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学生们逐渐回归到正常的学习状态。 大海 摄
新学期开学已半个月,有家长反映,孩子新学期的学习生活“不在状态”,还没有从假期氛围中走出来。从轻松的假期切换到紧张的校园生活,如何帮助学生快速调整状态、适应新学期节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近日,记者走访我市多所学校,探究“假期综合征”背后的原因,并采访两位教育界人士,听听他们分享的“适应秘籍”。
■ 阳江日报记者/王勇明
“上课盯着黑板,思绪却飘回假期的游戏里”“明明作业不多,却磨到半夜才写完”“晚上老是不按时间休息,第二天上课没精神”……开学已半个月,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开学后“不在状态”,出现作息混乱、学习节奏跟不上,甚至不想上学等情况。
“假期每天可以熬夜刷短视频,现在早上6点起床像打仗一样,上课时不时走神,感觉像‘灵魂出窍’一般。”我市一民办小学学生陈宇表示,尽管开学前一周刻意调整,但生物钟仍没转过来,即便强撑着听课,知识点也左耳进右耳出,课后作业要对着答案才能勉强完成。
像陈宇这样因玩心未散表现出“不在状态”的学生不在少数。“假期孩子喜欢玩电子产品,现在一写作业就偷偷玩平板,说了好几次都没用。每天催孩子写作业,催到我自己都‘上火’。”家长李佩华的儿子上五年级,写作业总要拖到晚上9点以后,她对孩子的学习状态感到头疼。为了矫正孩子的学习态度,李佩华晚上采取“一对一”辅导,盯着孩子写作业,但效果不大。李佩华坦言,盯着孩子写作业是一件很心累的事情,催一遍动一下,不催孩子就坐着玩橡皮擦。对此,李佩华尝试过“没收电子产品”“定闹钟”等办法,但孩子要么哭闹反抗,要么“磨洋工”应付,亲子关系也变得紧张。
“不是故意偷懒,是真的难以一时调整过来。”采访中,不少学生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刚步入初中生活的罗晓喻表示,小学只需要重点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现在增加了历史、地理、生物等科目,同样的上课时间,面对新增的学科难点和加快的教学进度,他总觉得“反应慢半拍”,作业要比同学多花1小时才能完成。“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科目,我担心跟不上老师和同学的节奏,成绩会慢慢下滑,一想到这些,我就感到十分焦虑。”罗晓喻说。
我市一公办学校老师告诉记者,不少学生开学这两周仍处于“离线”状态,有的学生上课眼神涣散,有的偷偷在桌下摆弄文具,有的甚至忘记带书本过来,学生未从假期的“松弛模式”切换到“学习模式”。低年级学生和学段新生更容易出现适应问题,环境与角色转换这双重变化容易引发开学焦虑,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
“假期综合征”是指在假期结束后,儿童青少年因生活节奏、饮食、作息等突然改变,导致身体和心理上出现的一系列不适症状。“开学后学生出现‘不在状态’,本质上是‘假期综合征’引发的短期适应障碍,导致学生难以快速调整自己,适应新学期节奏。”广东两阳中学心理老师林佩琼表示,“假期综合征”通常在假期结束后的几天和开学后几天最为明显,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广大学生和家长应理性看待。
“假期里,多数学生的作息不规律,熬夜刷视频、打游戏,长期下来,人体的生物钟被调整到‘假期时区’。开学后,学生需突然回归‘早6点起、晚9点睡’的规律作息,相当于人为制造了时差。”林佩琼举例,就像从国外长途旅行回来要倒时差一样,学生的身体需要时间适应新的作息节奏,在此期间,容易出现白天犯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问题。
“比生理调整更难的,是心理状态的切换。假期与开学的环境差异大,假期形成的惯性让孩子难以快速适应开学节奏。”林佩琼分析,假期里,孩子处于自主掌控模式,想什么时候玩、玩什么、玩多久,大多自己说了算,无需面对压力和规则;但开学后,要遵守课堂纪律、完成作业、应对学业任务,这种从自由到约束的强烈反差,可能会让孩子产生心理抵触。
曾有一学生告诉林佩琼:“假期在家能躺着看动画片,开学要坐40分钟听课,太难受了。”林佩琼表示,这种抵触并非故意叛逆,而是孩子对失去掌控感的本能反应。此外,部分孩子假期过度放松,大脑长期处于低负荷状态,开学后突然要应对高强度的学习思考,也会因思维惰性表现出“不在状态”。
在林佩琼看来,学生目标感缺失也是“假期综合征”背后的原因之一。“假期无需面对明确的学习任务,学生处于无目标放松状态;开学后面临新的学习要求、人际关系等挑战,部分学生因缺乏清晰的规划,也会陷入迷茫式拖延。”林佩琼说。
面对新学期的学业压力、新同学和新老师,学生们有着不同的适应困惑,但也摸索出了各自应对的方法。
我市一民办中学学生林锦曦表示,开学第一周总觉得“心还飘在外面”,她的解决办法是制定每日微计划。林锦曦介绍,早上提前10分钟到教室背单词,午休后花10分钟梳理下午的课程重点,晚上睡前总结当天的收获,几天下来就逐渐找回了学习的感觉。
作为初一新生,陈冰曾因面对新同学和陌生环境感到拘谨,为此她主动破冰,积极融入新集体。“我主动向同桌请教学习知识,课后和同学一起参加乒乓球社团,现在已经有了几个好朋友。”陈冰说,主动迈出第一步,会发现新环境并没有那么难适应。
高一学生潘增梅看到开学时发下来的大堆学习资料,感到有些焦虑。但她知道,光焦虑没有用,于是,她主动与老师沟通,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应对方法。潘增梅说:“老师告诉我把大目标拆成小任务,比如本周重点突破英语语法,每天攻克一个知识点。现在看着任务一个个完成,心里踏实多了。”
如何帮助学生更快融入新学期?省中小学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阳东区金湾学校校长李芬爱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给出了实用建议,她说,学生可结合自身情况梳理规划,明确新学期方向,列出薄弱学科的提升计划,或制订参加社团、竞赛的计划,让学生带着方向感投入学习中,减少开学迷茫。学校和老师可采用课堂“缓起步”的方法,降低开学门槛,用“温柔过渡”替代“强行施压”,开学前段时间尽量减少新知识灌输,通过旧知识趣味闯关、假期趣事分享会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适应新学期。同时,老师和家长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及时疏导情绪,可以通过聊天、运动等方式帮学生释放压力,告诉学生“适应需要时间”,给予耐心和鼓励,要理解和接纳学生的情绪,这样才能让学生从抵触走向接纳,以最佳状态投入新学期学习当中。
新学期新起点,无论是学生主动调整,还是教师、家长的助力,核心都在于“循序渐进”。“只要找对方法、保持积极心态,每位学生都能快速适应新节奏,以最佳状态迎接新学期的挑战。”李芬爱说。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