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公证处办理相关手续。

法律意识提高催生公证需求

公证服务筑牢市民权益“防护网”
2025-10-18 来源:阳江日报

   

市民在公证处办理相关手续。 陈建华 摄


■ 阳江日报记者/朱俏施

10月15日,记者走进阳江市漠阳公证处,见到有市民正在办理继承公证。“以前觉得公证离生活很远,直到自己要来办理公证,才发现它是这么重要。”市民的感慨,道出了当下许多人对公证服务的认知转变。随着社会法治环境不断完善,市民法律意识逐步提升,公证服务逐渐走进“大众生活场景”。

从“被动办理”到“主动规划”

漠阳公证处负责人王园园介绍,今年以来,该公证处已办理各类公证约1000件。其中,涉人身关系的协议公证业务占比显著增加,服务模式正发生关键转变,过去以“继承、委托”为主的被动式办理,逐渐转向以“财产规划、风险预防”的主动规划。

“增长背后是市民法律意识的觉醒,尤其是婚前对财产规划的需求突出。”王园园表示,过去,不少人将婚前谈财产等同于“不信任”,担心伤害感情。如今更多市民意识到,清晰的财产约定不是对婚姻的“质疑”,而是对双方权益的“保护”。10月9日,一对情侣便专程前来办理婚前财产约定协议,男方名下拥有一处房产,经双方友好协商,约定待双方登记结婚后,将该房产公证为双方共有,以透明约定夯实婚姻信任基础。

当下年轻人更注重婚姻中的“个体权利”,尤其是不少女性、创业者或有婚前资产积累的群体,不再被动接受“婚后财产默认共有”的惯性认知,而是主动通过公证明确婚前房产、存款、股权等资产的归属。今年3月,曾有一对情侣前来办理婚前财产约定公证:女方名下有三套婚前房产及一台汽车,两人希望通过公证明确财产归属,避免未来因财产问题产生矛盾,让婚姻关系更纯粹。最终,公证员根据两人意愿起草协议,通过逐项审查产权证明、细化条款表述,确保条款合法有效,为他们筑牢了“权益安全线”。

从“窗口等待”到“上门服务”

市民需求的变化,也推动着公证服务从“传统窗口模式”向“便民化、人性化模式”转型。漠阳公证处通过流程优化与服务创新,让“最多跑一次”成为常态,推出“上门办”“延时办”“急事急办”等服务,切实解决群众办事难题。

针对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上门办”服务让公证充满民生温度。今年以来,漠阳公证处已为10位高龄老人、残疾人提供上门公证服务。前段时间,公证处接到阳东区东平镇某女士的求助,称其父母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想办理房产委托公证,将名下房产委托女儿出售以方便后续生活安排。考虑到老人的身体状况,10月15日,漠阳公证处立即安排两名公证人员携带便携式公证设备上门服务,在老人家中仔细核实身份信息、确认真实意愿,全程严格遵循公证程序,解决了家属的燃眉之急。

面对市民“上班没空办、下班没法办”的困境,“延时办”服务打破了时间限制,“急事急办”服务解决了当事人的燃眉之急。9月底,一名外籍人员因签证即将过期急需办理相关公证,但受台风“桦加沙”影响,本地机构无法及时提供翻译服务,情急之下漠阳公证处联系外地机构提供帮助,确保市民在签证有效期内顺利拿到公证书,同时积极与外事服务中心沟通联系确保当事人下一步申办附加证明书手续能顺利通过。

助力维权与产业保护

“除了继承、委托、涉外公证等传统业务,保全证据公证的需求近年来持续增长,尤其在维权与产业保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王园园介绍,从商业维权到个人事务,保全证据公证正成为守护权益的“关键防线”。

商家为防止商标被侵权,会对侵权网页截图、侵权商品购买全过程进行公证,固定侵权证据;市民在重要交易中,会将微信聊天记录、邮件内容、转账凭证等进行公证,避免后续因证据丢失或篡改产生纠纷;在房屋租赁纠纷里,当事人也会通过公证记录房屋现状、租金支付凭证等,为维权提供有力法律依据。

作为我市重要产业的五金刀剪行业,也曾多次借助公证维护权益。此前,一家五金刀剪企业发现自身设计的小刀图片被盗用于产品宣传与销售,企业相关负责人第一时间联系漠阳公证处办理保全证据公证,对盗用图片的网页、商品销量评价等进行固定。这份公证书在后续诉讼中成为关键证据,有效证明了侵权事实。

“尽管公证服务已越来越贴近生活,但部分市民对公证仍存在认知误区。很多人觉得公证处就是看材料、盖章、收费,其实这是对公证职能的片面理解。”王园园解释,公证的核心是“证明真实性、合法性”,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对于不真实、不合法,或不具备法律意义的内容,例如虚假合同、违背公序良俗的约定等无法办理公证。

王园园进一步提醒,市民在生活中若遇到涉及重大人身或财产权益且有潜在争议或纠纷风险的事务,比如婚前财产约定、遗产规划、重要商业合同签订等,都可提前通过公证明确权利义务、固定关键证据,从而规避风险,大幅降低事后维权的时间与经济成本。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