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江日报记者/陈子玲 实习生/林珊珊
“有问题,到信访中心反映!”这是阳春市河镇村民的共识。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后一米”,该镇综治信访服务中心整合司法所、派出所、劳动监察等多个部门资源,“一站式”化解群众纠纷,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矛盾纠纷终点站”。2024年以来,河镇综治信访服务中心累计化解矛盾纠纷250宗,化解率达98%,帮助农民工追回欠薪10万余元,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演绎。
多部门联动
“组合拳”化解群众纠纷
“麻烦你们帮忙督促竹角幼儿园呀,上个月村里和他们提过,不装护栏有安全隐患,还没处理。你们跟进,我们放心。”近日,河村委会大喊村村民小组长刘光来到河镇综治信访服务中心反映情况,希望幼儿园能趁着暑假消除安全隐患,确保9月开学不影响学生安全。
接访的是河镇综治信访服务中心主任伍兆隽,他与同事认真记录刘光的诉求,并肯定地告诉他,将尽快联系幼儿园负责人,15天内一定协调解决这个问题。
这是河镇综治信访服务中心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该镇地处春北,山林众多,群众投诉中,土地纠纷、劳资纠纷“占大头”。化解矛盾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要联合多个部门“齐出手”打组合拳。河镇委副书记黄发权介绍,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后一米”,该镇综治信访服务中心构建高效联动机制,由领导牵头会商研判,制定调解方案,多部门合力攻坚,再根据群众的诉求实地走访、核实,积极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最终推动达成具有法律效力的调解协议书,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对于化解成功的事件,我们会用调解卷宗详细记录事情的前因后果,调解结果是有法律效力的,可以直接向法院申请执行,免去了重新起诉的麻烦。”伍兆隽翻开工作台账向记者介绍,经过调解,将群众的纠纷化解在基层,节约司法资源。
人文关怀+科技赋能
化解纠纷更高效更规范
河镇深入开展辖区矛盾纠纷和社会领域涉稳风险排查化解工作,每周进行不少于1次的矛盾纠纷排查和社会稳定形势分析研判,强化涉稳风险研判分析,建立涉稳风险清单管理制度,统筹推进社会领域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工作。
一些看似严重的问题,有时候主要症结在于群众对法律的了解不够深入,调解群众纠纷往往变成了普法现场。伍兆隽向记者说起一起跨越半个世纪的“土地纠纷”,因年代久远,他与同事实地走访,向村里的老干部、有威望的老前辈请教,找到相关证据,向村民解释涉及的法律知识。有时群众不理解、不认可,他们还要协调公安、驻村律师等一起上门,解答群众的困惑。
今年5月,随着省级统一部署的“粤平安”系统正式上线了新的业务系统,河镇信访服务工作更高效、更规范。综治信访服务中心接访后,认真记录群众反映的问题及诉求,并将图片等相关资料上传系统,及时将事项发送给相关部门跟进,信息“共享”让群众的诉求更快地被看到。2024年以来,全镇网格员通过“粤平安”平台上报网格事件3131件,办结率99%。
在河镇生活,群众安全感满满。伍兆隽介绍,该镇安装了105个监控,覆盖了全镇重要路段。这些监控可以通过综治服务中心“雪亮工程”指挥平台看到,并与公安系统联网,发现可疑情况将会触发警报。2024年以来,河镇社会治安警情、立案、破案呈现“两降一升”良好态势,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创新工作机制
服务延伸至“最后一米”
预防问题发生是化解矛盾纠纷最好的方法。黄发权介绍,目前,河镇依托15个大网格、49个小网格,网格员成为发现问题的“前哨”。“有问题,到信访中心反映!”群众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前往河镇综治信访服务中心寻求帮助,该中心积极回应群众所需,及时解决问题,避免出现矛盾纠纷。
此前,曾有承包商承包中和村的土地,种辣椒亏本后,承包商一走了之,土地也变成了撂荒地。去年,有村民不忍土地荒废想复耕,但因找不到承包商,只好到河镇综治信访服务中心寻求帮助。伍兆隽介绍,中心多方寻找,联系到承包商,协商后将土地转租给村民。如今,十几亩撂荒地重新种上了藿香,一派生机。伍兆隽说,不论是群众的需求还是纠纷,他们都认真对待,竭尽全力为群众解决困难。
创新探索治理新模式,河镇将服务延伸至基层“最后一米”。社塘村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着力构建“积分+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新格局,通过设立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鼓励村民参与乡村治理,动员群众、热心人士参与调解矛盾纠纷,邻里互助、团结友爱蔚然成风。这一创新举措,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是河镇在探索平安乡村建设道路上的一大步,持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