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电阳江青洲三项目是国内同期离岸最远、220千伏送出海缆最长的近海深水区海上风电项目。

阳江:从“风电之城”迈向“绿能之都”
2025-05-23 来源:阳江日报

华电阳江青洲三项目是国内同期离岸最远、220千伏送出海缆最长的近海深水区海上风电项目。 华电 供图

■ 阳江日报记者/费先霞 关雯静

南海之滨,风起电生。

浩瀚的阳江海域,百米高的白色风车列阵碧波,将温热的海风化为汩汩绿电,通过海底“能源动脉”送至千家万户;

风机总装厂内,设备忙碌运转,桥式起重机来回穿梭,机舱、叶轮等装配工作如“拼积木”,一台台风电机组逐步成型、整装待发……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重构全球能源版图,大力发展新能源成为我国加快能源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战略选择。

位于南海要冲、海域面积全省第二的阳江,正以海上风电开发为牵引,带动装备制造、前沿技术研发应用、风电消纳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等上下游发展,做大做深做透绿色能源与新型储能产业,探索出一条绿电生产、产业聚集、低碳示范的发展新路径。

从全国炙手可热的“风电之城”,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能之都”,阳江乘风而起,步履不止,信心满满。


勇闯深蓝 “海上风电”聚链成势

广袤的海洋风能无限,催生了一座快速崛起的风电之城。

地处北纬21°的阳江,海域面积1.19万平方千米,海岸线总长504.35千米,拥有丰厚的“蓝色家底”。风电资源丰富、港口条件优越、消纳条件好等优势,为海上风电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广东是能源消费大省,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及相关产业,是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阳江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的部署要求,抢抓新能源发展战略机遇,加快推动海上风电产业发展。

在全局上谋势,于关键处落子。2017年9月,中广核阳江南鹏岛4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获得核准,开启了阳江“好风借力”的征途。紧接着,粤电、三峡新能源、中节能等风电企业纷纷“追风而来”……短短几年,阳江海上风电产业从一张“白纸”起步,驶入发展“快车道”,逐渐连点成片。

去年,三峡阳江青洲六海上风电场高质量完工,历时8个月高效建成我省首个单体容量达百万千瓦级的海上风电场项目,创造了“阳江速度”;青洲五、七项目共200万千瓦现已开工,建设工作如火如荼。

截至目前,阳江已形成2000万千瓦海上风电规划总装机规模,其中24个项目共1300万千瓦已全部核准,并网装机容量逾600万千瓦,占全省50%,位居全国第二。到2026年,阳江海上风电并网总装机有望突破1300万千瓦,成为全国首个规模超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

海风不仅“吹”来清洁能源,更驱动起一个千亿级产业的发展。

驱车行驶在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沿路两旁的风电装备制造企业“串珠成链”,叶片、塔筒不时映入眼帘。

走进金风科技阳江基地总装车间,工人正在进行机舱、叶轮装配,这台13.6兆瓦的海上“巨无霸”,叶轮扫风面积相当于7个标准足球场,每年输出的清洁能源,可满足3万多户三口之家一年用电。

“阳江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风电产业发展,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金风科技广东省级公司副总经理刘寒冰说。今年,基地还将生产交付入选“2022年度十大国之重器”的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

在龙马集团阳江高端装备制造基地铸造生产车间,一批批风电高端装备以“两天一船”的速度运往全球市场。公司看好阳江发展前景,先后投资百亿元建设了海上风电铸造、铸件精加工、海上风电导管架平台等多个项目。

八年时间,正是凭借着“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棒接着一棒跑”的恒心与韧劲,阳江从造“风车”到架“风车”,基本构建起集资源开发、装备制造、研发设计、检测认证、运维管理、综合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并启动了全国首个国际风电城建设。

高标准规划建设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目前已有38个总投资约367亿元项目落户,明阳整机、金风整机、中材叶片、东方海缆、龙马铸造等龙头企业集聚,基本涵盖了从整机总装到核心零部件制造各环节,是国内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全的风电产业制造基地。“阳江造”海上风电机组和安装平台远销越南、阿联酋、塞尔维亚等国家。

与此同时,海上风电产业配套加快构建。“一港四中心”海上风电全产业链体系加快建设完善,建成了风电装备专用出运码头、国内目前唯一的国家级风电装备质量检测平台和海上风电大数据中心,同期工程试验中心、集中运维中心建设加快推进。

“阳江已建立起汇集开发、装备制造、技术研发、施工、运维等全国最完善的产业集群,我们可以有底气地说‘世界风电看中国,海上风电看阳江’。我们也有信心,阳江将成为全球海上风电发展的一个标杆和风向标。”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秦海岩说。

要素集聚、政策集成、服务优质,阳江海上风电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创造了中国产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典型案例,为打造“绿能之都”铸就了底气和信心。

攀高向新 打造技术策源高地

逐梦深蓝绝非易事,技术瓶颈和运营维护都是制约难题。阳江勇立潮头,以创新破局、以技术突围。

在水深超45米的阳江青洲海域,“明阳天成号”如一对风机兄弟并肩而立,足有40层楼高,通过浮体浮于海面,并由锚链系于海底,主要应用于深远海发电。

“浮”在海面上的风机,如何高效发电?“明阳天成号”安装近3000个智能感应器,比普通风机多一倍,能全方位监测零部件运行状态,提升发电性能。

这是继全球首台抗台风漂浮式风电机组“三峡引领号”后,阳江又一探索深远海风力发电的利器。

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双机头”漂浮式风电机组、世界首条500千伏三芯海缆、全球首台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全球最长147米叶片静力测试项目、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多项“全球之最”“全国之最”,见证了阳江在海上风电技术应用的领先地位。

