教学提供保障。当前,部分学校面临人工智能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影响了分层教学的推进。对此,教育部门和学校正通过“引进专业教师、开展常态化培训、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等方式破解难题。阳东一中通过跨校交流、专家讲座提升教师能力;阳江职院附属实验学校则与高校合作,邀请专业团队指导教学。“教师是分层教学的关键,只有教师具备系统的人工智能知识和教学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逐步进阶。”陈凤仙说。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