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农正在采摘春茶。

春风十里茶飘香 鸡山新芽采摘忙
2025-04-25 来源:阳江日报

茶农正在采摘春茶。林倩宇 摄

■ 阳江日报记者/任明皓

春风十里,不如春茶一杯。时下,广东农垦鸡山农场550亩茶园一片翠绿,沉寂了整个冬天的茶树,争相探出嫩绿的新芽,采茶工人穿梭于茶垄间,指尖翻飞,一捏一提,鲜嫩的芽叶便落入掌心。这片延续了半个世纪的茶园,开启了新一年茶叶产业的丰收序章。

据了解,广东农垦鸡山农场位于阳东区新洲镇,是一家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的国有农场。据《鸡山场志1986年》记载,建场初期,一大批知青、退伍军人、水库移民来到这里开荒,当时,鸡山茶叶是农场的主要产业之一,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种植面积扩展至1151亩。1983年,新建的制茶加工厂房拔地而起,并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年产干茶达3000担。

在当年的垦荒大军中,现任广东农垦鸡山农场办公室主任杜东富的父母,正是其中成员。谈起父辈的创业史,他感慨万千:“上世纪60年代,我的父亲曾参与鸡山农场的茶树种植,靠肩挑手锄,把茶树种满了山头。”杜东富回忆,鸡山茶有50多年历史,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阳江基本没有外来茶叶,鸡山红茶以其醇厚耐泡的特点,深受50后至70后群体的喜爱。

时代更迭,承载着半个世纪记忆的老茶厂,如今已蜕变为现代化茶叶生产基地,随着智能化设备的引入,鸡山红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鸡山农场北面的现代化茶叶生产基地,新鲜采摘的茶青,整齐地平铺在摊青机的传送带上缓缓移动。传送带下方,鼓风机轻柔地送出阵阵凉风,这些茶芽正进入制茶的第一道关键工序——萎凋。

“现在正是春茶的采收旺季,我们工厂加足马力赶制生产。”阳江市鸡山茗宇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剑鹏介绍,制作一批红茶,需要经过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步骤,以前每个环节都要靠人工把控,生产效率并不高。2023年,鸡山农场新建了制茶厂房,面积为1955平方米,同时还引进了湘丰第六代自动制茶生产设备,大大提高了生产效能,日均可加工2800斤茶青,产出约550斤干茶。

“机械化不是取代传统,而是让品质更稳定。”郭剑鹏表示,在一些关键的生产流程,仍保留着传统手工制作的精髓,比如在揉捻环节,会根据茶青的状态调整力度和时间,确保茶叶的香气和口感达到最佳。        为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近年来鸡山茶在传统风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采用“轻发酵”工艺,使茶汤更显清爽。“初泡清香,中段果香、花香渐显,尾调回甘,层次丰富,更符合现代人的饮用偏好。”郭剑鹏介绍,去年,鸡山茶推出了凤凰茶、精品红茶、生态茶、手工茶等多个新系列,涵盖红茶、绿茶、白茶等主流茶类,既有38元一斤的口粮茶,也有1000元一斤的高端手工茶,满足不同消费需求。        “鸡山红茶是老一辈阳江人的回忆,目前,我们通过风味优化、产品创新、品牌塑造等多维发力,把鸡山红茶打造成是阳江的特色茶品牌,让这块历经半个世纪的金字招牌,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郭剑鹏说。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