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落户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

代表委员为推进我市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建诤言

以创新驱动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3-02-03 来源:阳江日报

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落户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

科研人员在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工作。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聚焦创新驱动,大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2月2日,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升创新平台能级”“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等内容展开热烈讨论,表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澎湃动力。

■文字/李柳枝   张   影   许   倩   陈子玲   曾宇萍   蓝梓瑜

■图片/李向东   梁文栋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增加优质学位供给

市人大代表罗东辉表示,教育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他建议,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推动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协同互补,确保研究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都有质有量;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加强高校一流专业和一流学科培育,发展特色专业学科。

市人大代表杨水表示,2022年我市新(扩)建学校33所、增加学位1.5万个,充分体现了我市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近几年,随着市区中心户籍适龄儿童的增加,优质小学学位出现紧张的状况。以市实验小学为例,随着市区狮子山、金湾等社区适龄儿童人数的增长,尽管学校按照规定增设了学位,但仍未能很好地满足群众对优质小学学位的需求。建议加强规划引领,按照规定征收市实验小学、南排小学等学校附近的空置土地或楼房,支持学校的扩建招生,进一步增加市区中心优质小学学位的供给。

培育科技创新沃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作为一名农业基层单位的科技工作人员,我认为科技创新对农业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市人大代表苏景表示,他从事岭南中药材春砂仁的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已有30年,自2009年从广州中医药大学引进科技人才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对他所在的试验场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了春砂仁的产量和质量。期间,他深深地体会到,没有科技力量的推动,产业就得不到长足的发展。科技力量可以让产业迅速发展,而科技力量的决定因素是技术人才,因而要大力推进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市政协委员林鸿亮表示,高水平科研平台是科技创新的“沃土”,支撑人才自主培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有助于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等方面深度融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议阳江加大科研平台建设力度,通过政策引导、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科技项目支持等形式,集中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推动创新要素的汇聚、关键技术的突破和科研成果的转化。要提升科研平台“造血”能力,全方位培养、引进、对接高等院校人才,健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体制机制,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释放创新活力。

引进优秀人才

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市人大代表李德豪表示,阳江制造业企业占比高、基础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个要素统筹发展,加快打造创新型人才聚集洼地。他建议,建立高层次人才周转池和人才共享机制,梳理制度、出台政策,吸引更多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大智力支撑。

“我在香港从事科技及自媒体产业的工作,香港现在也正在努力发展科技,以及培训、吸纳人才。”市政协委员高松杰认为, 阳江市本身已拥有很好的地域优势,例如有较充足的土地资源发展科技创新,群众的科技应用普及度高,便捷的交通条件也能吸引外资投入和人才流入。高松杰还建议,政府应设立一些阳江独具竞争力的落户政策、税务优惠、住房或交通补贴政策来吸引外商及人才。

“阳江人才发展是有文化底蕴支撑的,尤其是艺术教育这一块有着传承在里面。”市政协委员张洪亮认为,阳江文化底蕴深厚,艺术氛围也十分浓厚,关山月、苏天赐、黄安仁、陈醉、许鸿飞、关则驹等艺术家人才辈出、代代传承。他建议,要创造条件培养人才,吸引各地优秀人才,包括各种专业各个行业的高端人才来阳江,更好地服务阳江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培养本土优秀人才,让本土人才发光发热。

订单式培育

适应产业发展的科技人才

科技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家强。罗东辉认为,培育人才和推动科技创新是高校服务社会的两个重要抓手,为了培育适应我市产业发展的科技人才,可以从以下方面发力:一是高等院校结合地方海上风电、五金刀剪、食品等支柱产业,进一步完善科学专业建设;二是强化校企交流,以企业导师、工厂实习、科研项目、奖助学金等模式,增强教育、科研与产业的三维联动,鼓励师生把论文写在阳江大地上;三是加大阳江高等院校在阳江初、高中学校的宣讲力度,鼓励更多阳江本土学子在阳江深造并扎根服务阳江。

市政协委员曾文婷建议,发挥知识产权的支撑作用,加快打造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承载地。如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此外,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专家智库等优势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联合攻关我市产业发展遇到的共性技术问题;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知识产权深度合作,引导开展订单式研发和投放式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