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村农户在复耕的撂荒地种植甘薯。

塘口镇周南村500亩富硒地重生记
2025-10-17 来源:阳江日报

周南村农户在复耕的撂荒地种植甘薯。 陈建华 摄

■ 阳江日报记者/盘聪颖

近日,记者走进阳西县塘口镇周南村委会长山安村看到,稻田里机声隆隆、人影忙碌,植保无人机正沿着预定航线喷洒药剂,平土机、起垄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这500余亩富硒地终于不再荒着了,我的心里也踏实了。”站在田埂上,67岁的村民陈仲兴指着眼前连片的稻田感慨道,村里像他这样的老人很多,年纪大了干不动农活,眼看着土地撂荒。去年陈仲兴把家里3亩闲置农田租给阳西县社村合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西社村公司”),一年有1000元租金,在村里做保洁员每月还能挣1800元,不仅盘活了土地,还多了一份收入。

绿色食品以“硒”为贵,而富硒土地正是阳西的产业优势。作为“中国长寿之乡”,阳西蕴藏着得天独厚的富硒土壤资源,全县天然富硒土壤占县域面积37.3%。然而,在周南村,由于田块零散、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当地的富硒产业一直难以形成规模。

面对这一困境,市供销社经过深入调研,于去年将周南村列入阳西县“社村”合作首批试点村,以创新“订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模式破局,由阳西社村公司提供从播种、管理到收购、销售等全流程服务,形成“供销社+公司+村集体经济”合作机制,让宝贵的富硒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变革从土地整合开始。阳西社村公司总经理高加乾介绍,去年年底,在村委会的协调下,公司与340余户村民达成协议,集中了500余亩零散农田,并配套建设灌溉渠系,引进烘干机、无人机和收割机等机械化设备,从耙田、育秧、田间管理到收购全链条介入,通过统一品种、统一管理,实现了富硒水稻规模化、标准化种植。

“我们不仅要解决土地撂荒问题,更要让富硒土地‘流金淌银’。”高加乾说,今年早造,公司以每公斤0.795元的价格收购珍桂矮水稻200余吨。眼下种植的300余亩晚造有机丝苗米长势良好,预计亩产可达450公斤,产值约50万元。同时,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开发深加工产品,富硒大米的销售价有望提升至每公斤2元以上。

如何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阳西社村公司联合省、市供销系统开展农技培训600余人次,并配套建设了冷链物流系统,积极开拓农批市场渠道,发展大宗团购业务,构建起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化销售网络。

记者在塘口农村电商直播基地看到,农户们正在熟练地打包发货,一箱箱印着“阳硒优品”的农产品即将发往全国各地。“80后”新农人徐娟说,完善的冷链物流和立体销售网络,让富硒农产品实现了“优质优价”。这季她们通过直播平台卖出15万公斤百香果,供不应求。

产业发展为村集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今年我们利用14.54万元预分红村集体资金,流转了130余亩土地建设供销农场和共享农场。”周南村委会主任陈仲硕说,9月投入使用的供销农场将成为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带动农户发展辣椒、甘薯等多元化富硒产业;共享农场计划今年12月开放,将通过土地认领模式,推动农耕体验与富硒文化融合发展。

从周南村起步,“社村合作”模式正在阳西遍地开花。目前,阳西社村公司营业收入超4000万元,完成农业社会化服务签约面积3万余亩,发展粮食订单种植1.6万亩,推进10个供销农场建设,试点蓝图正全面转化为生动实践。市供销社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深入挖掘阳西县富硒土地资源,联动富硒农产品、上洋西瓜、儒洞荔枝、程村生蚝等特产,不断健全“阳西+”区域农产品体系,助力“阳硒优品”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让山水之乡酿造的“阳西味道”飘香全国。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