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记者走近我市行走山乡的“健康守门人”

迎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记者走近我市行走山乡的“健康守门人”

阳江1385名乡村医生“医心”守护百姓健康
2025-08-19 来源:阳江日报

■ 阳江日报记者/盘聪颖  见习记者/王抱雨

今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主题为“德馨于行,技精于勤”。我市共有710个村民委员会,对于偏远山区县的基层医疗,仍存在城乡医疗资源差距、村民“看病难”等问题。为了服务基层百姓,1385名乡村医生常年穿梭于村落农舍之间,凭借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怀着治病救人的职业追求和扎根热土的深厚情感,默默守护着每一个村民的健康与安宁。

在这支队伍中,既有扎根山乡几十载的“老赤脚”,也有刚刚接棒的新生力量,他们共同织就了守护百姓健康的“最后一公里”生命网。近日,记者跟随乡村医生们走进村落,倾听他们的故事和心声。

老村医“转型记”

为村民量身定制治疗和防护方案

“我的爷爷、父亲都是医生,现在村卫生站的条件比以前好得多,乡村医生的业务能力提高了,留在村里看病的村民越来越多……”在闸坡镇海鸥卫生站,乡村医生谭国寿对记者感慨道。

谭国寿出生于1949年,1979年从事医疗工作,数十载春秋,他见证了农村医疗的发展。他深刻地感受到,许多疾病都是靠一线乡村医生先发现、先上报,才为上级医院争取了应对时间。平日里,乡村医生是帮助村民预防疾病的“健康守门人”,闸坡镇渔民多,常年受湿气、风寒侵袭,易患关节病和心脑血管疾病,为此他结合患者的特点总结出针对性疗法,大力发扬中医药的治疗和预防优势,推出多种调理药方,深受当地村民的好评。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目前已建成公建规范化村卫生站630间。同时,推进示范中医馆和中医阁项目建设,205家村卫生室(社区卫生站)建设中医阁,进一步夯实了基层中医服务网底。

记者走进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良朝卫生站,看到这里专门设立了中医阁,并配备了现代化的诊疗设备。卫生站乡村医生梁广清说:“我今年60岁了,已从业35年。以前出诊就靠一个药箱和一双腿,现在我下村巡诊时不仅要带血压计、血糖仪,还要带上针灸等开展中医适宜技术的设备。”

时代在变,乡村医生的职责也在变。在梁广清制作的村民健康档案里,详细记录了村里每位慢性病患者的随访情况。“我是村民们24小时待命的‘健康管家’。”梁广清表示,以前村民生病了才会来找他,如今他几乎每天都要为慢性病患者测量血压和血糖,指导他们合理饮食、科学运动,或主动上门,提醒患者按时体检、调整用药。

阳春市潭水镇竹塘卫生站乡村医生刘俊锋对此同样深有感触。从业38年的他认为,当代乡村医生需要不断“转型”,探索适合当地村民的治疗方案。“如今居住在乡村的以老年人居多,大多患有高血压、高血糖等慢性病,为此我专门进修了针灸等中医适宜技术,帮助患者减轻疼痛、调理身体。”刘俊锋说,为了提高年轻一代乡村医生的业务水平,他积极发挥专业特长,自2016年起每季度都会组织开展业务学习交流会,每期都能吸引30余名乡村医生参与。

青春力量“添把火”

越来越多年轻村医接过接力棒

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三甲医院组团式紧密型帮扶、首席专家下基层、执业医师服务基层、县域医共体内分片区组团式帮扶等项目。去年我市共有112人完成全科医生培训任务,37名三甲医院组团式紧密型帮扶共接诊患者 10548人,培训(带教)1637人,推广新技术(适宜技术)41项。这些举措不仅打通了农村卫生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医生加入乡村医生队伍。 

儒洞边海乡村医生陈玉琼正在为患者测量血压。 袁荣泽 摄

8月15日,记者来到阳西县儒洞镇边海村卫生站,看到墙上的健康管理表格记录着村里2600多位居民的健康状况,“80后”乡村医生陈玉琼正耐心地为前来就诊的患者科普健康知识:“最近基孔肯雅热流行,如出现发热、关节痛等症状,要及时联系我。”

