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获满舱忙上岸 渔人笑颜映晨光

新鲜海产陆续抵港,闸坡国家级中心渔港码头开渔一派繁忙——

渔获满舱忙上岸 渔人笑颜映晨光

2025-08-29 来源:阳江日报

高桩码头上,各种渔获上岸,购销两旺。 梁文栋 摄

新鲜上岸的海虾。

■ 阳江日报记者/朱俏施

8月28日清晨7时,海陵试验区闸坡国家级中心渔港码头早已人声鼎沸。一艘艘海鲜满舱的渔船陆续靠岸,传送带不停运转,将船上新鲜的渔获运送上岸。码头边,叫卖声、吆喝声不绝于耳,渔人脸上写满了收获喜悦。

“凌晨4时我就在这里等船回来了,今天收了约1万斤渔获,主要是带鱼、鱿鱼和马鲛鱼,准备发往省内市场。”收购商冯老板一边指挥工人装车,一边笑着说,今天忙得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虾、蟹、皮皮虾等活鲜,一般由带有活水舱的专业运输船,以最快的速度上岸销售。”闸坡渔委会干部杨福新告诉记者,在码头上大批量集中销售的以冰鲜为主。受天气影响,开渔后部分渔船尚未出海作业,近段时间捕获的海鲜不算多。

记者绕着码头走访,只见一派繁忙景象。在“粤阳江渔06216”号渔船上,40多岁的渔民林关有正操控着吊机,将一筐筐渔获从船舱吊到岸边。“昨天一早出海,今天天未亮就往回赶,这趟大概有几千斤渔获。”他站在甲板上说,黝黑的脸上满是笑容。

林关有告诉记者,他已经出海捕鱼20多年,年轻时跟着父亲在10来米长的木船上讨生活。“那时候木船小,一遇到风浪就晃得厉害,还漏水,出海经常提心吊胆”。后来换成铁质船,条件好了很多,但抗风浪能力和捕捞效率仍有限。

直到去年,在政府推广钢制渔船的政策支持下,他换了新船,不仅船体更坚固,还装了冷链舱、卫星导航和声呐设备。“现在出海,打开北斗导航就能规划路线,声呐探鱼器能把鱼群位置看得一清二楚。你看,这条船装了200多个照明灯,夜里捕捞效率提高了不少。以前跑远海总提心吊胆,现在船能抗风还能定位,心里踏实多了!”林关有说。

据了解,阳江市海洋捕捞年产量约30万吨,占广东省比重超四分之一,居全省首位。林关有的经历,正是阳江海洋捕捞产业升级的缩影。为增强渔船抗风浪能力和续航能力,阳江近年来大力发展钢质渔船。市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全市拥有在册的海洋捕捞渔船3400多艘,其中钢质渔船850多艘,是广东省拥有钢质渔船最多的地级市。

不仅如此,阳江还坚持以科技赋能渔业,推动海洋渔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如今,全市中深海作业的渔船基本都配备了海图、探鱼、全球卫星导航“三合一”助渔导航设备,渔民通过屏幕就能精准掌握鱼群分布、海水温度、航行路线等信息,不仅减少了盲目航行的时间,还大大提高了捕捞的精准度。

在追求捕捞产量的同时,阳江也始终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在发展渔业的同时做好海洋生态修复。目前,阳江创建了2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成人工鱼礁区7座,投放礁体7049个。近5年来,我市累计增殖放流水生经济物种总计4亿多尾。

清晨的阳光渐渐升高,闸坡渔港的忙碌仍在继续。一艘艘渔船卸完渔获后,又开始补充物资、检修设备,准备下一次出海。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