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文兵 李柳枝
虽已立秋,天气仍然炎热,加上连日来的多场大雨,金山湖畔阳江日报社大楼周边绿意盎然,新枝吐翠。
“这篇散文的主题不够突出。”“这首诗的意象和意境切换不到位。”“这篇小说线索零散,冲突不强,人物塑造欠缺。”……
在九楼的会议室里,一群人时而语气激昂,争得面红耳赤,时而又平心静气,友好如初。不知内情的,一定以为这是一场激烈的辩论会。其实,这是阳江日报以推动创作为依归的副刊青年作者笔会现场。
8月13日,经过一段时间的谋划和准备,8位来自全市不同县(市、区)的青年作者,带着精心创作的作品,与报社编辑记者围坐一起,在茶香氤氲中,开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读书分享会和“文学会诊”笔会。
精细推敲:直面文本的解剖课
摆在与会者面前的首篇作品,是散文《将军府的炮声》。文章由95后作者陈政宏创作,描写了阳春市石望镇交岗村梁镇南将军府500年历史的非遗炮会场景。
“从这篇作品可感受到,作者的写作风格在有意识地由个人抒怀向文史结合转变,这是打破以往对该‘炮会’叙述很不错的尝试。建议在结尾补充梁镇南将军荣归故里后的故事,形成历史与现实的镜像对照。”副刊编辑先提出意见,并指出一些地方表述不完整,有的比喻稍显俗套,注意避用太熟的语句。
乡村文学写作者李晓明接过话头:“这是很好的非遗题材,建议把交岗村的历史传承写出来。”阳江日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省作协会员梁小可则提出,这篇散文缺少村庄变迁的笔墨,可以结合正在开展的“百千万工程”,写出村庄的发展变化。其他文友从个别动词使用应更生猛更灵动等方面提出不同的修改意见。
“作品把一个村子的文化与精神传承写得惟妙惟肖,如果将历史与现状、整体与个例再补上细腻一笔更好。建议写成叙事散文,标题能否改为《五百年的炮声》?”阳江日报社社长、中国作协会员黄仁兴总结大家的修改意见后,向作者建议。
陈政宏认为大家提的意见很中肯,在表达感谢的同时,表示会调整思路,对文稿作进一步的提升。
乡土回响:泥土里长出的文学
大学毕业后,李晓明回到家乡阳东区东平镇良洞村,2021年任村干部。这次笔会,他带来了《我为乡亲种睡莲》《悬在电线杆上的守望》两篇散文,字里行间充满清新“泥土味”。
“我和作品中提到的人物有交集。两篇文章文字朴实,让我想起了雨后乡村的气息。”黄仁兴摘取文章中的“金句”和大家共同欣赏,并提出建议:“散文讲究形散神聚,《我为乡亲种睡莲》能否嫁接农文旅融合案例,把个人叙事升华为时代寓言?《悬在电线杆上的守望》是一篇描写三代人守护农村广播站的乡间叙事散文,不妨多学习汪曾祺的写作风格,力争把平平淡淡的事说得有味道。”梁小可说,在过去,大喇叭在乡村发挥重要作用,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写出村民对大喇叭的情感,写出大喇叭在乡村传达信息、传播知识的作用。
“我尝试把秦俑拟人化!”小学教师刘加明的游记散文《眉骨上的秦时月》引发激烈讨论。当读到“我被安放在一号坑第三过洞”的开篇第一句时,网络小说写手梁钗妹眼睛发亮:“这个第一视角很惊艳!”其他人也相继出点子:“文章增加些历史的厚重感,写出意境就更妙了!”“可以从导游的解说中跳出来,以夹叙夹议的方式对历史事件进行个性解读。”刘加明边记录边点头,笔尖在稿纸上划出沙沙的声响。
观点交锋:“朦胧美”与“下钩子”
“《象鼻虫》是不是想表达对于逝去童年的怀念?”“《一杯姜水》的意象太飘忽了!”“但朦胧美不正是诗歌的魅力吗?”进入诗歌单元的讨论,现场“火药味”渐浓。当青年诗人黄赤影解释“童年在墙之外画上无解的符号”就是留白时,梁钗妹突然拍案:“这好比网文里的开放式结局!”这个跨界比喻引得满堂喝彩。
“00”后诗歌爱好者黎奕彤提交的两首诗歌,同样引发激烈讨论。“《森林书》前几节摹仿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写法,句式齐整,音节优美。但后面部分意象模糊,读不大懂。”“最后两节意象重复杂糅,建议提炼压缩。”……
小说作品讨论环节,大家的发言更加踊跃。教师作家周映提交了7000多字的作品《青春滚烫》,这是她第一次尝试写散文化小说,讲的是一群社团文学爱好者的故事。梁钗妹的发言迅速切入“网文模式”:“小说每隔不久就要设一个钩子,勾起读者持续阅读的兴趣,建议在第三章强化恋爱冲突!”黄仁兴则从作品的文学价值出发,进行了深入探讨:“小说的最终目的是塑造典型人物,让人物在人们心目中树起来,学习能有标有杆。当然,达成这一目的需要巧妙的结构、有冲突的故事情节,还要有精彩的对话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我们要向名家名作多学习!”周映时而蹙眉沉思,时而奋笔疾书,笔记本上爬满批注。
端上“餐桌”的,还有麦晓珠提交的长篇散文《梦里故乡》等作品。大家在称赞作品文字素朴、感情真挚的同时,提出了平衡文章结构、调整章节次序等建议。
淬炼“三力”:用文学方式讲好故事
“期待阳江涌现更多像林贤治老师这样的名家,期待有人像莫言老师写‘高密乡’那样,写好家乡的故事。”总结发言环节,黄仁兴给在座的副刊青年作者以鼓励。
黄仁兴勉励青年作者在时代洪流中立定脚跟,以笔墨传递精神,以故事雕刻历史。他寄语青年作者淬炼三种力量——坐冷板凳的定力、攻坚克难的毅力、洞察时代的锐力。这“三力”共同构筑了青年作家行稳致远的坚实根基。“定力是压舱石与方向,让我们在风浪中不半途而废;毅力是意志与动能,驱动我们闯过创作险滩;锐力是方法论与技能,指引我们驶向创作深处的精神港湾。”
青年作者表示,这次笔会“干货满满”,从编辑和文友的经验分享中,不仅看到了自己作品中的不足,还在交流中激发灵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拓宽创作思路,有助于提升创作水平和作品质量。“和大家讨论后,我反思了自己的诗歌创作,在考虑个人艺术追求的同时,要贯彻‘为时代和人民写作’这个宗旨。”黎奕彤说,接下来将坚持阅读和创作,寻找大众化的表达和个人艺术追求的平衡。刘加明说,这次笔会是一场心灵与文字的碰撞,跟文友们一起探讨文学,让他受益匪浅。李晓明则表示,回村去就要结合大家提出的建议打磨作品,举一反三,持续讲好家乡的新农村发展故事。
傍晚6时多,从上午10时开始,中间只作短暂的休息,6个多小时的读书分享会与笔会结束,副刊青年作者仍然意犹未尽,三三两两在结对探讨。窗外,远处吹来的暖风一阵阵拂过金山湖面,如同这座城市永不停歇的文学脉动。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