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强好优”三篇文章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百千万 新跃升】市农业农村局以“头号工程”之势推进乡村振兴

做好“强好优”三篇文章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2023-12-27 来源:阳江日报

“百千万工程”,瞄准的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服务的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目标是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

作为农业大市,阳江要实现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潜力和后劲最大的地方同样也在农村。

今年以来,面对挑战和机遇,市农业农村局以奋斗的姿态抢时间、抢机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坚决守牢保障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统筹抓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各项工作,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努力绘就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画卷。

■ 文字/黄隽稷   杨辉南  

■ 图片/梁文栋   谭文强      李   凯   陈建华

我市举办庆祝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

明阳阳江青洲四项目全球首创“发电+养鱼”深度融合,“第一网”成功收鱼近5000公斤。

数读

● 目前,我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49万亩。

● 预计2023年粮食播种面积187.77万亩、产量66.29万吨、单产353公斤/亩,同比分别增加3%、4.3%、1.3%,有望实现“三增”,可超额完成省定粮油生产目标任务。

● 我市7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已基本完成。

● 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100%,村庄保洁覆盖率100%,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98.33%。

● 搭建43个乡村产业集聚平台,41个产业园年总产值超108亿元,培育了9575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了120个农业品牌。

● 推动市县镇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全覆盖,农村承包地累计流转67.41万亩,流转率43.53%。

晚造水稻丰收现场。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农田建设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关键举措。

近日,记者来到海陵试验区丹济村,看见挖掘机在来回开动,清理渠道两岸的泥土,工人则忙着整理模板,准备铺设在灌渠两边,方便灌入水泥砂浆,实现渠道“三面光”。

海陵试验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施工负责人冯永祖介绍,目前,整个项目的田间灌排渠道、机耕路桥等工程已经基本完成,趁着天晴,正在加紧整修主干渠,预计年底前可以完工。

2023年,我市将建设高标准农田3万亩,计划总投入财政资金9000万元,目前项目工程预计年底前可全面完工。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新建和整修清淤灌排渠道96千米,整修田间道路23千米,同时修建一批小型拦河坝、抽水泵站、渡槽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我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将着力打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目前,我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49万亩,其中在已划定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超过80%,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抓好头等大事,我市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有保障——

种植业生产稳中有增。预计2023年粮食播种面积187.77万亩、产量66.29万吨、单产353公斤/亩,同比分别增加3%、4.3%、1.3%,有望实现“三增”,可超额完成省定粮油生产目标任务。

畜牧业生产稳中向好。预计全年肉类总产量37.47万吨,同比增长2.8%,家禽出栏4880万只,同比增长4.0%,禽蛋产量0.61万吨,同比增长3.7%,牛奶产量1.31万吨,同比增长7.7%。

渔业生产基本稳定。预计全年水产品总产量119.11万吨,同比有所增长。

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成效持续巩固。截至10月底,全市7.86万亩连片15亩以上具备复耕条件的撂荒耕地已完成撂荒耕地巩固复耕复种6.1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3.61万亩。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绘就景美人和的乡村画卷

冬日的“牧海耕田·阳西味道”乡村振兴示范,养殖户在忙着繁育鱼苗;海上“风车”在不停地转动;聚在一起的村民在榕树底下拉家常……

“旧貌”换“新颜”。一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可以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房前屋后整洁有序,道路干净平坦,呈现出一幅景美人和的乡村画卷。

全市规划建设11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总长度323公里。目前,7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已基本完成。

秋收过后,农户冬种忙。

乡村振兴示范带展现着阳江乡村的富与美。

整合乡村资源,围绕当地特色,统筹开展道路建设、村容村貌改善、布局乡村产业,乡村振兴示范带让乡村由内而外焕发出新动力。

走进阳西县新墟镇马车村,农家院落错落有致,潺潺清流顺着灌溉渠直达田间,勾勒出一幅醉人的乡间图画。

这样的美景,得益于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近年来,阳西县高度重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累计投入约5.5亿元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今年11月,全县1045条自然村已完成生活污水治理1042条,全县自然村污水治理率达99.71%,基本实现全覆盖。

此外,我市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2.05%;完成行政村公路“单改双”103公里。

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100%,村庄保洁覆盖率100%,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98.33%。

