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千面 温暖如光

阳江3位母亲以不同生活姿态诠释爱的含义

母爱千面 温暖如光

2025-05-11 来源:阳江日报

母爱始终是照亮家庭的那束光。在母亲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近3位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母亲——76岁的“宝藏潮妈”夏菊、73岁走出人生低谷的谭姨、56岁“医路相伴”的职场妈妈陈建英。她们或为子女的未来放弃事业退回厨房,或在子女周全陪伴下重拾生活诗意,或于忙碌中拼出满分陪伴。她们用各自的故事诠释了母亲这个角色的多重含义:是远见与成全,是治愈与新生,更是爱与被爱。

■ 统筹/陈海涛■ 文字/官文婷 吴晓霞 陈海涛
“妈妈”的选择:爱是懂得进退的成全

5月8日上午,记者在市区一家茶楼见到76岁的夏菊阿姨时,她身穿墨绿色连衣裙,翡翠珠链在颈间流转着温润光泽,眉毛被精心描成弯弯的柳叶状,给人留下“宝藏潮妈”的第一印象。

夏菊的女儿说,母亲一直都很爱美、很时髦,年轻时总会穿各式各样好看的裙子。即使到了古稀之年,她的日常仍总带着年轻态的俏皮。

夏菊的手机下载了番茄小说、抖音、唯品会等年轻人常用的娱乐、购物软件,她会用手机看“霸总”小说、看短视频学习护肤技巧、在网购平台“逛街”。除了用手机解闷,夏菊还喜欢看报纸,常和老朋友约着到周边游玩。当记者感叹她的娱乐活动时髦又丰富时,老人眉眼弯弯:“孩子们在职场乘风破浪,我们当父母的要学会在生活里自得其乐。”夏菊觉得,这个年纪过好自己的生活,让孩子少一些牵挂,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

与共和国同龄的夏菊,人生轨迹与时代脉搏共振。从乡村教师到时尚祖母,夏菊用大半生光阴,诠释着母爱的千面姿态。

“我的孩子不在我身边长大,可以说是第一批‘留守儿童’。”夏菊笑着讲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年轻时她是海陵岛闸坡镇的一名乡村教师,作为老师,她深知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如果孩子跟在自己身边,只能在乡村小学读书,但如果在爷爷奶奶身边,则可以在城区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于是,她强忍不舍做了决定,把孩子送离农村。

孩子离开身边后,因为太过思念,夏菊总会觉得心神不定。当时交通并不发达,从闸坡到城区一趟不容易。为了能回家看望孩子,夏菊会直接到公路边拦车,询问有没有顺风车能捎自己一段。虽然路途很颠簸,但推开家门看到孩子发亮的眼睛,夏菊说这一切都值得。

1990年的转折,被夏菊称为“骄傲的退场”。当时,家中老人突然病倒,面对病榻上的老人和还在上学的孩子,夏菊毅然辞去教师的工作,担起照顾家庭的重担。从教师到主妇,从三尺讲堂到烟火灶台,面对身份的转变,夏菊开始并不习惯。“以前手上拿的是粉笔和书本,后来变成了锅铲扫帚。”夏菊说,除了包揽家务,闲暇时候她还会做点零工贴补家用。为了家庭放弃自己的事业,夏菊并不感到可惜,“孩子的人生还很长,他们的前途比自己的事业更重要”。

因为曾当过老师,所以夏菊更清楚孩子的想法。带孙辈时,夏菊还和自己的外孙女成为了好朋友。外孙女不愿意告诉母亲的小秘密,会找外婆倾诉。夏菊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育儿方法:不打骂孩子,不唠叨,不向孩子灌输自己的想法,而是充分尊重孩子的爱好,言传身教进行引导。

如今,夏菊仍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孩子们。去年,夏菊手工织了10多件毛衣,让家人都穿上了“妈妈牌”温暖毛衣。她每天做做裁缝手工,不时和“银发闺蜜”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拥抱和热爱自己的生活。

或许这就是母性最动人的模样——既能以远见托举雏鹰翱翔,也懂得在适当的时候优雅转身。

“妈妈”的脆弱:爱能治愈生活的伤痛

大多数家庭都是长辈宠爱晚辈,而73岁的谭宝仙情况却比较特殊。20多年前,丈夫因病离世,谭姨的生活曾一度陷入黑暗。在子女、闺蜜充满温情的爱意中,她一步步走出人生低谷。其实,妈妈有时也脆弱。

5月8日,阳光明媚,微风吹拂,空气中弥漫着温暖的气息。记者如约见到谭姨时,她穿着一套灰粉色小西装,脸上挂着微笑,举止间由内而外散发出优雅的气质,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我有时刻关心我、爱我、孝顺我的子女,也有携手走过20多年的好闺蜜,我现在的生活很幸福、美满。”谭姨说,爱可以治愈生活中的伤痛,学会放下过去后,她收获了新的幸福和快乐。

说话间,谭姨笑着打开手机,让记者看她制作的音乐相册。谭姨的手机里收藏了460多个音乐相册,每个相册都有一个主题:和父母的温暖回忆,和丈夫的幸福定格,和闺蜜搞怪时的精彩瞬间,也有和子孙相处的温馨时刻。相册除了配有音乐外,还配上了她写的充满浪漫和诗意的随笔。

