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排便真的能减肥吗?

2025-09-27 来源:阳江新闻网

清晨的体重秤数字比昨天轻了0.5公斤,许多人会暗自欣喜“昨天的清肠见效了”。一些社交媒体上也充斥着“排毒清肠瘦身法”、“宿便导致肥胖”等伪科学概念,不少商业广告更是将排便频率与减肥效果直接挂钩。然而,排便真的能减肥吗?对此,市人民医院营养科科长、主任医师冯自由解释:排便只是食物残渣的排出过程,与脂肪代谢并无直接关联。许多标榜“排毒减肥”的产品,实际上添加了泻药成分,通过刺激肠道加速排泄来制造体重下降的假象。然而,这种“减肥”不仅无效,还可能严重危害健康。

一、粪便的生物学本质:被误解的排泄物

从医学角度看,粪便的75%以上是水分,固体部分包含未消化的膳食纤维(约占30%)、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约占30%)、脱落肠壁细胞(约占10%)以及微量脂肪(低于5%)。值得注意的是,正常粪便中几乎不含人体需要代谢的脂肪组织。脂肪的分解(脂解作用)发生在脂肪细胞的线粒体中,其代谢产物通过血液运输最终以二氧化碳形式经呼吸排出(约84%)或随尿液排出(约16%),而非通过消化道。

消化系统的运作呈现明确的阶段性特征:食物在胃和小肠经历化学分解(约4-6小时),营养物质被吸收后,残渣进入结肠进行水分重吸收(约12-48小时)。这意味着某次排便的内容物,实际上是2-3天前摄入食物的残余部分。结肠动力学研究表明,健康人的排便频率存在显著个体差异,从每日三次到每周三次均属正常范围,这与个人的肠道菌群构成、膳食纤维摄入量及自主神经调节有关。 

二、泻药减肥的本质:水分流失≠脂肪减少

一些打着具有减肥功效的产品,被检测发现其实际添加了禁用泻药比沙可啶、利尿剂、甲状腺素等。这些产品通过人为制造腹泻或加速代谢达到短期减重效果,却可能造成肠神经丛不可逆损伤。医生警示,靠泻药减去的每一斤体重,都在透支着你的生命。

泻药(如番泻叶、比沙可啶、酚酞等)通过刺激肠道蠕动或阻止水分吸收,促使粪便快速排出。短期内,频繁排便可能导致体重下降,但这种下降主要源于水分和肠道内容物的流失,而非脂肪消耗。 

脂肪的减少需要通过热量赤字(消耗大于摄入)来实现,而泻药并不影响脂肪分解或代谢。一旦恢复正常饮食和水分摄入,体重会迅速反弹。因此,依赖泻药“减肥”不过是自欺欺人。 

三、滥用泻药危害:肠道在慢性自杀

1.电解质紊乱

   频繁腹泻会导致钾、钠、镁等电解质大量流失,引发乏力、心律失常,严重时甚至可能诱发休克或猝死。 

2. 肠道功能受损

   长期使用泻药会使肠道产生依赖性,导致“惰性结肠”——肠道失去自主蠕动能力,最终演变为顽固性便秘,甚至需要医疗干预。 

3. 营养吸收障碍

   腹泻影响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长期可能导致维生素缺乏、贫血、骨质疏松等问题。 

4.加重肝肾负担

   部分泻药需经肝脏代谢,长期滥用可能损害肝功能;某些含蒽醌类成分的泻药(如番泻叶)甚至可能增加结肠黑变病风险。 

5. 心理依赖与进食障碍

   许多人陷入“排便=减肥”的误区,逐渐发展为泻药依赖,甚至催生厌食症、暴食症等心理问题。

 四、科学减脂的代谢路径:脂肪去哪了?

多排便≠脂肪减少,那脂肪去哪了,如何才能健康减肥?

脂肪分解的生化途径(β-氧化)需要一系列酶参与,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水和ATP能量。医生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配合力量训练,才能有效激活脂解酶系统。相比之下,肠道菌群对能量吸收的调节更值得关注。增加可溶性膳食纤维摄入,其形成的凝胶基质能包裹部分脂肪随粪便排出。

真正的体重管理应着眼于能量平衡方程。医生指出,每日500大卡的能量缺口(通过饮食控制与运动结合)才可能实现每周0.5公斤的健康减重速度。与其关注排便次数,不如记录膳食营养构成:优质蛋白占比30%、复合碳水50%、健康脂肪20%的配比,配合每日25克膳食纤维(约400克蔬菜+200克水果+50克粗粮),既能维持规律排便,又能保证减脂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