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希望的传递,是人性中最温暖的力量。

人道公益路上,阳江这群人一起这样走过——

造血干细胞捐献 生命接力大爱相“髓”
2025-05-08 来源:阳江日报

爱与希望的传递,是人性中最温暖的力量。5月7日,陈子玲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捐献造血干细胞。

编者按

和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产生“血缘关系”,是什么感觉?

这种感觉,无法言说,要亲身经历体会才深,也许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体会更深。

2022年2月,本报记者陈子玲在一次无偿献血中留血样进入中华骨髓库。2025年1月,经检索,一名4岁白血病患儿与她配型相合。5月3日至7日,在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陈子玲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捐献造血干细胞。从新闻记录者到新闻当事人,从旁观者到亲历者,记者用她的亲身经历为我们呈现细致真实的捐献过程。

5月8日是“世界红十字日”和“人道公益日”。今天,让我们跟随记者的文字,了解更多关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故事。

移植造血干细胞
照亮恶性血液病治愈之路

造血干细胞是所有造血细胞和免疫细胞的起源细胞,被誉为“生命的火种”,主要栖息于红骨髓中。受医疗技术的制约,1996年以前,恶性血液病患者只能通过亲属配型,抽取骨髓血移植造血干细胞。所以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捐献造血干细胞就是“抽骨髓”,望而生畏。尽管随着技术进步和广泛科普,人们已经知晓捐献造血干细胞是通过外周血采集,但仍然有许多人认为这一过程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从而心生顾虑,望而却步。

阳东区检察院谭忠俊50岁时捐献造血干细胞,是阳江捐献年纪最大的志愿者。他从2002年开始献血,至今已有90多次捐献记录。“有一次在献血车看到关于造血干细胞的宣传,很好奇,便向工作人员请教它的原理,知道对身体没伤害。能救人一命,值得去做。”谭忠俊说。

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治疗血液病和非血液病,最常见的是用于白血病、重型地中海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的治疗,对于部分恶性血液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部分白血病)、地中海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移植造血干细胞是唯一的治愈手段。

市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主治医师黄远颖介绍,移植造血干细胞根据供体来源分为自体移植和异体移植。异体移植供体来源于亲属或陌生人,基于移植配型相合程度分为全相合移植和半相合移植(单倍体移植)。单倍体移植以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为供体,可治疗的疾病范围较窄,且费用更高、风险更大;全相合移植则以同胞兄弟姐妹、陌生人为供体,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首选。

“以急性白血病为例,通常采取化疗、靶向治疗,就目前的医疗水平来说,化疗基本是安全可控的,但仍会有一定风险,如可能出现骨髓抑制,伴随贫血、呕吐、肚子痛、拉肚子、脱发等不良反应。”黄远颖介绍,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可以缓解病情,但高危急性白血病患者如果只做化疗,很容易复发;除了部分急性白血病(如非复发难治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低危儿童急性白血病),大部分急性白血病最理想的治疗方案还是移植造血干细胞。

“如每月化疗一次,化疗及并发症/合并症的处理,每次花费大约1万元,万一并发症/合并症严重,花费将大大增加。迫于经济压力,有些患者治着治着就放弃了。”黄远颖说。

在中华骨髓库中检索到合适的陌生人配型,是挽救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关键。成千上万的患者正急切地等待着这“生命的火种”。

志愿者“热血接力”
用挽袖之爱传递生命火种

从“抽骨髓”到通过外周血采集造血干细胞,技术的进步减轻了人在采集、移植造血干细胞过程的痛苦,也提高了人们加入中华骨髓库的意愿。

因为懂医学,志愿者梁浩斌,这名市人民医院的90后医生对捐献造血干细胞一事感觉很平常。“给病人做过那么多次穿刺,捐献造血干细胞就像抽血一样,太‘小儿科’了。”2022年6月,梁浩斌赴穗捐献造血干细胞,与他同病房的志愿者也是一名医生,“室友”打动员剂第二天出现过敏现象。出于对志愿者的保护,原本应该中止捐献排查原因,但“室友”坚持硬扛。“我们就此讨论过,凭经验推断应该不是动员剂的问题。志愿者住院后,患者便开始大剂量化疗,在无菌仓里等待志愿者的造血干细胞,如果捐献中断,会给患者带来非常大的伤害。”梁浩斌说,医生的专业素养让他们能以平常心接受新事物、分析新问题,也更能体会到患者的渴望和期待。

由于女性承担生育以及特殊的生理结构,不确定因素更多,中华骨髓库在寻找配型时优先考虑男性。目前在阳江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49例中,只有6名是女性,市人民医院90后护士谢春晖便是其中之一。

“当时原来的志愿者悔捐,从告知我配型相合到完成捐献,整个过程仅一个月,非常紧急。”谢春晖说,她平时就有献血的习惯,自然也知道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原理,所以2023年7月收到信息时,她只觉得自己“中奖了”,身体“沉睡的战士”终于派上了用场。谢春晖毫不犹豫答应了,家人得知后也非常支持她。

谭忠俊的捐献过程既“波折”,又“顺利”。“波折”是由于体检结果显示尿酸和血压偏高,他一度担心不能捐献。为了使指标恢复正常,他减少了肉类摄入、戒了酒,每天测量血压并向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汇报。直到医生最终给出了肯定意见,他才彻底放心。“顺利”则是因为平时注重锻炼身体,捐献造血干细胞那几天,许多人都会不同程度地感觉不舒服、疲惫,但他完全没有不适感。谭忠俊说,尤其是看到受助家庭的来信,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他们的感激之情,感觉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超值”回报。