“起初是女儿为了让我开心,拿着相机带着我到处拍照,有了智能手机后,我会和闺蜜一起出去拍照。”谭姨说,2001年,丈夫因病离开了人世,她悲痛万分,始终无法接受事实。看到客厅沙发上永远空荡的右侧,她情绪低落,独自一人时常常泪流满面,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体重也急剧下降。为了帮她逐渐走出悲伤,重新找回生活的乐趣和希望,谭姨的女儿成了她的专职摄影师,总是用镜头捕捉她的笑容,记录下她的开心一刻。“妈妈,来这里拍一张。”每次听到这些话,谭姨就会露出微笑。

同时,儿女为了让谭姨开启新的生活,带着她换了一个生活环境,由自建房搬到了商品房。在房子装修的时候,她认识了如今形影不离的好闺蜜曹红。“我们一起在公园闲逛、一起拍照,你一言我一语,无话不谈。”谭姨说,她会制作相册是曹红教的,遇到情绪低谷时,曹红能够敏锐察觉她的需求,通过倾听或陪伴提供慰藉。如今,她们俨然成了对方家庭的成员。由于两人的生日相隔几天,每年生日,她都是和曹红一起庆祝,儿媳做生日蛋糕,女儿请大家热热闹闹地吃饭,大家其乐融融。

“原生家庭的影响是伴随一辈子的,对每个人都如此。”谭姨说,好的家风,会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镌刻在孩子们的潜意识中。她丈夫在世时非常孝顺老人,还主动把岳母接来一起生活。谭姨认为,合格的父母首先是相爱的夫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家庭的爱,也把爱传递给了孩子。这种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性格开朗乐观,心里充满阳光,也会懂得如何关爱自己,照顾他人。

5年前,谭姨的身体做过一次手术后,儿女就不让她一个人独自出门,儿媳也不让她做饭。对于未来的生活,谭姨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之前总没有累的感觉,现在稍稍不注意就会身体困乏,容易头晕,她希望自己身体健康,照顾好自己,尽量不给儿女添麻烦。

“妈妈”的牵挂:爱永远没有满分

今年56岁的陈建英,自1992年进入市妇幼保健院当妇产科医生,至今已有33个年头。因为职业的特殊性,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使她分给家庭的时间实在有限。作为一名职场妈妈,她说自己对女儿陈泳岐的照顾只能“勉强合格”,可女儿却说妈妈“忙里偷闲”给予她的是满分母爱。

5月9日下午,记者在市妇幼保健院妇科门诊的诊室里见到了陈建英母女。两人身穿白大褂,并排端坐在办公桌前,像是要开展学术研讨的架势。经过5年医学院学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陈泳岐今年开始正式上岗,成为市妇幼保健院一名中医妇科医生。如今,母女两人成了同事。陈泳岐说,这些选择离不开妈妈的影响。

陈建英坦言,从事医生职业,她连选择当妈妈的时间都是提前规划好的。“医生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评考职称、外出进修,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因此,当时陈建英的家庭规划还需要与职业规划配合。1997年,在陈建英从医的第5年,女儿陈泳岐出生。

“爱是常觉亏欠”这句话在陈建英的采访中时有表现。回顾孩子的成长过程,陈建英会因为女儿如今缺乏安全感,归因于自己没有亲手带大孩子。此外,她想起以前时常因为工作耽误接送孩子的时间,让女儿一个人在幼儿园待到晚上六七点。想起女儿时常是最后一个被接走的小朋友,陈建英至今愧疚不已。

不过,对于妈妈的这些愧疚,陈泳岐却完全不记得。在她的记忆中,与妈妈相关的全是美好的事情。“我小时候知道妈妈很忙,但她每一次陪伴带给我的都是快乐的回忆。”陈泳岐说,妈妈厨艺很棒,变着花样研究菜式做给她吃,会在肯德基餐厅为她举办生日会,空闲时间带她在城区里转悠,允许她吃一些其他家长眼中的“垃圾食品”……回忆起这些小事,陈泳岐称自己拥有一个快乐童年。如今,她长大成人,和妈妈一样成为了医生,懂得了妈妈给的爱耐心、细致且伟大,更是把妈妈当作自己的职业偶像来崇拜。

“我当医生后值班一天,回到家整个人像是被掏空一样,动也不想动。”陈泳岐回忆起儿时——妈妈下班回到家,无论多累,总是耐心地满足她的陪伴需求,陪着玩游戏,讲睡前故事,且未流露出一丝倦怠,如今一对比,陈泳岐发现妈妈简直是个“超人”。

“不谈为人母付出了多少,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也收获了许多幸福。”陈建英说,工作虽忙碌,但她也会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最大的陪伴价值。理解、尊重、共情是她与孩子和睦相处的法宝,也是让孩子快乐成长的关键。“在生活上当孩子的守护者,在工作上当孩子的引路人。”陈建英认为这是自己为人母应担的责任。

当然,妈妈也是矛盾的复合体。“现在的孩子晚婚也很让人头疼。”陈建英在采访中向记者表达她现阶段的苦恼。和大多数父母一样,陈建英也担心自己一天天老去,无法护女儿一辈子周全,因此总希望孩子尽早找到可依靠的伴侣。

“人的一生短暂,现代妈妈也可以很潇洒。”陈建英表示,她设想过自己的退休生活:也许会过上憧憬已久的旅居生活,到处走走看看,了解各地风土人情,也许会继续在医疗岗位发挥余热,也可能在女儿日后有需要的时候,带带孙辈……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