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新方案的实施,将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发展。 大海 摄
10月20日,《阳江市教育局关于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明确自2025年秋季入学的七年级学生起全面实施。这场涵盖总分调整、科目革新与录取优化的改革,不仅重构了中考评价体系,更传递出从“分数导向”向“育人导向”转型的明确信号。记者通过对比政策文本,并专访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周铅迪,深入解读新方案的核心内容。
■ 阳江日报记者/梁驰
“本次改革的核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中考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挥棒’。”周铅迪开门见山,点明改革的核心导向。与原方案相比,新政策最直观的变化是总分从1000分下降到800分,考试覆盖范围仍然是“全科开考”,其中语文、数学等10个科目以分数形式计入总分,艺术、信息科技则以等级呈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升学参考依据。这种“分数+等级”的呈现方式,既巩固提升基础学科的核心地位,又避免了“主科挤占副科”的教学失衡。
各科分值的增减变化,暗藏着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记者对比新旧方案分值发现,传统主科地位显著提高,物理与体育科目权重有所提升,新方案适当减少识记类科目分值权重,强调理科思维培养的重要性,突出与高考的衔接和国家人才培养的战略需求。
其中三大主科权重得到重点强化,语文、数学、外语均维持120分,与原方案相比,其总分占中考全科总分比例由原方案的36%提升至45%,凸显基础学科的核心地位。
物理权重从10%提升至为11.3%,体育分值权重从8%提升至8.8%,体育成绩由“现场统一考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构成,其中《国标》测试占5%,呼应“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这种调整打破了“重智育轻体美”的传统惯性,推动五育并举落地见效。
本次改革同步实施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直指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也对学校教学资源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周铅迪介绍,为确保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我市已构建“硬件+软件+经费”全方位的支撑体系,制定四项硬性保障措施: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设施设备配备,重点完善实验室、计算机教室、体育艺术器材等基础条件;二是推进标准化考点建设,改善考试组织环境;三是强化考试机构能力建设,提升考务组织和招生录取的规范化水平;四是保障考试经费投入,要求招生考试部门和学校将相关经费列入年度预算,为改革平稳推进筑牢基础。
在评价导向上,我市将严格规范中考成绩发布,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考“状元”和升学率,严禁以中考成绩或升学率进行排名、表彰奖励。同时充分发挥中考的质量监测和诊断功能,重点分析中考参与率、学科成绩及学业增值三项核心指标。通过全面客观分析形成教学诊断报告,为课程管理、质量监测和教学指导提供科学依据。这种转变让评价回归教育本质,推动学校和教师从“分数导向”转向“育人导向”。
实施优质普通高中指标到校政策,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核心举措。根据改革方案,每所公办优质高中将安排不少于50%的招生名额作为指标生,按各初中学校中考报名人数占所属地区初中学生总数的比例,直接分配到各初中学校。
在录取方式上,指标生实行“志愿+成绩+校际分配”的模式,即根据考生志愿、中考成绩和所在初中的指标名额,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录满为止。这种分配方式既保证了指标分配的公平性,又有利于激发同校学生的学习动力,有效缓解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热”。
为帮助薄弱和农村学校适应改革要求,我市同步推出四项专项支持举措:一是建立“强校带弱校”的结对帮扶教研共同体,定期开展线上线下教研活动;二是实施市、区教研员联动机制,每年至少两次深入薄弱学校进行教学诊断指导,并依托名师工作室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三是强化农村和薄弱学校教师专项培训,重点加强中考命题研究和新课标解读,助力课堂教学改革;四是提供数字化教研支持,通过学业质量分析和数智化赋能,帮助这些学校实现精准教学诊断与改进。这一系列“输血+造血”式的帮扶措施,将有效缩小城乡、校际教育差距,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面对中考改革的新变化,2025级七年级新生与家长该如何调整学习策略?市教育局给出四项核心学习规划建议,帮助首批改革考生科学备考、全面发展。
一是筑牢根基,提升综合素养。重点加强语文、英语学科学习,通过广泛阅读、深度理解,全面提升阅读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语文作为母语学科,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础,而英语听说能力的提升将为学生未来发展打开更广阔空间。日常学习中,应注重积累词汇、强化语感,积极参与阅读分享、口语表达等活动,夯实语言基础。
二是强化核心,夯实关键能力。数学和物理是此次权重提升的重点学科,学生应重点夯实数学逻辑思维基础,通过习题训练、思维拓展等方式提升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注重物理学科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积极参与实验操作,理解科学原理,提升动手实践能力。这两门学科的核心能力,不仅是中考的重点考查内容,更是未来学习理工科的基础,需贯穿初中三年持续打磨。
三是坚持全人教育,促进全面发展。切勿因部分学科权重调整而忽视其他科目学习,应确保所有学科协同发力,在思维培养、品德塑造、审美素养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艺术、体育、劳动等课程虽分值占比不高,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至关重要,也是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学生应积极参与各类课程和课外活动,培养兴趣爱好,提升综合素养。
四是坚持体育训练,保障身心健康。健康的身体是学习的基础,学生应养成规律的体育锻炼习惯,积极参与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提升身体素质,缓解学习压力,保持身心健康。这不仅能应对中考体育的要求,更能为终身健康奠定基础,让学生在三年初中生涯中实现身心全面发展。
中考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这场以“育人为本、公平公正、改革创新”为理念的改革,既回应了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又彰显了教育公平的价值追求。随着各项措施的落地见效,必将推动我市教育向更高质量、更公平、更具活力的方向发展。对于首批改革考生而言,唯有立足核心素养培养,兼顾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才能在这场变革中把握机遇,实现人生的阶段性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