从“零”到“无数”跨越
阳江爱心版图持续扩大

要改变人们的认知,接受一个新观点,非常困难。从零到一“开荒”的过程是最难的,有了开头的“1”,后面就会陆续“扩土”,数据不断增长。

2014年3月,阳春市春城街道办事处的李达拉开了阳江第一例、粤西第一例捐献造血干细胞工作的序幕。“能够救人一命、对身体没有伤害”,抱着这样的朴素认知,他毫不犹豫同意为患者捐献。“那时阳江还没人捐献过,若我父母知道肯定不会同意的,我想完成了再告诉他们。”没料到,家人通过欢送会的新闻报道得知消息后非常生气,他的父亲更是气得晕倒,醒来后打电话呵斥:“如果捐献就断绝父子关系!”

“那时患者已经进无菌仓了,我只能叫家人别担心。这是救人一命的好事,也当自己多了个兄弟姐妹吧。”捐献完成后,李达立即打电话回家报平安。回到家后,同事前来探望,并帮忙安抚老人的情绪。看到李达平安无事,他父母也渐渐消了气。后来,李达多次在献血活动中分享自己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经历。在他的影响下,一些同事、热心市民也纷纷加入中华骨髓库。

“从‘零’到‘一’的工作是最难的。为了寻求突破,以前我们经常和血站的同事一起,他们负责抽血,我们则做宣传。了解的人越来越多了,入库志愿者的数量不断上升,成功捐献的总数也随之升高。”市红十字会“三献”工作人员黄玉均说,这是行善积德的好事,是一份幸福的事业,她带着敬意去做好每一项工作。

目前,阳江有近3000名志愿者加入中华骨髓库,每年留血样的市民也逐年增加。黄玉均今年10月即将退休,“95后”小伙陈德明提前接过接力棒,常奔走于阳江、广州两地,有时甚至一个月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出差。

志愿者留血样后,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首先要通过电话询问志愿者是否有意愿加入中华骨髓库。陈德明介绍,部分志愿者对捐献造血干细胞了解不足,在留血样时未充分思考,当他联系这些志愿者时,有人会拒绝,但也有人表示愿意进一步了解。他添加对方微信,将相关的科普内容发送过去,通过这种方式争取到有意愿的志愿者加入中华骨髓库。“全国还有很多患者在等配型,我们的工作快一步,他们的希望就多一分。”陈德明说。

捐献背后故事
爱与勇气的力量

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了解到许多感人的故事,每位志愿者成功捐献的背后,都有充满爱与勇气的故事——

18岁的勇敢决定

市第三人民医院护士张倩华是我市首例既捐造血干细胞又捐淋巴细胞的捐献者。她18岁那年做了一个勇敢的决定:第一次献血并加入中华骨髓库。在她看来,如果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人,是非常荣幸的事情。2019年1月,她为一名年轻妈妈捐献造血干细胞。数月后,受捐者免疫力下降,需要张倩华捐献淋巴细胞,她再度伸出援手。受她影响,许多同事纷纷加入中华骨髓库。

“临危受命”

2019年6月,原志愿者悔捐,但患者已开始大剂量化疗,情况危急。阳江市星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陈泽记“临危受命”,接到通知当晚连夜从阳春赶回阳江,次日做高分辨配型、体检。原本需要半个月才能完成体检并拿到结果,但各方为他开辟绿色通道,与时间赛跑。4天前期准备,8天完成捐献,陈泽记创下广东捐献造血干细胞最快速度。

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背后,是一颗颗爱心、善心的闪闪发光,是家人朋友的理解、支持,也是一个又一个鲜活生命转危为安的有力证明,凡人微光汇聚成照亮人间温暖的银河。

■记者手记
勇敢迈出第一步让生命之光延续

3年前,记者加入中华骨髓库是出于偶然,未曾想到,最终能参与到挽救一条鲜活生命的伟大事业中,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这让记者深刻体会到,人生充满无限可能,只要勇敢迈出第一步,就有可能延续生命之光。

作为当事人,记者曾因对捐献过程的无知而感到紧张和害怕,陷入焦虑与犹豫;而作为记录者,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更深刻地了解到患者化疗的痛苦以及对配型的强烈渴望,也切身体会到志愿者的勇敢和无私。害怕源于未知,信心源自认知,通过一次次的网络查询以及与捐献志愿者、医生的交流,记者的紧张和焦虑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庆幸和期待。

这世上没有那么多“非我不可”的事,如果有,此次为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便是其中一项。与陌生人配型成功的概率在几万分之一到几百万分之一之间,当被这“幸运的概率”砸中,相信绝大多数志愿者都会感到激动和兴奋,并义无反顾地伸出援手。一场又一场与病魔的斗争,将在一次又一次的爱心接力中,最终让生命之光延续。

目前,全国共有360多万志愿者加入中华骨髓库,成功捐献的例子突破2万例。但和这个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每年,我国有数以万计的新增病例,正迫切等待配型成功。

在广大市民的关注和各方的努力下,阳江目前已有近3000名志愿者加入中华骨髓库,成功完成49例捐献。爱心在扩散,“生命的火种”正在传递。

■ 策划/苏小琳■ 撰文/陈子玲■ 摄影/宋福亮

(注:本栏目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