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官兵快速清除路障。 梁文栋 摄
9月24日17时,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正面袭击阳江。一夜过后,这座滨海城市伤痕累累,全市85000多棵沿街沿路树木倒伏阻断交通,市区340多处路灯设施受损,残枝落叶、破损的广告牌与淤泥混杂……市民出行安全和城市运转面临严峻挑战。
广东两阳中学的教职员工在清理校园倒伏树木。 谭文强 摄
面对考验,市委市政府科学部署、靠前指挥,各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在台风登陆后的24小时内,市区因灾中断的主要交通干道已全部恢复基本通行能力,上演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险救灾攻坚战。
9月25日上午9时许,记者在市区巡城发现,尽管多条主干道仍有倒伏树木阻塞,但车辆已能缓慢通行。每条路上,都能看到抢险人员紧张作业。“这次台风造成的灾害程度多年未见,受损区域点多面广,清障工作难度很大。”在北环路清障现场,市环卫中心北片区负责人林伟强告诉记者,从24日晚6点左右开始,城管系统的1300余名同事便上街清障,彻夜未停。
埠场镇端逢村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垒筑防洪沙袋。 袁荣泽 摄
中午12时许,一支特殊的队伍抵达阳江——广东消防救援总队调集的150余名消防救援人员从广州、佛山等地驰援而来。“早上7点不到我们就从广州出发了,一到阳江,队员就拎起油锯开干。”广东消防救援总队特勤大队相关负责人说。该队50名消防员抵达后立即兵分两路,分别奔赴漠江路、新江北路两大重灾路段,后续还将转战金山路、创业路、石湾北路等主干道,全力投入清障工作。
环卫工人将路上树枝搬运上车。 袁荣泽 摄
清障现场的作业节奏紧张而有序。在新江北路,数棵十余米高的大榕树连根拔起横亘路中,庞大的树冠将车道完全覆盖。“树太大没法直接移,得先锯开再分段运走。”消防员踩着树干,将巨木分段切割,铲车随即转运,环卫工紧跟清扫——各环节紧密衔接的“一条龙作业”模式,让堵塞的道路逐渐恢复通畅。这样的高效协作在全城同步上演,200多台吊车、清运车等机械被适时动态调配,精准投放到各重灾点位。
闸坡网箱养殖基地的养殖户维修受损网箱。 梁文栋 摄
随着清障工作推进,越来越多的力量自发汇聚。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公路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商务局等市直单位主动下沉,中建四局、中交一公局、中铁一局等央企更是倾巢而出,派出专业队伍与设备支援,阳蓝应急救援队、阳江神鹰救援队等专业救援力量分布各地,协助开展道路清理与群众引导。
街头巷尾,社会力量的温暖身影更让人动容。在安宁路至石湾路段,一名民警正独自清理断枝时,两位热心小伙无声加入。三人默契协作,用仅有的一把小电锯,或锯或拉或拖拽,一点点清理道路上的障碍物。在漠江路,一棵粗大的树干横亘路中,附近居民、志愿者以及外地游客纷纷上前相助,这群原本互不相识的人迅速集结成一支临时清障队伍。
当天下午3时许,记者打开导航地图发现,此前密密麻麻的红色拥堵路段已明显减少,漠江路、石湾路、金山路、江朗大道、东风路、安宁路等16条40米以上主干道率先恢复畅通,车辆通行速度显著提升。截至25日晚7时许,市区清理倒伏树木3500多株,183条因灾中断的主干道、干道全部实现基本通车,全市普通公路与高速公路也同步解封,恢复正常通行。
“当前首要任务是保障道路畅通,接下来将转入精细化修复阶段。”市城管综合执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后续将重点开展路面深度清洗、倒伏树木扶正修枝、市政设施排查修复等工作,同时全面统计此次台风造成的市政设施损失,系统复盘应急处置中的薄弱环节,进一步优化应急预案流程、补充抢险物资储备。
风雨过后,阳江的街头虽仍有灾情痕迹,但干群同心筑起的“防护墙”,让这座城市在最短时间内找回了秩序与活力。这不仅是一场与台风的较量,更是一次城市凝聚力的见证,而这份凝聚起来的力量,终将成为我市抵御风雨、稳健前行的坚实底气。
■ 阳江日报记者/陈思捷 官文婷
见习记者/曾宪雯 通讯员/陈俏妃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