陈玉琼告诉记者,她的父亲从1973年开始当乡村医生,小时候她经常看到父亲半夜出诊,全身心投入到基层医疗工作。受到父亲影响,她2010年从市卫生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

“新时代的乡村医生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边海村卫生站配备了心电图机、血糖仪等38种设备,村民不出村就能完成基础体检。”陈玉琼说,乡村医生的发展路径也越来越明晰,上级医院经常开展下乡义诊、技能培训、中医适宜技术带训等活动,有效提高了年轻乡村医生的诊治能力,也提供了发展空间。

除了通过资源整合、技术下沉和分级诊疗机制,将优质医疗服务延伸至镇村之外,阳西总医院人民医院还打造了医共体数据监控中心,建立远程平台,推动镇村一体化管理。跟随着该院脑科中心副主任慕玉莹的脚步,记者来到监控中心看到,电子屏幕上显示了病床使用率、门急诊人次、高危紧急申请处理进度等各项数据。

“乡村医生是医疗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他们是最贴近群众的人,可以第一时间发现疑难杂症和做好康复护理工作,并及时通知上级医院。”慕玉莹表示,在一次下乡帮扶中,她和当地乡村医生合作,及时发现了一位60多岁患者的小脑梗死症状。经过及时的介入治疗,最终这位患者得到痊愈。为了进一步提高乡村医生发现疑难疾病的能力,她每次下乡都会开设“小课堂”,围绕常见病种对乡村医生进行培训,拓宽村医的成长空间。

在闸坡镇莳元卫生站,“80后”乡村医生黄劲昂同样感受到职业发展道路越来越广阔。2015年,他从私立医院外科医生转型成为乡村医生,服务周边5400余名村民。“现在平台更广阔,设备也更完善。”黄劲昂说,通过紧密型医共体建立的微信群,可以随时向上级专家请教,他也经常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研读医疗课程。

增强职业吸引力

多措并举破解乡村医生发展困境

尽管乡村医生队伍在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上取得了一定进步,但职业吸引力不足、人才断层等问题依然制约着这支队伍的发展,导致“老村医在流失,新村医留不住”的现象普遍存在。

“我通常早上8点上班,晚上11点才能下班,一个人要负责诊疗、公共卫生、健康管理等多项工作,压力确实很大。”陈玉琼说。梁广清也表示,目前乡村医生还没有摆脱“半农半医”的尴尬困境,他期望能进一步完善村医的养老机制,让他们老有所养。

刘俊锋坦言,随着医改推进,基层卫生站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用药品种受到限制。此外,他还面临着数字化时代的挑战。“年纪大了,电脑操作不太熟练,我现在每天都要抽时间学习电子病历系统。”刘俊锋说。

作为市农村卫生工作者协会的会长,谭国寿最忧心的是人才断层。“目前我市乡村医生队伍结构大多是中老年人,后备力量不足,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谭国寿提出,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基础上,应全面推动乡村医生职业化改革,实现基层医疗城乡统筹、区域统筹、职级统筹,进一步提高乡村医生的福利待遇,鼓励优秀医科毕业生返乡服务,提高乡村医生这一职业的吸引力。

针对这些问题,市卫生健康局正在推进一系列改革措施,坚持贯彻落实《村医十条》,推动镇村一体化管理,目前全市693间村卫生站已实现医保直报,其中阳西县125间公建村卫生站已实现紧密型镇村一体化,由镇卫生院对村卫生站进行“八统一”管理,实行乡村医生“县聘镇管村用”,并由县财政统一购买社会保险。

为了进一步夯实村级医疗卫生网底建设,市卫生健康局下一步将以县镇一体化带动镇村一体化,实现镇卫生院对村卫生站的行政、人员、业务、药械、财务、绩效等六个方面统一管理,并建立科学高效的薪酬体系和绩效考评机制,增强基层活力。同时,持续开展农村定向培养,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招聘计划,专项招聘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免试注册为乡村医生到村卫生站服务,以及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培训,多层次全覆盖开展乡村医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业务培训,不断提升乡村医生队伍整体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