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当日,骄阳似火。我随文友陈老师从阳江市区前往其二姐位于阳春市双滘镇的家做客。
车抵双滘,我们直奔陈老师二姐家。宅子坐落在青山下的环城河边,河水清澈流淌,微风自河面拂来,空气格外清新。这优雅的环境,使我想起北宋名臣蔡襄的诗《访陈处士》:“桥畔垂杨下碧溪,君家元在北桥西。来时不似人间世,日暖花香山鸟啼。”二姐与二姐夫见我们到来,热情相迎。我们刚一落座,便沏上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阳春山茶,又端出新鲜的荔枝和玉米待客。那玉米是硬粒品种,嚼劲十足,正是儿时记忆中的味道。如今常见的软糯玉米,反倒少了这种独特的醇香。午饭是地道的农家菜:土鸡肉质鲜美,河鱼是二姐亲手垂钓所得,滋味格外可口。席间,二姐夫妇殷勤添菜,淳朴好客的情谊,令人感动。
午后,我们漫步双滘街头。小镇建设颇具特色,注重历史风貌的保护与融合。古老的榕树被精心保留,辟为“榕树头公园”,成为承载乡愁记忆、居民休憩的美丽“客厅”。街区店铺招牌统一采用棕色底色,风格别致。农贸市场分区经营,秩序井然。街边不少摊贩售卖本地土产,沙姜、双滘豆饼等不一而足。见一小贩摆卖李子,问及产地,他脱口道:“信宜钱排的三华李!”钱排三华李声名远播,以甜脆口感深受喜爱。小镇依河而建,伫立河边,但见河水如小龙般奔流不息,为这方天地平添灵动之气。行进间,我注意到路旁有通往知名景点鸡笼顶的指示牌。经了解,鸡笼顶位于双滘镇七星村北部,为阳春、高州、信宜三市界山,主峰海拔1280.5米,是阳江第二高峰,山石耸立,绿意葱葱,景致宜人。
暑热难当,我们步入“好又多”商场小憩避暑。小镇能有如此规模的商场,实属难得。更令我意外的是,镇上的车站竟有直达广州芳村滘口和广州南站的长途班车。居民无需辗转阳春市区,在家门口便可乘车,一觉醒来即抵广州,这在阳江乡镇中似不多见。惊讶之余,心中更涌起一丝暖意——那直达的芳村滘口,正是我当年在广州求学的省商业学校所在地。每次写信时,都在信封右下方工整写下寄信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芳村区滘口广东省商业学校”。“芳村滘口”四字,于我再熟悉不过了,此刻在这个小镇车站重逢,恍如他乡遇故知。
游罢镇街,二姐夫妇又带我们参观他们在乡下正装修的新房。房子占地一百几十平方米,楼高三层半。登上楼顶,但见四面青山环绕,满目葱茏。镇上安家,乡间有墅,这般生活,着实令人羡慕。我暗想,这乡下的房子最是适合“晴耕雨读”:晴天,下地劳作,亲近泥土;雨天,掩门读书,浸润书香,确是人生至乐。陈老师还顺道带我们驱车经过与二姐村庄相邻的几个村子,隔着车窗指认自己的娘家和另外几个村子里的姐妹的家。姐妹嫁到邻村,相互好照应,以免远嫁令父母忧心。此情此景,让我想起自家二姐。四十多年前,她从富饶的鱼米之乡,嫁到二十公里外偏远的小山村。那时交通不便,连自行车都是稀罕物,往返一次颇费周折。父亲常为此忧心忡忡,眉头紧锁。幸而二姐夫为人老实厚道,勤劳顾家,父亲悬着的心才渐渐放下。
参观完毕,我们正欲辞行,二姐夫妇执意挽留我们回镇上家中用晚餐。盛情难却,餐后,更将自家采摘的荔枝和捕捞的河鱼塞到车尾箱。这份沉甸甸的心意,如同双滘镇那清澈的河水与青翠的山峦,带着质朴的芬芳和熨帖的温度。我们满怀感激,踏上了归程。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