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文明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让他的作品能够穿越时空,触动观者的心灵。

阳江雕塑家冯文明:讲述人文故事 传递美的力量

指尖泥土塑风骨 匠心独运映春秋

2025-10-27 来源:阳江日报

冯文明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让他的作品能够穿越时空,触动观者的心灵。     梁文栋 摄

冯文明展厅里的作品。 梁文栋 摄

近日,记者走进阳江市文明雕塑有限公司,只见公司负责人、雕塑家冯文明的工作室里摆放着多尊人物雕塑,从古代先贤到现代伟人,每尊雕像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静默中诉说着各自的故事。“雕塑的灵魂在于捕捉人物的神韵,要塑造一个人,必须读懂他的一生。”冯文明轻轻抚过林则徐雕像的面庞,“你看他的眼神,是透露出禁烟时那视死如归的坚定的。”这位年近古稀的雕塑家说着,眼中闪烁着对艺术不变的热忱。

■ 文/阳江日报记者 曾宇萍

1958年,冯文明出生在阳江老城区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是雕塑家,从小耳濡目染的他对雕塑产生了浓厚兴趣,跟着父亲学习绘画和雕塑的基本技法。求学时期,冯文明的家庭条件十分艰苦,由于成绩优异学校减免了学费,并给予他一定的补助。1972年,怀揣艺术梦想的冯文明来到广州美术学院深造。由于生活窘迫,假期时冯文明拉过人力车、做过修补盆子的零工。最困难的时候,连画纸都买不起,只能把人家不要的香烟盒捡起来拼在一起,在上面练习画画。物质的匮乏没有压垮冯文明,美院浓厚的艺术氛围滋养着他,在这里他不仅提升了对人物特征的捕捉能力,更从老师们身上学到了对艺术精益求精的态度。

毕业后,冯文明回到阳江成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但安稳的工作无法平息他内心对雕塑艺术的渴望。三年后,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去亲戚朋友眼中稳定的教师工作,去追寻自己的艺术梦想。为了筹集资金,他什么活都接:造假山、扛石头、画油画……所有辛苦都是为了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雕塑场地。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2年,冯文明终于成立了属于自己的雕塑工作室。这里经常高朋满座,成为冯文明与朋友交流艺术创作的重要场所,而他对艺术的执着感染着身边的朋友。有一次,冯文明的学徒对自己做的关公像颇为满意,冯文明看后却指出缺少立体感。在冯文明的指导下,学徒特地买来人体骨骼模型学习,重做后的关公像果然神采奕奕,与之前大不相同。

尽管如今机器复制技术盛行,冯文明却“近乎偏执”地坚守着最传统的手工技艺。冯文明的妻子柳丽金说起了他们一起去参加某个雕刻博览会的故事:当时,德国推出了一款能雕刻50公分物件的先进机器,冯文明笑道:“再先进的机器也不及我十根手指。”德国品牌经理露出了怀疑的笑容,但当冯文明把自己的雕塑作品展示给对方时,德国品牌经理不由叹服:“确实比雕刻机还要精准。”

在冯文明看来,雕塑是立体的诗篇,是凝固的音乐,是无声的语言,能够对观者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因此,他始终坚守传递真善美和正能量的创作主题,在塑造人物时,不仅注重形似,更追求神似,总会深入研究人物的生平事迹,捕捉那些刻在面容上的生活痕迹。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他的作品能够穿越时空,触动观者的心灵。

多年来,冯文明始终积极参与家乡文化建设,创作了上百尊杰出人物雕像,通过无声的雕塑讲述人文故事,传递美的力量。东平大澳渔村8米高的郑和雕像,凝聚了冯文明的匠心独运。在样貌与神态的塑造上,生动展现了郑和的文武兼备,诉说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海洋文明,令观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民族的自豪。在海陵岛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一组由12只驾云腾飞的白鹭构成的“鹭力清风”雕塑,成为了当地的地标。冯文明通过独特的构思,既展现了自然生态的和谐之美,又通过雕塑象征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

除了大型公共项目,冯文明还十分重视教育事业。毕业于阳江二中的冯文明今年准备送给母校15尊名人头像的雕塑,以支持母校的教育事业。“家乡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培育了我,我要用艺术回馈这片土地。”冯文明说着,目光扫过工作室里的一尊尊雕像。这些凝固的音符正在静默中演奏着动人的乐章,讲述着一个雕塑家如何用双手塑造人物风骨,用匠心传承文明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