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江日报记者/潘静思
当前,越来越多的阳江年轻人选择了反向发展——“回家”,他们利用在外积累的经验和拓宽的视野,将老旧房屋改造成“宝藏小屋”,既实现个人事业和生活理想,也为家乡注入了新活力。
阳江青年频频返乡
改造老屋激活乡村新活力
近年来,一股由年轻人掀起的“返乡改造”热潮正悄然兴起。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衣锦还乡”,而是带着在大城市积累的审美视野、生活理念和创业精神,将目光投向祖辈留下的斑驳老屋或闲置旧宅。
在阳江,越来越好的乡村环境,吸引不少年轻人回到家乡,在新潮流的带动下,年轻人也让家乡再次“出圈”,为这座海滨城市注入全新的活力。
原本日渐倾颓的老房子,被改造成兼具传统特色与创新体验的民宿、咖啡店、私房菜馆、文创工作室或艺术空间。海边旧渔房变成了推窗见海的“网红”客栈,老街里隐匿着飘散面包味、咖啡香与书卷气的复合空间,乡野间的美丽庭院各尽其美……
年轻人通过改造,重新找到了与故土的情感联结,实现了自己的“田园梦”或事业转型;而阳江的乡村与老街,则因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避免了“空心化”的沉寂,留住了乡愁记忆,也吸引了外来游客,催生了新的文旅业态。
昔日安静的村落与老街,逐渐恢复了人气与生机。返乡“爆改”村屋,它让“返乡”不再是退路,而是青年群体充满创造性与生命力的新选择。
艺术家返乡定居
打造乡村里的艺术空间
乡村的“爆改”,总有一些令人惊喜的角落。在海陵岛北汀村,一栋经过改造的老房子逐渐成为乡村的文化绿洲。它的主人方亦秀,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先后在北京、深圳发展,2017年他决定返乡定居,便将自己的老房子打造成为一个开放的艺术空间,给小乡村注入鲜活的力量。
“人要成家,要立业。对我而言,‘业’就是扎根家乡,为这里做点实事。”谈及返乡,方亦秀的理由朴实而温暖:结婚成家,希望孩子能在自然开阔的乡村环境中长大。方亦秀自幼在农村长大,对城市的繁华并不向往,他认为故土的那份独特“磁场”,能让人内心特别舒服安静。
带着这份乡土情怀,方亦秀决定用艺术家的方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回乡后,他发现关于海陵岛的故事大多来源于民间口述,碎片化、不完整,2019年下半年,方亦秀发起“海陵纪事”项目,和爱人拿着相机,跑遍海陵岛的角角落落,寻访老村民、历史学家等,通过公众号“海陵纪事”以纪录片的形式展示乡土风味、人文历史、自然风光,以及发生在农村的一些美好事情,现已成为当地一个特色公益文化品牌。
旧房子改造的空间最初是方亦秀的个人工作室,用于艺术创作。后来,《升声》《北汀解牛》等艺术展览的举办,吸引了越来越多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关注,这里渐渐成为一个开放性的空间。
空间的功能在不断拓展的同时,艺术启蒙也在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滋养着乡村儿童的未来。利用自身所学,方亦秀免费为村里的孩子们教授非洲鼓、书法、绘画和茶道,弥补乡村艺术教育的不足。这里也成了孩子们的“第二课堂”,放学后常有孩子熟门熟路地前来请教或是写作业。“我深知小时候想学艺术却找不到好老师的难处,现在我有时间、有能力,就想为他们打开一扇窗。”方亦秀表示,希望能为乡村孩子的成长注入更多美的滋养与自信的力量。
一隅方寸之地,蕴藏无限可能。每年的“影像海陵”活动,从最初寥寥数人关注,发展到如今越来越多人加入。老房子改造的艺术空间激发了连锁反应,“一位朋友受此启发,正投资将一处闲置大楼的一二层改造为民营美术馆。”方亦秀透露,第五届“影像海陵”展览将于2025年底在这个新空间举办,主题定为“让农民先富裕起来”。
“95后”的乡创实践
旧宅变身“网红”民宿
在海陵岛南村村,“95后”青年郭健玮做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选择——回到家乡,将自家旧宅改造成一间精品民宿。谈及返乡创业的初衷,他表示,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源于高中时期在阳朔旅行时悄然埋下的梦想。“当时入住的民宿,以及主理人所呈现的生活状态,让我心生向往。”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郭健玮大学选择了旅游管理专业,系统学习行业知识。毕业后,他坚持从实战中积累能力,先后入职深圳某知名品牌连锁酒店以及阳江本地的旅行社,从运营管理到市场推广,多角度深化对旅游行业的理解。
渐渐地,家人被他的执着与规划打动,支持他的选择。郭健玮与两位学习艺术设计的朋友携手,从空间设计到材料选择,从施工监工到软装布置,全程亲力亲为,一步步将老宅改造成为兼具美学与温度的居住空间。2024年初,他们的民宿正式投入运营,并凭借贴心的服务逐步赢得游客的认可。“目前回头客比例很高。”更让郭健玮感动的是,有游客在留言中写道:“住在这里,感受到了温暖。”这份来自陌生人的真诚反馈,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方向。
随着民宿逐渐走上正轨,村里一些原本搬离的邻居也陆续回来参观交流。“他们看到我这个例子后,也开始思考能否把自家闲置的老房子利用起来,尝试做民宿。”郭健玮说,“大家都希望外来的游客在阳江能获得温馨的住宿体验。”
在郭健玮看来,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未来,他计划整合周边更多闲置老屋,逐步丰富村里的配套设施,打造如小酒馆、咖啡厅、面包店等多元化空间,让小村庄留住游客,温暖更多人的旅途记忆。
对很多人来说,乡村是一个封印着回忆的地方。老街、旧屋的残破,似乎是一种令人可惜的必然,但恰恰因此,它们又被年轻人“变废为宝”,赋予新的功能,创造出新的空间记忆,成为乡村或是老城区的新风景。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