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则方在鸳鸯湖社区老人活动中心的书法室练习书法。
老年人都选择什么方式养老?目前,我国推行的养老模式主要为“9073”,即90%选择居家养老,7%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入住专业机构养老。这一模式表明,绝大多数老人是在家庭和社区环境中安享晚年。
针对“9073”养老模式,我市正积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逐步满足广大老年人“15分钟社区养老圈”的需求。未来,更多老年人活动场所将出现在小区和社区,老人将有更多专属空间构筑自己的社交圈。同时,社工和护理人员也将依托这些场地,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照料和专业护理。
■ 撰文/阳江日报记者 王勇明
■ 摄影/阳江日报记者 陈建华
老人们在北甘村长者饭堂集体用餐。
8月18日下午3时,90岁的谭丽英如往常坐在市养老院的椅子上看报纸。见到记者,她笑容满面地聊起自己的生活:“我虽然有四个孩子,但还是自愿选择住进养老院。这儿朋友多,每天一起打牌、打麻将、唱歌、聊天,比一个人在家看电视充实多了。”
谭丽英在市养老院住了七年,亲眼见证了它的点滴变化。“这些年,公园的花草树木越种越多,并且新建了凉亭。房间的空调由中央空调改为独立空调,地面铺设了防滑地胶,厕所安装了扶手,我们的生活更安全了。”谭丽英说,她最高兴的是院里在5年前建设了洗衣房,里面消毒、洗衣、烘干设备一应俱全。她喜欢每天自己过去洗衣服,以此活动身体,饱满精神。
市养老院院长黄卓越介绍,近年来该院每年投入资金,健全完善各项养老服务功能,比如在公共区域加装监控,强化对老人的看护;不断完善消防设施,确保安全运营;定期举行养老护理技能培训和考核,提升护理员专业水平;购买专业社工服务,不断丰富服务供给;推进“明厨亮灶”工程,保障老人用餐安全。多年来,该院通过与社会医疗机构合作,为入住老人提供日常巡诊、健康管理和康复治疗等多元化照护。
如今,养老机构不再只是提供基本照护的场所,更成为老年人安享晚年的温馨家园。“养老院的发展方向,在于重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让老人感受到体贴和被尊重。”市养老院副院长叶其连介绍,该院每天都会开展老歌传唱会、手工制作、健身操大挑战等恒常活动。活动会根据老人的身体情况做调整,比如为患有痴呆症的老人准备益智类的简单小游戏,为中风的老人准备锻炼肢体的小游戏,让每个老人都能尽量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受益。
敬老院方面,我市通过开展敬老院撤并整合工作,提升敬老院总体运行质量和服务水平。以阳东区为例,该区于2024年12月在全市率先完成撤并敬老院工作,撤并了东城镇、红丰镇、那龙镇、大八镇、雅韶镇、新洲镇6间敬老院,保留了合山镇、塘坪镇、东平镇、北惯镇、大沟镇5间敬老院。
塘坪镇敬老院目前照顾着本镇和大八镇两地共22名符合条件的特困老人。“合并后,每年拨款到院的资金增多了,院里得以在近年来完成升级改造。”塘坪镇敬老院副院长陈文杰说,该院原来只有一栋瓦房,如今拥有3幢宿舍、1幢食堂兼办公室楼、1幢康园中心和1间圩镇长者饭堂。室内增添了空调、床头呼叫器、坐厕马桶等设备,室外则完成了混凝土硬底化、种植绿化、地面铺装、健身路径等改造工程。
市养老院为老人举行长者生日会。 (养老院提供)
对多数老人而言,能在熟悉的环境中与老友共度晚年,是最朴实温暖的愿望。一个专门的活动场所,对老人拓展社交圈、丰富日常生活至关重要。
江城区城东街道鸳鸯湖社区老人活动中心自2022年10月投入使用以来,便成为附近社区200多名老年人的休闲好去处,今年75岁的关则方也是其中一员。“我兴趣爱好广泛,有空就喜欢约朋友到老人活动中心玩。我可以在书法室练习毛笔字,在健身室打乒乓球和台球,在棋牌室打麻将和打牌,累了还可以在照料室的床上躺着休息。”关则方说,他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右腿曾经中弹负伤,所以他还喜欢到疗养室使用按摩椅,养护身体。
此外,老人活动中心也是社区给老人提供服务的“大本营”。“社区每周三会邀请医生过来开展义诊活动,不定期开展健康讲座、寿星庆生、节日慰问等活动。”鸳鸯湖社区党委书记林方铮介绍,社区还会邀请当地老兵当讲师,为参观二楼红色展馆的学生讲解知识,让老年人发挥余热,充实晚年生活。
在德信华城、中集国际城等小区,也有老人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精神关爱等服务。“未来凡新建住宅小区要按每百户不低于20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养老服务场所,并在规划设计条件中予以明确。”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项健荣介绍,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共建有各类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789个,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37个。
与此同时,兴建长者饭堂,旨在解决独居、空巢、留守、失能、残疾、高龄及经济困难等特殊老年群体“吃饭难”问题。自2023年4月我市首家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暨长者饭堂——塘坪镇北甘村长者饭堂正式投入运营,该项服务迅速推广至多地,受益人群持续扩大。
