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共筑“防线”点亮孩子“心灵灯塔”

心理问题日趋低龄化,如何守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家校社共筑“防线”点亮孩子“心灵灯塔”

2025-08-21 来源:阳江日报

在学校,学生有心事都可以去找心理老师倾诉 。

市丰泰学校的心愿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倾诉纸条。

市公共卫生医院临床心理科诊室外,16岁的小碧(化名)低着头,坐在椅子上,等着电子屏叫她的号。过去半年,父母持续的争吵声像背景噪音般侵蚀着她的生活,加上同学的孤立与议论,曾经明亮的眼眸如今像蒙了尘,少了光。“开心不起来,整日困倦,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觉得自己很差劲……”就诊时,她向医生低语。

这不是孤例。2024年,市公共卫生医院临床心理科就诊人数突破2.8万人次,其中未成年患者的占比,已从2019年的2.7%,一路攀升至2024年的35.62%。“心理健康问题低龄化,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公共卫生议题。”市公共卫生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刘忠发说。

■ 文字/阳江日报记者  张影   ■ 资料图片/阳江日报记者 盘聪颖

面临多重心理困惑  少年也识“愁”滋味

“焦虑、抑郁、强迫是未成年人三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刘忠发在近五年的临床观察中,发现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根源复杂,主要聚焦于家庭关系、学业压力与人际关系三大核心因素,且常相互交织。

家庭,本应是温暖的港湾,有时却成为压力的源头。“不少父母关系早已出现裂痕,却选择‘为了孩子’强忍,自以为伪装得天衣无缝,殊不知孩子心如明镜。”刘忠发指出,夫妻关系的紧张是许多孩子心理困扰的重要诱因,小碧的抑郁状态便与其父母的关系长期紧张有关。

亲子关系的处理同样关键。过度控制、放任忽视或是不切实际的过高期待,都可能成为孩子心理失衡的推手。刘忠发提及一位未成年患者的经历:父亲偷看其手机的行为,让孩子深感隐私被侵犯与信任崩塌,情绪备受打击。

“亲子间理解的偏差,往往成为孩子情绪的放大器。”刘忠发补充道,“当孩子诉说被孤立或与同学发生冲突带来的痛苦时,部分家长或轻描淡写‘不理他就好’,或反过来指责孩子。这些回应,让孩子既得不到情感支持,反添不被理解的委屈,无助感与负面情绪只会愈发深重。”

学业压力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关键诱因,15岁的患者小明(化名)便是例证。去年开始,因学习压力大,作业多,小明渐渐出现紧张、担心,难以放松自己的情况,并出现头晕、头痛、心慌、胸闷、乏力、腹痛等躯体不适,影响到学习和生活。就医后,小明被诊断为焦虑状态。“升学压力由社会、家长、学校及自身要求等多方面造成。”刘忠发说。

“语言霸凌、网络上的恶意揣测、小团体的刻意孤立等人际伤害,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影响也尤为深刻,且在女孩群体中更为普遍。”刘忠发表示,更值得警惕的是城乡差异带来的挑战,因长期缺乏稳定亲情陪伴和情感联结,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防线往往更为脆弱。

“12—17岁正处于青春期,是心理问题高发期。”刘忠发指出,此阶段孩子生理发育接近成人,但心理成熟度相对滞后,强烈的独立自主渴望与家长习惯性的管束,极易爆发冲突。此外,个体的性格特质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内向、敏感的孩子更易敏锐感知并放大负面信息,难以自我纾解,出现心理问题的风险更高。

准确识别求救信号及时疏解“少年愁”

在心理科诊室,刘忠发见过多个孩子的手臂上布满了深浅不一的划痕。“那不是求死,而是一种绝望的情绪宣泄,医学上称为‘非自杀性自伤’。”刘忠发介绍,国外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约13%—23%的青少年在某个阶段发生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我国青少年略高于国外,约为24.7%。“但令人心痛的是,不少家长直到带孩子来看病时,在诊室灯光下看清了孩子手上的划痕,才第一次意识到,孩子已在无声求救中独自挣扎了很长时间。”

高二学生小齐(化名)的左臂上,这些伤痕依然清晰可见。“从初中开始,我就莫名头痛、胸闷、手抖,后来忍不住伤害自己。”她回忆道。幸运的是,高一那年,细心的老师发现了她的异常,建议家长带她就医。经过一年的规范治疗,小齐的情绪已得到有效控制,“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这些触目惊心的伤痕,是孩子们发出的求救信号。对未成年的心灵,我们需要倾注更多的耐心和理解。”刘忠发提醒家长和老师必须高度重视孩子的异常变化:当孩子突然对一切事物失去兴趣;当持续的低落或异常敏感取代了往日的活力,并伴随频繁的负面自我评价;当不明原因的腹痛、头痛、心慌等躯体不适反复出现;特别是当发现自伤行为时——这些都可能是心理陷入困境的警报。

遗憾的是,这些关键信号常常被误解。“很多家长将其简单归咎于‘叛逆期’或单纯的‘厌学’,忽略了背后潜藏的心理危机。”刘忠发指出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随着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学生自身往往更能理解心理疾病,也更愿意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相比之下,部分家长的意识却相对滞后。

