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漠南中学云帆文学社三十九载书香传承的“密码”

校园文学之树何以长青?

——探寻漠南中学云帆文学社三十九载书香传承的“密码”

2025-05-23 来源:阳江日报

社员在文学社阅览图书。

一所地处乡镇的普通中学文学社,如何坚持三十九年依然人丁兴旺、生机勃发?一份社刊,从手抄油印到电脑排版,为何至今仍在出刊?不仅如此,社员还频频在各类刊物发表文章,于市、省、国家级的大赛中屡获佳绩,甚至走出一批优秀作家。

校园文学之树如何长青?记者走进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平冈镇漠南中学,探寻云帆文学社书香传承的“密码”。

文/图  阳江日报记者 李柳枝

传承创新并重  丰富文学活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时间回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文学社热潮,阳江各学校也积极响应。1986年,云帆文学社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作为云帆文学社的第一任指导老师,虽然时隔三十九载,林才焱仍然记得文学社成立初期的“盛况”。他回忆,文学社固定在每周四下午的最后一节课,举办写作培训、文学讲座或作品交流会等。“每次授课,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甚至常有文学社以外的学生慕名而来旁听。”林才焱介绍,文学社授课人员不仅包括校内教师,还会邀请阳江文化系统有关人员担任主讲嘉宾,如陈慎光、冯峥等人。

云帆文学社还积极与其他学校的文学社建立联系。例如,组织社员前往阳江一中笛声文学社交流写作的心得体会。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并帮助他们积累写作素材,文学社举办登山、游览海滩等采风活动。而在这些活动中,还会安排猜谜语、团队游戏等环节,以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

“传承”或许是该文学社永葆活力的“秘诀”之一。林派自2016年起担任云帆文学社指导老师,他介绍,现在文学社除了常态化的第二课堂授课,定期开展鉴赏、改稿、诗歌接龙游戏等,也会经常举办各类文学主题讲座,邀请市文联、市作协、市诗歌学会等团体的专业人士授课。此外,采风活动也延续了下来,学生们会结合采风进行微作文写作。近几年,文学社装订了多本《采风微作文习作》,采风地涉及市区金鸡岭森林公园、东平飞龙寺、阳江港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云帆文学社也在不断创新与进步,社团活动愈加丰富多彩。师生共读一本书共写读后感、开展生生互评互改课、举办征文比赛……较为系统的社团活动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组织材料、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对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鉴赏能力以及分析修改、思辨批判的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从而帮助他们系统地提高写作水平。

让作品变铅字  用笔尖书写青春,用文字记录生活

“我是《读者》校园版编辑部工作人员,您的学生梁奇锋的文章《像风一样》发表在我刊2025年第5期。”近日,林派收到一封邮件。这是今年以来,云帆文学社第4次有学生的文章发表在外地刊物。

在文学社的熏陶下,许多学生逐渐爱上写作。他们在这里用笔尖书写青春,用文字记录生活。

“要指导好学生,必须自己能写,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林才焱之前主要写话剧和诗歌,后来开始创作小说和散文。1986年至2002年其担任指导老师期间,文学社学生先后在市、省、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作品400多篇(首),其中一些学生在市、省、国家级作文大赛中获奖。例如,林喜捷创作的《在不写诗的日子里》入选全国当代青年诗歌选集《星空》,陈计会创作的《烟斗》获1990年东南六省诗歌大赛二等奖。其他社员也频获佳绩。作品《我还上不上学》获1992年华夏青少年写作大赛三等奖,《大肥猫》获1994年“长江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优秀奖,《在海陵大堤上》获1995年广东省中学生课堂快速作文比赛二等奖……

向各类刊物投稿的“传统”也延续至今。针对社员创作的文学作品,指导老师会根据情况进行一对一辅导,并提出修改意见。近年来,为了让学生增强自信心并获得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文学社指导老师积极“搜罗”投稿渠道,将社员的部分优秀习作投稿至各类刊物,投稿范围并不局限于本地刊物。

每当有学生的文章在刊物上发表,学校的电子显示屏就会循环播放相关内容,文学社还会印发作品分发在班级上传阅。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云帆文学社在各类刊物发表作品的社员有140多人,有社员获得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征文比赛一等奖。另外,编印了《漠南中学云帆文学社作品集》《漠南中学云帆文学社学生作品精选集》等。

