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友“组团”从市区出发前往东平镇。 谭文强 摄
每天晚上8时许,只要没下雨,市区金平路上总能看到不少装备齐全的骑友。随着我市道路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购买山地车、公路车等运动型自行车,将自行车从一种交通工具变为一种“健身器材”,将骑行当成一种健康、绿色的个人爱好。
9月17日是世界骑行日。近日,记者采访了我市多名骑友,了解他们的骑行日常。他们在发掘阳江本土骑行路线的同时,也期盼着这座城市能够日益完善慢行基础设施,成为一座“骑行友好城市”。
■ 阳江日报记者 王雄基
9月14日上午8时,10多名骑友陆续赶到阳东区湖滨西路的红棉饭店门口,准备一同骑行前往东平镇。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骑友多为男性,他们每个人都“全副武装”,头戴骑行头盔,身穿紧身的骑行服,有的还佩戴了臂式心率计用于监测运动时的心率。
人员集齐后,在队长陈志高的带领下,骑友们陆续出发踏上了旅途。路上,骑友们保持着每小时27到29公里的时速,往返80多公里的路程,加上休息、吃午饭,骑友们回到市区时已是下午4时。
这是骑友们“组团”骑行的一个普通场景。在陈志高组织的“飞扬骑行群”里,500多名骑友经常线上交流,每天都有骑友自发组队出门。“现在白天比较热,骑行活动主要集中在晚上。”陈志高介绍,目前骑友更爱夜骑,其中市区的骑友喜欢沿着金平路、滨海旅游公路、县道609线、雅白线,以顺时针方向绕一个大圈回到市区,全程耗时约90分钟。
而在阳春市新动力骑行俱乐部,夜骑的骑友们则喜欢从阳春市区出发,往东前往蟠龙村,或往北骑行至大河水库。到了周末,时间充裕的骑友则会选择更长的骑行路线,如从阳春市区出发前往鸡笼顶、岗美镇,甚至一直骑到海陵岛。
对骑友来说,骑行是一项运动,也是一次繁忙工作后的放松。不同的人对骑行的偏好不同,有人喜欢短途、轻松的休闲骑,有人则喜欢竞速、锻炼耐力。在车型的选择上,前者多骑山地车,后者更青睐公路车。
山地车和公路车有什么区别?阳春市新动力骑行俱乐部创始人连成志介绍,山地车的避震性能强,胎纹深且复杂,泥泞、碎石路段的通过性更好,但骑起来比公路车费力。公路车的车身结构追求轻量化,骑行时身体前倾,背部几乎与地面平行,适合追求速度的骑友。
“七八年前,骑山地车和公路车的骑友比例大概为7:3,如今两者差不多平分秋色了。”陈志高介绍,近年骑公路车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市的骑行条件越来越好,如坑洼路段越来越少,市区不少主要道路都设有非机动车道等。
不过,与路骑相比,骑友们对去公园碧道骑行的兴趣并不大。陈志高表示,公园行人多,骑行时经常要避让,而且路程较短,不到十分钟就能骑完全程,一般岁数较大喜欢慢骑的骑友才会去公园骑车。记者试着在市区共青湖的环湖碧道骑行,发现全长3.9公里的碧道上,堤坝段两个入口以及体育北路入口均设有阻挡机动车的横梁,骑自行车经过时需要下车将车抬起才能进入碧道。同时,碧道接近金郊路的一段还因管道施工被围栏中断,整体骑行体验并不顺畅。
“骑行和其他的运动项目不一样,骑行时整个人的状态都是放松的。”谈到为何迷恋骑行,连成志表示,骑行去的地方多,路上能看到许多风景。此外,骑行不像打篮球、踢足球一样必须“凑人”,一个人也可以骑上自行车出发。
对陈志高而言,骑行更重要的是过程,而非目的地。“我们会尽量避开车辆较多的时段和路段,同时选择红绿灯较少的路线。”陈志高建议骑行新手,刚开始骑行时按照个人需求多了解本地的优质骑行路线,骑行时注意遵守交通规则,做好检查车胎、刹车等安全准备。
陈志高建议,骑友骑行时要穿戴好骑行头盔,尽量穿着颜色鲜艳的衣服,夜骑时还要注意给自行车装上前后车灯,保证后挡泥板处反光标志的清洁,避免让自己在黑暗的夜色中“隐身”。此外,骑车时切勿追逐、并行。过马路时,要下车推行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