这种滞后,很大程度上源于“病耻感”。刘忠发坦言,很多家长一方面难以接受孩子可能有心理问题,抗拒就医;另一方面对心理疾病存在根深蒂固的误解和恐惧,对“心理疾病”抱有偏见,尤其对药物治疗更是谈虎色变。“一说吃药,反应常常是‘真的要吃药吗?’或者‘副作用会不会很大?’”他举例说,曾有一位身为教师的家长,因为看到班上有服药的学生出现嗜睡,就担心药物对自己孩子会造成伤害。

“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物,药物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刘忠发表示,除了药物,科学的治疗体系还包括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医生会根据个体情况制定最合适的方案。他提醒,发现孩子存在心理问题的苗头,切勿拖延或轻视。务必寻求专业帮助,干预越早,效果越好。

多渠道心理援助  撑起“心灵晴空”

当未成年人在心理困境中挣扎,除了医疗系统,他们还能向谁伸出求助之手?

推开任何一所学校的门,孩子们都能找到倾诉的“树洞”。“全市每所学校都至少配备了一名专(兼)职心理老师,为学生提供面对面的咨询与评估。”市教育局政教科德育专干周雪燕介绍,这是孩子们最直接、最熟悉的求助港湾。

“现在大家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对心理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阳江三中专职心理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苏恭华见证了校园心理服务的进步。她说,在学校,心理健康守护是多维度的,专业老师的个体辅导、系统化的心理课程,以及丰富多彩的心理主题活动,共同构筑起校园心理安全网。

即使在乡镇,这份守护也未缺席。在阳东区红丰镇塘围初级中学支教的张丹萍老师介绍,她会将心理健康理念融入日常课堂,通过精心设计的互动与反馈,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播撒积极信念的种子。

而每年春秋两季开学进行的全市性大规模心理筛查,则如同一次次细致的“健康体检”,力求在问题萌芽之初,便精准识别、及时介入。

在校园之外,一条24小时畅通的服务热线,为陷入心理困境的未成年人提供随时可及的专业支持。“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可为孩子们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团市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不仅如此,我市高标准建立市、县(市、区)两级12355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实现“一县一阵地”。这些中心由专业社会组织管理运营,吸纳执业律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力量进驻,将公益服务触角延伸至全市各中小学,提供心理咨询、法律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站式支持,致力于成为青少年“聊得来、用得上、信得过”的心灵港湾。

志愿者周运林,用17年、6000多个日夜,把热线那端 的“有人听你说”变成了始终如一的温度。自2008年起,她便承接无数迷茫少年与焦虑家长的求助。“马上要考试了,好焦虑。”“孩子厌学。”……中高考前夕、开学季,是周运林最忙碌的时节,她与伙伴们倾听、共情、疏导,运用专业知识,帮助困顿的心灵寻找出口。“看着孩子们回归正常的学习状态,眼里又有了光,那种成就感比什么都珍贵。”正是这份“助人自助”的价值感,支撑着她十七年如一日的坚守。

此外,全国统一的心理援助热线12356同样全天候待命,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疏导及危机干预服务,覆盖全国,是守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另一条重要“生命线”。

凝聚社会合力  守护“少年的你”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守护,绝不能仅靠专业机构单打独斗。激活家庭能量,凝聚社会合力,是筑牢根基的关键。

“校园心理服务固然重要,但绝不能‘单打独斗’。”苏恭华指出,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重要的情感依托。唯有妇联、学校、社区等多方力量协同发力,赋能家庭教育,引导家长筑牢温暖包容的家庭环境,构建起强有力的支持系统,才能为孩子们无处安放的情感提供真正的归宿。

如何赋能家长?关键在于提升其科学养育能力。

周雪燕介绍,每年4月到6月,全市各地各学校会依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开展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其中一项内容便是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今年5月,一场由市公共卫生医院心理科专家主讲的“家校共育”线上讲座,吸引超13万人次家长教师云端共学。此外,市教育局微信公众号推出《阳光家庭微课堂》专栏,持续推送科学养育指南,引导家长从“焦虑旁观者”转变为“成长合伙人”。

“预防胜于干预。”刘忠发介绍,医院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五进”巡讲,覆盖心理认知、问题识别与应对策略,让科学养育观念扎根家庭。

“过去我只会指责儿子沉迷手机、厌学叛逆,亲子冲突不断。”家长李女士说,在通过系统学习沟通技巧后,她学会了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如今能平和讨论问题,关系缓和了,孩子的情绪也明显稳定。

我市对此也高度重视,将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纳入2025年度十项民生实事项目,具体措施包括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进行超过1000人次的培训,组织各级各类学校举办超过300场次的专题教育和家长课堂等活动,强化12355服务平台建设并开展超过200场次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展现了政府层面对青少年“心”事的强力托举。

与此同时,社会各界也在积极行动:校园内定期开设的专业心理健康讲座,为学生和家长点亮心灯;教育部门组织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持续提升教师识别与干预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公益志愿者的身影则活跃在校园和家庭之间,为孩子们送去温暖的支持……多方力量的汇聚与协同,正共同织就一张守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坚实防护网。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