8月19日,记者来到北甘村长者饭堂看到,饭堂环境宽敞明亮,桌椅摆放整齐,地面干净整洁。桌面和墙边,装饰有老人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为饭堂增添温馨的气氛。临近中午,老人陆陆续续进入饭堂,一边聊家常一边用餐,其乐融融。
今年73岁的许开正,从北甘村长者饭堂运营至今一直在这里用餐。“长者饭堂环境好,每天菜式不一样,吃得好,而且还便宜,一个月只收100块钱。”许开正说,长者饭堂不仅让他吃得好,更重要的是这里有很多朋友,大家一起参与各种休闲娱乐活动,令人感到心情舒畅。
“在这儿住,不仅有专业的护理员照顾,还有医生天天查房,稍微有点不舒服,马上就能得到治疗。”在阳东区红丰镇卫生院医养结合养护中心,贴心的医养结合服务,让76岁的梁世芳感到特别方便。
2022年,红丰镇卫生院申报建设医养结合项目,建设医养结合养护中心,成为我市第一批、阳东区第一个公办医养结合试点。患有阻塞性肺气肿的梁世芳得到这个消息,便主动要求入住该医养结合养护中心。
“以前我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氧疗,改善缺氧症状、延缓疾病进展。如果是在家住,看病费时费钱,出现意外情况还担心不能及时就医。”梁世芳说,医养结合养护中心不仅能解决他这方面的担忧,还能提供专业的康复治疗和定制营养餐,对他而言是最好的选择。
红丰镇卫生院副院长林进林介绍,该院会根据入住老人的具体情况,“一人一档一案”做好服务工作。如果老人有就医需求,院内医护人员会第一时间接诊处置,而遇到急危重症老人,则会与其监护人联系并启动应急预案,由卫生院120急救车转运,开辟绿色通道予以救治及住院治疗。
2024年12月,城东养老院与市人民医院组成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完成“医”和“养”的深度融合。“目前机构有近百张床位,其中八成是失能或者半失能老人。对他们来说,住医养机构比子女或保姆照顾更安全、更有性价比。”市人民医院医疗集团城东养老院党支部书记陈连珍介绍,该院月平均入住率超90%,反映出社会对医养结合服务的迫切需求。
据了解,目前我市共有18家民办养老机构实行医养结合;在运营的22家敬老院均与镇(街)卫生院签订服务协议,由镇(街)卫生院定期派出医生和护士上门进行体检和诊疗。
此外,作为我市今年的市政府重点项目,市综合养护院(第一期)土地已完成收储,正在进行场地平整、土方回填、基础建设等工作。该院第一期计划设置养老床位500张,第二期计划设置养老床位500张和医疗床位240张,建设内容包含2栋特需养老照护中心、2栋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2栋中西医结合老年病专科医院及相应配套设施设备。
97岁的特困老人张丽华家住塘坪镇北甘村,虽然年事已高,但她还能自己穿衣洗漱,喜欢拄着拐杖在村里散步。作为独居老人,老人的习惯一直让村民和社区工作人员隐隐担忧:洗澡会不会摔跤?出门会不会被绊倒?
2021年7月,居家适老化改造政策的出台减轻了大家的担忧。2000元的适老化改造资金,给张丽华配备了拐杖、坐厕椅、淋浴椅,厕所还安装了防滑扶手,有效提升了老人的环境安全水平。同村老人梁结英也享受了这项福利,选择用这笔钱安装防走失手环、自动感应灯和一字形扶手。
近年来,我市各地各部门持续落实政策,“十四五”以来,已完成全市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4128户。“老人可在防滑处理、高差处理、安装床边护栏等7个基础类及其余23个自费类的改造项目中,自主选择需要的项目。”项健荣介绍,大多数老人选择在厕所、浴室加装扶手和平整地面,部分患有痴呆的老人加装定位手环,也有半失能老人选择加装护理床。
此外,为解决居家养老的人群看病就医的难点痛点,我市积极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市共组建家庭医生团队402个,65岁以上老年人群签约率72.59%。“随着居家养老的人越来越多,家庭医生变得更加重要。”市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全程医疗服务,从日常的健康检查到疾病的治疗和康复,都能得到及时的医疗保障。
据介绍,我市还充分动员社工、助老员、志愿者等服务力量,采取入户调查、逐户摸排等方式理清老年弱势群体的底数,通过定期上门入户、电话视频等多种形式及时掌握老年人健康、居住保障、生活保障等居家生活状况。针对需要重点服务的特殊困难老人,工作人员会加大服务频次,增加上门关怀力度。2025年以来,我市已为6744名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探访关爱服务。为了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我市为本市户籍、年龄在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今年7月,全市共有73375名高龄老人领取高龄津贴,1至7月累计发放约1822万元;为本市户籍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购买老年人意外伤害综合保险,统保保费773.163万元,2024年9月份以来,共为8542名符合条件出险的老年人办理理赔,统保理赔金额515.60万元,赔付率达到66.69%。
(注:本栏目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