所有行政村集中供水、通电、通快递实现全覆盖。

全市有531个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占74%。

开展“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创建工作。在全市遴选53个村庄开展典型创建,着力先行示范,建成组织强、产业兴、村庄美、农民富的典型样板。

做大做强农业产业

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乡村的发展既要看到乡村风貌的改善,也要看到富民兴村产业。

在阳西县儒洞镇石楼村,连片的鱼塘是村民致富的秘密。全村3000多亩鱼塘,300多名村民从事海水鱼苗产业,年产值达1亿元。在石楼村党总支书记林景琳的带领下,整合村庄闲置土地,通过发包鱼塘、滩涂,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20多万元的收入。

当前,全市112个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试点已全部启动,预计2023年全市所有行政村经营性集体经济收入将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

阳东区东平镇允泊村通过建强村集体企业、入股海产品深加工合作项目、打造广东省首条“百美村庄”乡村振兴综合示范村等方式,今年村集体收入首次突破百万元。

产业兴旺,乡村有盼头。

如何做大做强农业产业,阳江给出了探索——

完善乡村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制定《阳江市全产业链打造现代农业千亿级产业集群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送审稿)、《阳江市加快推进特色农业“双十工程”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培育9575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现有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48家,各级农业龙头企业总产值超163亿元,带动农户29.31万户,户均增收8940元。现有各级农民专业合作社2137家,家庭农场7336家。

打造120个农业品牌。持续打造“漠阳味道”区域公用品牌,阳东菠萝蜜、圭岗氹仔鱼入选2023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单。全市现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33个,全省名特优新农产品13个,“粤字号”农业品牌74个。

突出抓好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全市有3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总面积全省最大;阳江深蓝现代化海洋牧场试点项目计划投资125亿元,预计明年第三季度开工,达产后年产量可达65万吨,产值208亿元;全市现有重力式深水网箱866口,产量超10万吨,产值超30亿元,深水网箱个数和产量位居全省第二。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托管。阳东区、阳春市、阳西县已成立了县级生产托管服务中心,阳春市三级服务协办体系做法在全省推广。2023年,全市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150.27万亩,服务农户46.43万户。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党建网格+模式”

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秋收时节,收割机在连片几百亩的农田里收割晚造水稻,金黄的稻谷呈现着丰收的图景。

几百亩、上千亩的水稻田,需要破解土地碎片化问题,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实现“小田”变“大田”,实现规模化发展。

破解土地难题,消除农民忧虑。我市编印了《阳江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指引》,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推动市县镇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全覆盖,农村承包地累计流转67.41万亩,流转率43.53%。

此外。我市全面核实农村集体各类资产、资源、资金,探索折股量化、“股票田”“土地银行”等发展模式,推广省农村集体资产“粤农交”平台,充分盘活集体闲置资源,扎实推动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户变股东”“三变”改革。

改革的目的是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消解农民的担忧。

今年,阳春市岗美镇作为我市“党建网格+”模式试点镇,迅速构建了“镇到村、村到组、组到户、户到人”四级党建网格。

岗美镇那排村设置了网格长、微网格长、网格员各7名,他们都有了自己的“责任田”,每个微单元都得到了有效服务和管理,实现了“多级响应、联动处置、一网办通”。

随着“党建网格+”模式工作不断深入,村民逐渐形成了“村里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乡村建设事务,他们为乡村治理注入了内在动力,实现了乡村共建共治共享。

为提升乡村治理效能,阳江的探索还在继续——

全市710个行政村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民主法治村(社区)全覆盖。

全市所有行政村建立了村务公开清单,301个行政村开展了乡村治理积分制工作。

全市共有6个村被列入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9个镇被列入省级乡村治理示范镇,131个村被列入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

■ 一线亮点

搭建43个

乡村产业集聚平台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

今年,我市投入6000万元建设8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重要抓手,努力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加快发展富民兴村产业。

阳西县海水种苗产业园打造水产“阳江芯”,撬动十亿大产业;阳东区火龙果产业园聚“链”成势,促火龙果产业攀高向强;阳春市柠檬产业园建立起稳定的产销渠道,热销珠三角……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实现了资源有效整合,不断推动产业加快发展。

当前,全市有1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阳西县),1个国家级罗非鱼优势特色产业集群,41个产业园,其中9个省级、20个市级、12个县级,年总产值超108亿元,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梯次发展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