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江日报记者/朱俏施 曾宪雯
阳西县溪头镇红埠村附近海域,成片的红树林在海风中摇曳,白鹭时而掠过水面,时而栖息林间,鱼虾在浅滩石缝中自在穿梭……这幅生机盎然的画面,是阳西县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系统治理项目阶段性成果的缩影。作为广东生态建设的重点工程,该项目总治理面积达402.66公顷,计划种植苗木近380万株。昔日的荒芜滩涂,正逐步蜕变为一道守护海岸的“绿色长城”。
“只争潮汐”植绿
潮水退去,滩涂显露,正是红树林种植最宝贵的作业窗口。10月10日上午10时许,在阳西县溪头镇红埠村附近海域,记者看到几十名身着救生衣、头戴竹帽的工人,深一脚浅一脚地踏入泥泞。由于深陷淤泥,行走困难,他们不得不以特殊姿势作业:有人跪在泥中栽种树苗,有人协作操作打孔机,还有人因淤泥过深,只能匍匐前行。他们用这样的方式,将一株株树苗“绣”入这片滩涂里。
“施工全看潮汐的‘脸色’,低潮期就是抢工期的黄金时间。”中交四航局阳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一期)总承包部副经理黄小楚介绍,滩涂作业受潮水限制,机械设备难以进入。团队创新采用“潮汐时钟施工法”,利用每天短暂的低潮期分段开挖潮沟、栽种植苗,既提高效率,又减少对红树林根系的干扰。
今年6月项目正式施工以来,黄小楚始终坚守一线。为加快进度,项目人力与设备投入较原计划翻倍。施工高峰期,现场投入大型船舶等设备100余套,同步作业工人达300名。截至目前,项目已完成150公顷红树林种植,朝着298.26公顷的一期目标稳步迈进。
科学修复攻坚
“多潮、围垦遗留底泥污染、岸线侵蚀严重,加上传统种植方式成活率低。在这片滩涂种下红树林苗曾面临很多挑战。”黄小楚介绍,为攻克难关,项目团队构建起“学习借鉴—技术研发—精准施策”的科学修复体系。
吹填船只在项目现场不断堆筑沙土。 梁文栋 摄
技术团队不仅赴厦门大学参加红树林修复专项培训,还依托“黄超劳模创新工作室”组建攻关专班。在树种选择上,筛选出秋茄、桐花树、白骨壤等耐盐碱先锋树种,构建抗潮种植体系。
面对互花米草入侵、浒苔泛滥等难题,团队还邀请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专家实地指导,运用“靶向修复”技术改善底泥污染,为红树林生长扫清障碍。
“吹填工程是一大考验,水土流失又是一大挑战。”黄小楚介绍,吹填工程需从外部取沙200多万立方米,堆筑1米多高土台以提升苗木成活率。但在潮汐冲刷下,表层土壤极易流失。为此,团队使用沙袋防护边界,打下约7万根松木桩固定滩涂,并通过持续监测与修补,确保筑岛与种植成果稳固。
黄小楚表示,粤西地区是台风高发区。今年以来,项目区已防御6次台风,其中“桦加沙”造成损失最为严重,部分新植苗木倒伏,直接影响施工进度。“每次台风后都立即组织修复,”他说,团队通过补种苗木、更换沙袋、加固松木桩等方式,将灾害影响降至最低。项目还引入无人机开展定期巡查,每日巡航4至6次,及时发现并扶正倒伏苗木。
生态文旅深融
据了解,阳西县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系统治理项目由中交四航局牵头实施,总投资约2.7亿元,总治理面积402.66公顷。项目分两期推进,一期为核心工程,计划营造红树林298.26公顷,约4473.9亩,同步完成780米海堤生态化改造。
项目二期将规划建设海上情侣长廊、滨海栈道、游船码头、游客集散中心等观光设施,打造集生态保护、科普研学、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特色景区。这不仅将带动溪头镇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为当地渔民提供转产转业机会,还将推动“生态+文旅”深度融合,实现生态效益向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效转化。
“红树林既是‘海岸卫士’,也是‘海洋绿肺’。”阳西县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高萌伟表示,红树林具有吸收水质有害物质与重金属的净化功能,同时为海洋生物和鸟类提供优质栖息地,有效维护生物多样性。项目全面建成后,这片红树林将形成稳定的蓝碳生态系统,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积极贡献。其显著的防风消浪、固土护岸功能,也将提升沿岸防灾减灾能力,为红埠村等周边村落构筑起一道天然的“安全屏障”。
随着修复工程持续推进,这片“海洋绿肺”正焕发出日益蓬勃的生机,为沿海群众描绘出一幅“望海见绿、宜居宜业”的幸福图景。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