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我市雨水较多,野生蘑菇纷纷“冒头”。不少市民在公园、绿地散步时,很容易在草丛中看到形态各异的蘑菇。这些“红伞伞”“白秆秆”能吃吗?对此,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关负责人提醒,野生蘑菇种类繁多,许多毒蘑菇与食用菌长得非常相似,对普通市民来说难以辨别。蘑菇中毒的后果严重,市民千万不要采食野生蘑菇。
■ 阳江日报记者/吴晓霞
我市今年暂无中毒案例
当前正是野生蘑菇生长旺盛的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市区金鸡岭森林公园、金山植物公园和阳东区龙山公园等公园发现,白色、褐色、黄色等颜色的野生蘑菇迫不及待地冒头,在草地、树桩等处撑起了形态各异的“小伞”。如白蘑菇的伞盖是白色,菌杆呈浅棕色,靠近菌盖一端有环状凸起。有些蘑菇明显刚开伞不久。
遍地的蘑菇引起了一些市民的注意,有网友在视频分享平台发布在市区公园采蘑菇的视频。但对这些野生蘑菇,大部分市民还是持谨慎态度。“曾看过有人采蘑菇回家食用后中毒的新闻,所以一般看到了不会去采食,也会教育小孩不要采摘野生蘑菇。”在金山植物公园游玩的黄女士说。
“阳江有些居住在山区的村民会有上山采摘蘑菇的习惯,他们尤其喜欢采摘荔枝菌。”市疾控中心公卫科负责人介绍,为全面加强野生蘑菇中毒防控,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近年来,该中心联合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通过联动宣传、现场科普等形式,做好预防蘑菇中毒的食品安全工作。目前虽正值我市各类野生蘑菇生长旺季,但极少有市民会采食野生蘑菇,目前暂未发现蘑菇中毒案例。
民间辨别方法并不靠谱
“在人们的观念里,有毒的蘑菇通常色彩鲜艳,其实一些颜色朴素的白蘑菇也有毒,仅靠肉眼难以辨别蘑菇是否有毒。”该负责人介绍,蘑菇一年四季都可生长,雨后最为多见。野生蘑菇种类繁多,广东常见的毒蘑菇约200种,包括致命鹅膏(致命白毒伞)、铅绿褶菇、裂皮鹅膏、灰花鹅膏、欧氏鹅膏、古巴光盖伞、近江粉褶蕈、疸黄粉末牛肝菌、日本红菇等。如致命鹅膏有剧毒,是广东毒菇中毒“头号杀手”;近江粉褶蕈和荔枝菌外形相似,市民误吃近江粉褶蕈中毒后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
由于毒蘑菇的品种远多于可食用野生菌,且同一品种不同生长期的毒蘑菇外表差异非常大,迷惑性强,普通市民很难从外形或者凭借经验分辨出野生蘑菇是否有毒。即使是菌类专家,也需要通过专业仪器设备才能鉴别毒蘑菇。在野外,无毒的蘑菇往往与有毒的蘑菇混生,无毒的蘑菇很容易受到毒蘑菇菌丝的沾染。一些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无毒蘑菇也可能沾染毒性。综上所述,市民食用无毒的野生蘑菇也会有中毒的风险。
该负责人提醒,从营养学角度来说,野生蘑菇和人工培育的食用菌营养差别不大,建议市民不采摘、不买卖、不食用野生蘑菇,以免危害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误食毒蘑菇应尽快就医
“食用毒蘑菇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也可能出现幻听幻视等精神症状,甚至导致肝肾损伤、死亡等严重结果。”该负责人介绍,常见蘑菇中毒有7个临床型,分别是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横纹肌溶解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和光敏性皮炎型。除此以外,蘑菇中毒还可造成其他系统脏器损伤。在实际的中毒案例中,有患者同时食用多种毒蘑菇,中毒症状更为复杂。
“一旦误食毒蘑菇,要尽快催吐并就医。”该负责人指出,如误食毒蘑菇,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或出现烦躁、盗汗、意识障碍等精神症状,患者应马上进行催吐。初步催吐后,应及时就医。如果有食用的野生蘑菇图片或剩余蘑菇样品,要一并带到医院,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毒蘑菇种类和中毒类型并针对性实施救治。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