初夏时节,校园内绿树成荫,蝉鸣阵阵。步入坐落于校园一隅的云帆文学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块张贴在墙上的金色牌匾。“全国百佳优秀校园文学社团奖”“百花校园文学社团联盟”“新人杯征文大赛全国校园集体一等奖”,一项项荣誉在装饰简朴的文学社熠熠生辉。

打造精品社刊  从手抄油印到电脑排版彩印精装

云帆文学社社刊《云帆》。

翻开最新一期社刊《云帆》,版面图文并茂、美观大方,头版显眼位置刊登了社员在其他刊物发表的文章汇总,并设置了“本期推荐”栏目。阅览四个版面发现,作品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不乏立意高远、文采斐然的佳作。

云帆文学社成立不久,社刊《日出》适时诞生。这是一份纯文学性质的刊物,专门刊登学生的文学作品,一般每个学期出两至三期。最初的社刊,由社员们亲手抄写,再交由美术老师用铁笔在钢板上刻写蜡纸,最后将刻好的蜡纸装入油印机印制。从现存的资料可以看出,当年手抄油印的社刊字迹工整,排版考究,部分版面还配有绘画或用不同字体做装饰,这足以说明社员们的用心。

就是这么一份中学文学社的刊物,在时代的洪流下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从最初的手抄油印,到如今的电脑排版和彩印精装,三十九载的书香传承,社刊《日出》虽历经多次改版,并更名为《云帆》,但字里行间蕴含的文学情怀始终如一。

这些年,《云帆》愈加受到校内师生的青睐,每期出刊后,总是被争相阅读。近两年,《云帆》每期发行1000多份。除了保持出刊频率,发动社员积极参与,指导老师还动员各方力量集众人之长,不断创新栏目设置和版面设计,力求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

“这是林贤治老师专门为文学社题的字。”林派拿起最新一期社刊《云帆》,指着版头醒目的“云帆”两字,自豪地说。阳江籍著名诗人、学者林贤治是漠南中学1961届校友,每次收到文学社寄去的新社刊和作品集,都会仔细读完,并打电话鼓励及悉心指导。现今头版的“本期推荐”栏目,就出自林贤治的建议。

“《云帆》每期都寄给我,我也都大体看了,办的是不错的。数十年如一日地办过来,得有韧性,很不容易。”谈及云帆文学社的社刊,林贤治表示赞许。

走出校园天地  高挂“云帆”行向更加宽阔光明处

课间时分,几名社员逮着空隙来到文学社,随手翻阅书架上的书籍和近期出版的社刊。社员林凯婷说,她从小就喜欢文学,进入漠南中学后便加入了云帆文学社,至今已有近六年时间。“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文学爱好者,大家经常会聚在一起分享阅读体验或讨论写作技巧,我从中受益匪浅。”在文学社的经历,让她更加坚定了在文学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决心。

多年来,云帆文学社逐渐发展成漠南中学一块“特色招牌”。它不仅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交流思想的平台,更是孕育梦想、滋养心灵的摇篮。在这里,一代又一代的文学追梦人用手中的笔,绘就属于他们的缤纷世界。

市诗歌学会副会长陈计会,漠南中学1990届校友,曾担任文学社第二任社长,多年来笔耕不辍,至今已出版六本诗集。对于云帆文学社,他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坦言当年参与文学社的经历对他影响深远,不仅锻炼了他的能力,也培养了深厚的文学情怀,他坚持写作的习惯很大程度上正是源于此。

《云帆》之所以历久弥新,一届又一届指导老师和社员们的热爱与坚持是关键,但也离不开校友们的关心和支持。像林贤治和陈计会这样关心母校及文学社发展的校友还有很多。他们或为社团建设及社刊改版出谋划策,或回到母校向学弟学妹们授课,或向文学社捐赠书籍……

如何让《云帆》走得更远?林贤治建议,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办刊,既做作者,也做编辑。他回忆,他从漠南中学升入阳江一中念高中后,首次发起创办文学墙报《新苗》(后改为《笛声》),从高一到高二两个学年,从组稿到刊头画,再到抄写,他都一手操办。这对他是一种锻炼,对后来参与的同学也是一种锻炼。

林贤治建议,社刊的内容、形式、体裁,应更开放并多样化。现在的《云帆》,大体上是课堂作文的自然延伸,缺乏创意和“文学性”,也缺乏自由探索、大胆创造的精神,容易束缚思想。“循规蹈矩,出不了‘文学苗子’,只能出公文写作者,但要做作家很难。”他殷切寄望文学社解放思想,让同学们真正挂起“云帆”,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