阳江坚持创新引领发展,融合省级重点实验室、高校、企业实验室,共同推动共性技术攻关,形成装备、技术、人才的先发优势,构建起海上风电技术创新策源地。

目前,已成立国内首个海上风电学院、国内唯一国家级风电装备质量检测平台、广东首个海上风电省级实验室等科创平台,首创海上风电柔性海缆保护装置、海上风电轻质灌浆材料等成果并得以应用。设立总投资120亿元阳江海上风电产业发展基金,以“真金白银”激发创新活力。

华电青洲三海上风电项目是国内首批、广东首个近海深水区项目,引入了国内近海深水区海上风电首批运用太阳能供电和“4G+北斗”数据通信技术的气象监测站,把海上气象防灾减灾的前线向深海延伸超50千米。

“‘天眼’预报分辨率最细达到逐小时、逐公里,实现周边海域台风提前72小时、强对流天气提前3小时预警,能有效解决海上风电场面对突发自然灾害‘状态检测难、应急处理难’的行业性难题。”华电广东公司副总工程师,华电阳江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纪云松介绍。

中国水电四局(阳江)海工装备有限公司与阳江市中乌巴顿技术研究院、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开展深入合作,承制的粤西首套自主生产海上风电导管架下线,实现了我市海上风电导管架建造技术“零”的突破。

阳江积极搭建平台,向“最强大脑”借智借力。近两年,张小曳院士工作站、刘经南院士工作站相继落户阳江,聚焦融合创新、自主研发、人才培养,推动阳江能源技术创新实现全面突破。

去年11月,“大湾区科学论坛”在阳江设立绿能产业科技创新分论坛,开创该论坛在大湾区以外城市设立分论坛的先河。不止于此,全球海上风电发展大会、海陵岛国际风能大会、海上风电科学与技术研讨会等接连落地阳江,聚智聚力推动产业与科技互促互强。

“阳江是海上风电的产业高地,也是攻破海洋科技领域‘卡脖子’难题的战略要地。我们将围绕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核心传感器研发、智能控制系统等关键领域攻坚突破,为阳江打造‘绿能之都’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表示。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引领形成了风电产业新质生产力,为阳江打造“绿能之都”积蓄了新动能。

乘风逐绿  奋力争当“碳”路先锋

在绿能新赛道上,阳江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

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阳江着力做深做透绿色能源与新型储能产业,“风光水火气核储”多能齐发,“绿电直供园区”“绿电+智造”等新业态孕育发展,更深层的“绿色动能”不断迸发。

在阳东区东平镇,阳江三山岛海上风电柔直输电工程建设正酣。随着这条“深海电力高速路”的建成,大规模的深远海风电将实现高效送出。

阳江能源结构独特,各类电源一应俱全,如何平稳并网、高效消纳,是业界正在攻关的难题。

阳江自2021年起开展全域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建设,创新性地构建“风火打捆”“风电+储能”等模式,使海上风电成为可靠稳定的绿色并网能源。阳江三山岛海上柔直输电工程作为全球首个超大规模海陆一体柔直输电项目,其核心意义是破解深远海送出难题,有效节约用海和输电走廊资源,实现海陆规划协同。

这些都为全球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提供了“阳江方案”。

“未来我们将持续推动示范区建设,加强与政府联动、产业协同,服务新能源安全稳定送出,助力‘一港四中心’建设。”阳江供电局党委书记、副总经理杜育斌说。

依托全球瞩目的绿能资源和稳定的电网支撑,阳江正擘画零碳工业新蓝图。

在阳江高新区绿能示范产业园,绿华新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10万平方米厂房正在进行相关验收工作。该公司总经理黎永兆介绍,公司锂电池产品主要出口东南亚国家,下来将布局欧洲市场。欧盟要求产品生产必须使用规定比例的绿色能源,而产业园通过物理溯源确保绿电直供,正契合企业发展所需。

走进阳东区绿能示范产业园,7栋标准厂房入驻率已超六成,包括广东汇能海风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广东德智光学有限公司等13个项目,涵盖新能源、风电装备、激光设备等领域。

如何让园区企业用上“绿电”?阳东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陈华清表示,将重点创新示范推进海上风电供应企业或园区、现场分布式光伏等相结合的可物理溯源供电模式,促进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

阳江绿能产业发展捷报频传。今年4月,国家能源局批复支持我市在广东省率先探索建设高比例绿电供应园区,省发展改革委批复支持阳江高新园区开展绿能示范产业园绿电直供规划建设试点。这是全省首个获批的试点,标志着我市在绿色低碳转型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迈出关键步伐。

当前,绿色贸易已成全球最新趋势,建设绿色产业链供应链成为企业尤其是出口型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诉求,阳江建设绿能示范产业园,推动制造业零碳生产正当其时、适逢其势。

“产业园构建了集海上风电、分布式光伏、储能电站和智慧能源管理等于一体的绿色供电体系,能实现园区可溯源绿电比例70%以上。”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何寰介绍,项目规划建设“一园三区”(高新园区、阳东园区、阳西园区),规划面积约17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海上风电装备、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特种钢铁、动力电池、储能设备等出口型企业。

接下来,园区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加快推进中长期绿电交易、能碳管理平台建设以及碳足迹认证服务等工作。

“充沛的绿电是我们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独特优势。抓好绿能示范产业园建设,以海上风电赋能零碳制造业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举措。”何寰说。

夕阳西下,阳江海面上的风机亮起航空灯,犹如一串璀璨的珍珠。

从追风、御风到乘风而起,阳江正在演绎着海上风电发展的“中国故事”。在这里,每一缕海风,都在重新定义可持续发展的刻度,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城市综合实力跃升的绿色密码。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